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斑痣又称为红胎记、葡萄酒痣、平面毛细血管瘤,是一种以毛细血管畸形为主的病变,常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为多发,其次好发于四肢,表现为鲜红色斑块,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红色胎记要治疗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色胎记要治疗吗(红胎记好治吗)

红色胎记要治疗吗

鲜红斑痣又称为红胎记、葡萄酒痣、平面毛细血管瘤,是一种以毛细血管畸形为主的病变,常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为多发,其次好发于四肢,表现为鲜红色斑块,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

鲜红斑痣是一种良性血管畸形,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0.3%-0.5%,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如果没有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红斑颜色会加深、面积增大、表面增厚或有结节增生。部分严重的病变可伴有SW综合征病变导致青光眼,甚至是智力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亦或伴有KT综合征,软组织,甚至骨组织的增生,导致患部增大变形。

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在出生出现,好发于面、颈部,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40%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红胎记是无数扩张的后微静脉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后微静脉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研究表明,红胎记的发病原因和体内的激素有关,和遗传不大。根据红斑颜色和皮肤增生情况,红胎记可分为三型:粉红型:病变平坦无隆起、同正常皮肤,色呈浅粉红至深红,指压完全褪色。紫红型:病变平坦无隆起、同正常皮肤,色呈浅紫红至深紫红,指压可褪色,也可不完全褪色。增厚型:病变增厚高出正常皮肤或有结节增生,色呈深紫红,指压不完全褪色或不褪色。

红色胎记分型

航空总医院血管外科任师颜 对于鲜红斑痣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药物注射疗法

面部血管瘤

局部病变内药物注射后病变在30天-100天内会好转,患者不需要进行皮肤切除和植皮手术。

面部血管瘤采取药物注射治疗

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

利用血红蛋白吸收波段(532~1064nm)的脉冲激光治疗,为国际上本病的通用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个体和病情、局部反应等确定治疗参数,剂量过大将致热损伤瘢痕。重复治疗间隔1~2个月。激光治疗一般对鲜红型鲜红斑痣效果较好,而对粉红、紫红相对差些,增厚型一般难以见效。

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学治疗是目前治疗鲜红斑痣最为理想的方法, 又称血管靶向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是结合药物与光照技术进行治疗。患者通过静脉注射入光敏剂(海姆泊芬、喜泊芬),光敏剂受光照后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选择性破坏畸形毛细血管,达成治疗效果。由于光敏剂还留在体内,因此治疗后需避强光一段时间。海姆泊芬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种被批准用于鲜红斑痣治疗的光敏剂,避光期比上一代光敏剂显著缩短,上一代光敏剂需要严格避光2个月以上,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易引起全身皮肤变黑,而海姆泊芬仅需避光2周,避光期只需要避免阳光或强光直射皮肤即可(室内光线无碍),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重复治疗间隔2~3个月。

非相干光治疗

强脉冲光治疗,一般选用560 nm或590 nm的滤光片。需要根据皮肤类型选择合适的能量密度和脉宽,同样需要避免热损伤导致的瘢痕和疼痛等副作用。

手术治疗

对于情况较为严重,且以上治疗手段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来清除病灶,或改善外观畸形。但手术外观不佳,需谨慎选择。

鲜红斑痣治疗效果如何?

目前鲜红斑痣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临床疗效因个体差异较大往往受限。大部分鲜红斑痣不能完全清除,长时间停止治疗后,部分颜色会加深。据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对疗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年龄:小于1岁时开始治疗会取得更加明显的疗效,有利于阻止鲜红斑痣面积扩大,增加完全清除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颜色会加深、变厚,因此,应该尽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部位:头颈部、面部鲜红斑痣效果好于躯干和四肢部位。面中部和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布区皮损效果稍差。

颜色:运用强脉冲光治疗时,患处颜色越深效果越好,无效病例患处皆为粉红色。而采用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时,发现患处均有所好转,但患者皮肤为粉红色治疗次数小于紫色皮肤。

血管类型: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后发现,治疗后未改善的血管多是位置较深、直径较小的血管,尤其是多次治疗后更为明显。

皮损形态:表浅型皮损对治疗反应良好,而中央为褐色,周边相对颜色较淡的皮损对治疗反应较差。

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婴儿的部分组织中常保留有胚胎性血管组织,这些组织错构瘤样生长即形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它仍有正常的组织结构,但血管瘤的数量、分布与形态和正常有别。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 创伤后易于出血。

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

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