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2016年3月到市医院工作以来,周述芝带领该院麻醉团队,于2017年将麻醉科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

2017年,周述芝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科研成果“右美托咪定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发表文章8篇,其中SCI论文1篇;荣获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四川省卫计委(现为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9年获评第十三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2020年荣获雅州名医称号。

无影灯下人物介绍(无影灯下的幕后女战士)(1)

周述芝

无影灯下,一场生与死的较量紧张地进行着,每一秒都是那么惊心动魄。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和跳动的波形,听着不时传来的报警声,周述芝就会神经紧绷。手术结束后,看着患者安全醒来,周述芝顿时感到如释重负。

“麻醉并非‘打一针’那么简单,只有全方位了解患者,才能让患者真正安全地‘睡过去’,又安全地醒过来。”无影灯下,周述芝已经工作了多年,虽然从未拿过手术刀,却一直在守护生命。

在患者、同事眼中,周述芝是医生、似亲人、还是导师。

2021年3月8日,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全国妇联授予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麻醉科主任周述芝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无影灯下人物介绍(无影灯下的幕后女战士)(2)

手术室里,周述芝时刻紧绷神经,监测着各种数值变化

手术台旁 守护生命

“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流量,让患者更加舒适,快速康复。”

3月8日7时50分,周述芝到医院后直接去了手术室,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8时30分,手术按计划进行。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周述芝时刻注意着麻醉机上的数据变化,心率、血压、氧饱和度、气道压、心电波形等。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给予调节血压、心率的药物,她要和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密切配合,保证手术能顺利完成。

“83岁的患者做手术,如果局麻的话,老人躺着的时间太长,可能承受不了。”在周述芝看来,每一台手术的麻醉用药都不是固定的,麻醉医生的技能情况、手术时间长短、病人身体情况等都和麻醉用药有关系。“合理用药及监测非常关键。”

只需要10秒到15秒,患者就会失去意识。2个小时的手术,周述芝的神经一直紧绷着。

5年前,周述芝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市医院担任麻醉科主任,在此之前,她是原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手术节奏慢是周述芝初到市医院时最深的感受。对于曾经每天要经历上百台手术的她来说,手术量降到了20多台,这让她有些不太适应。

“我就想如何把手术节奏加快,提升对病人的规范化管理。”手术节奏慢,手术时间就长,麻醉药物的使用就会相应增多。“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流量,让患者更加舒适,快速康复。”这是周述芝的目标。

一次,该院耳鼻喉科正在为一位颈部脓肿的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刚开始,患者血压就持续下降。患者只有50多岁,手术前没有基础病,身体状况也不错……面对病情的突变,现场医生有些意外。当时,周述芝正在参加该院的学术会议,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手术室参与抢救。

“患者年龄不大,又没有基础病,理论上不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询问完患者情况,又进行了超声筛查后,细心的周述芝发现患者双下肢出现皮疹——这是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她很快找到了患者血压下降的原因,并迅速调整用药。“过敏通常是在胸部出现皮疹,但患者胸部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症状。”周述芝介绍,当时,手术中的患者下肢是被遮盖的,而且患者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

在停用可能过敏的药物、补液、输注肾上腺素后,患者的血压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麻醉科医生张正辉说,只要周述芝在现场,无论遇到多么难的抢救过程,他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2019年,张正辉参与肝胆外科的一次抢救手术,当时情形,他至今记忆犹新——

“患者出血非常快,短时间内就出血8000毫升—10000毫升。”监护仪里不时传来报警声,这让张正辉和在场的医生感到紧张。

“周老师(周述芝)到场后,大家都有了底气。”危急关头,周述芝匆忙从家里赶到医院参与抢救。看见周述芝来了,张正辉信心倍增。“许多时候,有些方法不敢用,有了周老师在现场指挥,大家心里就有了底。”

张正辉介绍,5年前,该院每月手术量为500台左右,但今年2月虽然经历春节大假,手术台次还是达到了900余台。

搭建平台 团队协作

“麻醉科是医院的基础学科,医院外科就像‘战斗机’,麻醉科就是医院的‘航空母舰平台’,这个平台建好了,‘战斗机’才能更好起飞。”

2020年度复旦医院排行榜“医院综合排行榜”上榜前十强的医院中,有8家医院的麻醉科同时也位列“专科综合排行榜”的前十强,麻醉科成为大型医院发展展现综合实力的“前置条件”已是不争的事实。

“麻醉科是医院的基础学科,医院外科就像‘战斗机’,麻醉科就是医院的‘航空母舰平台’,这个平台建好了,‘战斗机’才能更好起飞。”从担任麻醉科主任开始,周述芝就一直想打造这样一个“航母平台”。“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麻醉团队,同时也需要多科协同打造MDT团队。”

