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虎虎年至,赏两种不一样的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虎了吧唧的语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虎了吧唧的语音(虎了吧唧)

虎了吧唧的语音

另一种虎

虎年至,赏两种不一样的虎。

神话里,虎被视作仁慈神兽,寓祥和瑞应之事。惯常,虎还是勇敢、威严与机警的象征,古代纸绢绘画对此多有表现,至清代,降服作为猛兽的虎,以展现自身强悍,于宫廷内流行起来,郎世宁为印章达人绘制的《乾隆刺虎图》,便是因此而生。

乾隆刺虎图 清代 郎世宁

近代,虎被赋予别样的含义,特别在北方语言体系中,它与语气助词“了吧唧”结合之后,则是有了新的语意:人有点傻 ,说话行事过于直接。

不过,“虎了吧唧”并非无端而来,似有深厚的文学根源——它极有可能始自词语“忽剌八”,元代杂剧《秋夜云窗梦》里写道:忽剌八梦断碧天涯,空没乱无情无绪;清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它的身影:忽剌巴儿的打发个屋里人来,原来是你这个蹄子闹鬼。

文学作品中的忽剌八,意为突然、无端,与“虎了吧唧”大致是有几分内在意义上的关联。至今时,“虎了吧唧”已不是全为“傻”之贬义,它也指人的萌趣,有了正向之意,读《雍正行乐图册·刺虎》,即可意会。

雍正行乐图册·刺虎 清代 佚名

雍正没有真实的刺虎经历,但在想象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人都勇猛:站在悬崖山洞旁,紧紧盯住猛虎,举叉与其生死搏斗。

整体看去,刺虎场面算是合理,但他头戴西式假发,着洋装,一身欧洲人的舞会装束,实在是太过洋气,似乎是有些“忽剌八”了。

刺虎动图

由虎而生的第二个字,是彪。

如今,彪与“虎了吧唧”较为接近,它与其本义,已然渐行渐远。最初的彪,是指老虎身上的花纹,汉代著作《说文解字》有言:彪,虎文也。

彪,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种动物,介于虎豹之间,但更为凶猛。宋末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

从元代佚名《十虎三彪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虎与彪的差异:虎虽凶猛,其相较温和,有花纹;彪更为冷酷,无花纹。

《十虎三彪图》之虎 元代 佚名

《十虎三彪图》之彪 元代 佚名

实际上,彪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除去彪悍或傻乎乎的表意外,它偶尔也会出现在亲近之人的相互调侃中,透露着“虎了吧唧”的萌意。

对这份萌意表达最为恰当的,还属《二祖调心图》。

二祖调心图 石恪

此图写慧可与丰干两位禅宗祖师,前者托腮似睡,后者微闭双目,二人调心师禅,渐入禅定。

慧可为禅宗二祖,具有崇高地位,嵩洛游化时拜达摩为师,得其衣钵真传。画卷中的他,衣襟随意,双脚交叉而坐,嘴唇似合非合,静心轻松,内心世界深沉丰富;丰干禅师的姿态更为懒散,衣衫随意披在身上,一副万事不关心的神情,他扶于温驯如猫的虎背上,人与虎均安静从容,似正入睡。

丰干

细观二图,与两位禅师的状态之“静”形成对比的,是笔势之“动”。通过这些粗糙线条,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五代禅画大师石恪手中强劲的动势——他的笔,偶然停下来,形成了大块墨迹,行笔迅速时,墨色干枯,飞白出现。

五代之后,伏虎成为常见的纸绢绘画题材,明代戴进受此影响,亦有相关画作留存,名为《罗汉图》。图中罗汉十分淡然,他轻抚猛兽,眼神移至它处;老虎虽有毛立起,但它却异常乖巧,安心接受修行者的触摸。

罗汉图 明代 戴进

对比之下,可知以上两幅画中的虎,最为有趣,也最具深意。在禅宗里,虎象征着人的野性与欲望,禅师伏虎,便是用智慧控制了自己的杂念。

虎年至,不论你处于哪种状态,希望大家都可以安然于自我,心中有虎,但仍可伏之。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