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1)

大明皇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击败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元朝大军,定都南京,至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建国初期,朱元璋考虑为了保证大明江山永固,参与并亲自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作为国策固定下来,子孙后代必须严格遵从,这其中“分封宗藩“就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政策。

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此时离开朱元璋颁布的分封宗藩政策刚刚30年光景,建文帝朱允炆就急不可耐的推翻了爷爷定下的制度,开始大规模的削藩,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次削藩不仅没有成功,还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下台,明成祖朱棣的华丽登场。但是建文帝的削藩却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对以后大明的高速的发展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宏观明朝的整个历史,这次削藩的弊是要大于利的。

建文帝削藩:受不了这口恶气

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宗藩“国策?

现在看来,朱元璋当时建立“分封宗藩“国策,绝对是一步错棋。他的本意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通过建立藩王制度,可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因为他跟元朝打多年的仗,亲眼目睹了在国家危难之时,各地军阀却各扫门前雪,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朱元璋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军阀都是外姓人,江山易主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于是没有”忠心“可言。但如果把这些各地的军阀都换成自己的亲儿子、亲孙子们就没问题了,江山都是我们朱家的,一旦有了为难,自己人必定会齐心协力,同仇敌忾。

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2)

朱元璋分封

于是他把当时的中国分成了25个藩,封了自己的25个子孙为藩王,并且为了藩王们能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有足有的实力勤王卫国,真正能“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还予以各地藩王以极大的权利,藩王们可以拥有重兵,而且不需要皇帝的圣旨,这些藩王就可以自由指挥这些军队。朱元璋的初衷是没错,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纷争无所不在,没有了外姓人的不忠之心,同宗同姓的人也对大明的江山虎视眈眈

2、建文帝为什么要急不可耐的削藩?

建文帝原本是没有资格继位的,他能继位要感谢他老爸太子朱标死的早。其实他的几个叔叔与伯伯们比他更有资格继承这个皇位。朱元璋一方面是真心喜欢这个聪明、善解人意的孙子,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儿子们对皇位早就有非分之想,皇位传给任何一个儿子,必定会引起其它儿子的不满,到时候一定是天下大乱,他以为传给孙子就能避免这个问题。而且他还有一个奇怪的观点,打江山时需要霹雳手段,而守江山时要宅心仁厚,朱允炆就是这样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钦点的这个建文帝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宅心仁厚。

朱允炆刚继位就感受到了来自各个藩王的压力。首先是军事上的,各地藩王的兵力雄厚,有的甚至要超过他自己能直接调动的兵力。举个例子,宁王朱权的铁甲军就有80000人之多,还不算上60000辆战车,据说他还能调动战力彪悍的朵颜三位。这只是一个宁王,还有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藩王以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这些藩王的雄厚兵力令刚刚继位的朱允炆提心吊胆、坐立不安。

政治上原因就更明显了,燕王朱棣继位原本就信心不足,他虽然看似顺理成章的继位,但论军事能力,治国安邦才能远不及他的叔叔伯伯们,尤其是燕王朱棣,民间早就对他的继位颇有微词,而这些皇子们对这个侄子似乎也并不怎么放在眼里。

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3)

诸王之一

燕王朱棣就曾经拍着朱允炆的后背嘲笑般的说道:“不意儿乃有今日!”,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没想到你小子会有今日!”于是各地的藩王时不时的就耍点小脾气,捡一些无关痛痒的命令拒不执行,他们的这种行为令朱允炆更加觉得自己的皇位不稳,这种日子他一天都不想多过,于是才会急不可耐的施行了削藩行动。

削藩的尴尬结果:自己成了先帝,朱棣成大明第三位皇帝

在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几位朝中元老的支持下,朱允炆开始了他的削藩行动。一开始削藩行动还算是顺利,成功的削去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的藩王头衔。但这帮大臣都是文人,对这种事情不说是一窍不通,也是懂的有限。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重大决策上出现失误,令大好的形式完全丧失,再加上建文帝的优柔寡断,对燕王朱棣迟迟不肯下定决心出手,导致打草惊蛇,令原本还举棋不定的燕王朱棣做出了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论行军打仗,在朱元璋的所有皇子中,燕王朱棣若是说自己是第二,绝对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与蒙古大军作战多年,朱棣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在经验,再加上被封为燕王的这些年中,他囤积了大量的兵力与财力。这一开战,建文帝完全不是对手,再加上几个文臣稀里糊涂的建议,没过多久建文帝就被朱棣赶下了皇位,而燕王朱棣堂而皇之的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

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4)

