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肇始地,历史上名人灿若繁星客观地说,虽然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都比较公允、恰当,但也有极少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其他原因,对他们的评价不够恰当甚至是从根本上出现了错误,鲧就是一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鲧的治水失败原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鲧的治水失败原因(鲧是开创奴隶社会的伟大先驱)

鲧的治水失败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肇始地,历史上名人灿若繁星。客观地说,虽然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都比较公允、恰当,但也有极少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其他原因,对他们的评价不够恰当甚至是从根本上出现了错误,鲧就是一例。

据史料记载,鲧是嵩山一带的人,大禹的父亲。由于治水不成,被舜殛于羽山。“殛”有两种解释,一说诛杀,一说流放。不管如何,总的来说,鲧是被冤枉的。首先,他之所以治水不成,并非主观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仅仅因为这就被“撤职查办”、流放或杀戮,显然有问题。二是大洪荒是世界性的特大自然灾害。不仅中国,就连古巴比伦等地也都出现了洪水滔天泛滥成灾的现象。在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原始、落后的情况下,要战胜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无异于痴人说梦,鲧毕竟是在没有前人经验情况下大胆接受的一次极限挑战和进行的一次艰难探索。因此既要允许成功,也要体谅失败。第三,尽管鲧是失败了,但毕竟为以后的大禹治水积累了经验——即便没有任何经验,至少也有教训。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用到鲧和禹的治水上,就叫做“失败是成功之父”。即“没有鲧,哪有禹”!大禹后来能够改堵为疏或者堵疏结合,确实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实现的。既然鲧之罪不至于“殛”,而且尧又是世世代代传颂的“明君”,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尧“殛”鲧另有隐情。鲧所处的尧、舜禅让的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开始土崩瓦解、奴隶社会雏形乍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陶器、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社会财富逐渐有了剩余和积蓄。于是逐渐出现了私有和贫富。加之战争掠夺,便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这样,原来的社会财富公有和氏族领袖禅让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就不太适应了。

尧、舜虽然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但由于阶级立场使然,代表的却是旧的、没落的原始社会腐朽势力,他们要维护的恰恰是历史要摒弃的社会制度,而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勇敢地迈出了向旧制度挑战的第一步。据《韩非子·外储》:“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吕氏春秋·行论篇》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招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鲧反对把帝位禅让给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即匹夫)”舜,要求按财富的多少分配话语权、统治权,给予自己“三公”的地位,实际上就是要求承认私有的合法性,使自己成为更大的奴隶主。应该说,鲧这样做,不是反动而是进步。他的作为实际上已经使他成为新兴的奴隶阶级的代表和先锋。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时,出现流血事件通常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鲧被杀的原因,这是由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时阶级斗争的必然。如果这样的观点不错的话,鲧就成了开创奴隶社会的先驱,当然也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出现的象征——夏王朝的先驱。过去大家都习惯性地认为夏王朝是由大禹或者启开创的,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真正为夏王朝奠基的是鲧。历史也就这么有戏剧性。夏人的先祖鲧为了争一个较大的奴隶主——“三公”,弄得头破血流,死不瞑目,可在客观上却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最终,天地轮回冥冥之中,上天竟把最大的奴隶主——夏王,封赐给了鲧的后代启。这也许是巧合?但从另一方面看,也许还有天意的成分?呵呵,这是对鲧先知先觉、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褒奖和肯定。“先烈回眸应笑慰”,天不欺鲧也!天犹如此,我们人呢?更应为鲧恢复名誉了!我以为,称鲧为“开创奴隶社会的伟大先驱”是恰当的。由此,顺便得出一个更有意义的结论:中国的奴隶社会最早出现在嵩山地区。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在嵩山地区出现的。

(文:宋宗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