2019年6月29日,一场抢救一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战斗”在市医院妇产科打响。在抢救过程中,为患者输入血浆11600毫升、红悬19.5个单位、冷沉淀54个单位。整个抢救过程,妇产科、麻醉科、输血科、ICU等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多学科的救治过程中可谓是惊心动魄、分秒必争,实现了各个环节无缝对接,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确保了母子三人平安。

产后肺水肿、气道大出血、急性胰腺炎……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些症状接连发生在患者吕瑶(化名)的身上。市医院开通“绿色通道”,ECMO小组迅速到位,产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外科、心内科、新生儿科专家组建的MDT团队一次次让吕瑶转危为安。“你相信他们,他们便会给你惊喜!”2020年7月30日,谈起市医院全力抢救妻子的经过,吕瑶的丈夫百感交集。

“一名麻醉科医生,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在周述芝看来,一名麻醉科医生,起码要具备主治以上的心内科医生 呼吸内科医生 重症急诊科主治医生的学识。“培养一名成熟的麻醉科医生非常不容易,掌握的知识要非常全面,培养的周期较长,而打造一个优秀的麻醉团队更难。”

继市医院成为首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后,2020年11月,市医院麻醉科和妇产科再次联手完成了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运用,让血液回收技术在剖宫产术中得以成功运用。

“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全部植入,手术出血量非常大,血液回收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还避免了排异反应。”麻醉科护士长黄晴介绍,周述芝一直致力于无痛分娩,给患者提供舒适化的医疗服务。“血液回收技术和无痛分娩,是麻醉科和妇产科联合发展的成效。”

一次又一次面对危重症患者,一次又一次在与死神抢夺生命中获胜,这让该院医护人员看到了在“航空母舰平台”上起飞的多学科协作力量是多么强大。

带领科室 良性发展

“麻醉科是实现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科室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在观念上破冰,这与技术上的破冰相辅相成。”

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疼痛被列为人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与痛苦相伴的临床检查和介入治疗越来越普遍,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手术中实现无痛,而是期盼从检查到治疗的整个医疗过程都能够在无痛中完成,乃至在精神层面上也要有尊严。因此,舒适化医疗已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麻醉科是实现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在周述芝看来,麻醉医师要采取各种先进的麻醉、镇痛技术,消除患者在接受有创性检查或治疗时的疼痛感觉和紧张情绪,将舒适化医疗融入护理、无痛诊疗、围术期舒适管理、疼痛管理等多方面,使患者轻松接受检查和治疗。“科室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在观念上破冰,这与技术上的破冰相辅相成。”

2018年,国家七部委印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加麻醉医师数量,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创新推广镇痛服务,满足麻醉医疗服务新需求。通过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可以说,每个人对麻醉药的反应各不相同,在手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会因手术、麻醉及本身并存疾病的变化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并发症,因此麻醉医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盯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拥有一个高素质的麻醉团队,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患者需求。

“55台手术,以前做完要到次日凌晨,如今只需要做到当天晚上8、9点。”在黄晴看来,周述芝给麻醉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让麻醉科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在黄晴眼中的周述芝不仅是科室“领头羊”,还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她鼓励大家考研,大胆搞科研工作。”

市医院麻醉科会定期开展科研小组会,把大家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只要提出可行的方案,就可以考虑提供经费支撑。“需要以结果为导向,如果给了时间和财力,研究者却没有取得相应成果,下次就不会再有这种机会。”周述芝认为,麻醉科永远是需要进行多科学合作的,麻醉科也是提高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核心科室。

“我们科的规培生有19个,占了全院规培生的十分之一,非常便于各项研究的开展。”2019年华西医院领办市医院以来,到市医院规培的麻醉科医生越来越多。在周述芝眼中,他们是麻醉科的一股新生力量。“这个平台越大,受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头部局域神经阻滞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推广》这项科研,张正辉在之前已经连续申报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成功。

“之前的眼界不够开阔,科研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周述芝到该院后,张正辉时常向她请教,并请她帮忙提出建议。经过头脑风暴之后,张正辉的眼界大开,让这项科研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经过周老师的指点,市级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张正辉说。

曾经,麻醉科和手术室独立管理,不仅分散了护理力量,同时还增加了救治难度。“现在进行集中管理后,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黄晴看来,集中对患者进行管理,是麻醉科近年来改变的重点之一。

2020年,麻醉科有两名护士参加考研,科室申报的多个省、市科研项目获批。

在同事眼中,周述芝无疑是一位称职的导师,而在女儿眼中,她就是一个“工作狂”。

“我和丈夫都是医生,女儿初中开始在成都上学,有几次回来我都不能陪她吃饭。”有一次周末,女儿从成都回来,原本她和丈夫都要陪女儿吃饭,但因为夫妻俩临时都有手术,女儿只得一个人打包回家吃。

作为母亲,周述芝陪女儿的时间非常少;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她始终站在外科医生的身后,默默守护生命。从医近20年来,每一次将患者平安送回病房,她总有一种成就感。 记者 周代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