燕王朱棣

削藩事件的弊端

从削藩开始,到朱棣称帝,前前后后打了四年,这四年间许多藩王失去自己的王位,有的甚至被杀,大小战争无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停摆,称为“大乱“也不为过,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的生活得不到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可以说削藩事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更甚于这二十五个藩王。

首先,削藩的失败使“分封宗藩“的政策得以延续下去。虽然明朝后来也曾再次削藩,也成功了,但是从这次的削藩事件来看,藩王也就是皇室成员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各个藩王在自己的藩地内享受着一代又一代的供养,儿子再生儿子,子嗣的数量成倍数增长,到了明朝末期的时候,全国享受国家供养的皇族人数极多,这么多皇族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是极大的负担

其次,这些藩王的后代利用自己的身份扰乱社会、经济上不受控制。这些藩王的后代虽然有国库的供养,衣食无忧,但是他们的银子似乎总也不够花,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官商勾结,经营着一些普通人不能经营的生意,比如私贩官盐、开设娼寮等,有的甚至还参与银号的生意,极大的扰乱了社会正常的经济次序。

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5)

藩王之一

他们明目张胆的做这些事情,朝廷并不是不知道,但是碍于祖制,也不能把这些藩王后代怎么样,但是你赚了那么多的银子,收你点税总可以吧?但这些人立刻搬出“不与民争利”的免死金牌,堂而皇之的偷税漏税,就这样国库渐渐的空虚,而这帮藩王后代却是越来越有钱,虽然中国人有“藏富于民”的传统,但些钱明显的不在老百姓的兜里。而国家真正需要银两的时候,这帮皇亲国戚们却早就忘了“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祖训,难怪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会哀叹道:“然皆诸臣误朕也!“这些”臣“估计大多数指的是那些藩王的后代吧!

削藩事件对明朝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坏事就有好事,削藩事件虽然失败了,但明成祖朱棣却闪耀登场了,说实话,论治国的能力,朱棣绝对在朱允炆之上。朱棣创下的永乐盛世有目共睹。经济上,在他统治期间中国经济取得了数个世界第一。军事上,对内对外战争几乎全胜,尤其是大明海军,令全世界闻风丧胆。政治上,不但对内加强削藩、清除异己、设置精锐的检查机构,对外更是创下了人类历史的壮举,郑和率领无比庞大的大明舰队七下西洋,扬中华国威,震惊了整个世界!尤其是东南亚一代的国家,对大明万分敬仰,纷纷派出使节前来修好,真正实现了万国来朝的壮举!

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6)

永乐盛世

反观建文帝朱允炆,重文轻武,在几个文臣的“协助“下墨守陈规守,举步不前,无论从哪一方面比都与明成祖朱棣差着十万八千里。朱棣究竟有没有篡位之心,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削藩事件,“靖难之役“一定没有这么快的发生,朱棣也不会这么早的成为明成祖,从这个方面来看,削藩事件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它加速了大明成为世界强国的步伐。

朱棣不愧是有头脑的人,虽然他亲手粉碎了建文帝的削藩行动,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分封宗藩“的政策的弊端,因此他一上台就暗暗的下定决心要再次”削藩“,但他充分的吸取了建文帝削藩失败的前车之鉴,没有采用急功近利的方式,而是采用怀柔手段,先是恢复了被撤销封地的藩王的头衔,令他们放下了防备之心,然后在一个一个的击破,将这些藩王一个一个的撤销,公元1408年随着最后一个藩王岷王朱楩被罢官,明成祖的削藩终于宣告成功,可以说没有建文帝就急不可耐的削藩,明成祖的削藩不可能这么顺利,甚至也很有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朱棣为了稳住这些被撤职的藩王,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令他们安份一些,从而允诺了一些特权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些特权给明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朱棣的削藩成功只是暂时稳固了政权,对明朝的发展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大明建文帝削藩了吗 大明建文帝削藩(7)

皇帝削藩

总结

朱元璋为了不重蹈元朝的覆辙实行了“分封宗藩“的政策,但没有考虑到权利过于分散的弊端,从而导致建文帝被皇子们架空,引发了朱允炆急不可耐的削藩,而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用人不当又导致了他的行动失败,不仅令百姓们饱受战乱的危害,还令皇室成员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危害后世。但他的削藩失败却令朱棣提早登上了历史舞台,令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为朱棣的再次削藩提供了前车之鉴,并使其最终成功,最然从长远来看,削藩成功与否,对明朝的历史并没有改变多少,但至少促成了”永乐盛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明史》

2、《中国通史》

3、《明朝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