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7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网信办将开展2022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活动情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详解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详解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金融知识普及月聚焦多个热点问题)

详解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

中新网8月27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消息,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网信办将开展2022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活动情况。

六方面防范非法金融活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面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深入开展风险提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倡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科学理财和合理借贷,推动金融健康的社会共建,促进共同富裕。引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自觉抵制网络金融谣言和金融负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注重提升金融素养,宣传普及金融消费者生产生活所需金融知识。二是倡导科学理财和合理借贷,帮助金融消费者守住“钱袋子”。三是聚焦重点人群、金融常识、热点问题、跨越数字鸿沟等,贴近社会公众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四是提供专业、便捷的投资者教育服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五是争做金融好网民,共建网络美好精神家园。六是强化金融风险提示,识别、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聚焦非法吸存揽储等问题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王毅表示,活动要突出四个“聚焦”,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聚焦重点人群,围绕“一老一小”、新市民等分层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弥补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短板。聚焦金融常识,对消费信贷、个人信息保护、数字化金融服务、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服务场景和高频事项开展教育宣传,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聚焦热点问题,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加大风险提示力度。聚焦跨越数字鸿沟,继续加大养老领域、涉老年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动实现消费公平,切实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在金融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困难。

他表示,银保监会在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做好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制度规范、检查督促等手段,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2386热线为投资者挽回损失约3亿元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投资者保护局副局长林丽霞介绍,我国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已突破2亿,其中九成以上是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服务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林丽霞称,12386热线是证监会服务投资者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运行近9年来,累计妥善处理投资者诉求约80万件,为投资者挽回损失约3亿元,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证监会将对12386热线进行优化升级,建设12386网络平台,和12386热线电话共同构成12386服务平台,接受投资者投诉、举报、咨询、意见建议四类诉求事项,依法处理投资者合理诉求。

央行: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

对于金融消费者如何分辨金融产品的真伪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表示,我们为金融消费者总结了一套防金融诈骗的小贴士,叫做“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一看”就是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曾经提醒过广大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二问”就是当遇到金融方面的疑惑时,要问正规的金融机构,或者问金融监管部门。“三查”就是查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四不要”就是不要轻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余文建强调,总之,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和一夜暴富的神话,牢记要选择正规渠道和产品,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中新财经)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