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苏轼的词题材广阔,风格奔放豪迈,多表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现存词三百六十二首,其中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著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苏轼在中秋那天,以月起兴,以其和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并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宏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首词《阳关曲·中秋作》,便是与这个宏愿有关。
《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作》这首词正是苏轼写于其创作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同样是中秋,不同的是此次苏轼已经和苏辙团聚了。所以这首词主要描写的便是苏轼与苏辙久别重逢后,共赏中秋月的情景。但因为不久又得离别,所以这首词也抒发了词人对离别的感慨,虽然全词只有四句,却句句写进了心里。
词的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意思便是夜幕降临后,天上的云雾也全都收尽,高空中则开始溢出一片清寒。这句词的言外之意,便是月亮本来被云雾所遮挡,一旦“暮云收尽”,这月亮变出来了,散落下的清光便更多了,有一种溢出来的感觉。
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则是紧承上句,表达出了因为月明星稀,所以银河便会显得非常淡远的意思。但词人也没有直接去写,而是通过赋予银河具有声音来表达,仿佛我们所认识的银河本来就应该有声音的,只是过于遥远便也“无声”了。这两句词结合起来看,便是苏轼以巧妙的表现方式,道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意境,耐人寻味。
词的最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说像这样美好的夜晚,这一生不多见,明年像这样的明月又要在哪里才能观看呢?其实苏轼这里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和苏辙相聚一起共同赏月的机会非常的少,所以如此美景,自当尽情游乐。但正如苏轼自己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美丽的景色固然难得,可与亲人能够相聚的机会则更是难得。可见苏轼这里悠悠不尽的离别意。
综观苏轼的这首词,从“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美好,写到和苏辙团聚赏月的愉快,再从这夜这景推想到明年中秋,最后化为悠悠的别情。全词语言清丽,境界高远,意味深长。虽然略显冷门,但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