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花翎、补服,是区别清代官员品级的最重要标志,从这些服饰制度上,能让我们大概了解一个官员的具体品级。可是御史最近在翻阅清代服饰制度史料时,却有不少的疑惑,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一品和地方官的区别(顶戴都是一样的)(1)

疑惑在哪里呢?即正、从一品文官的服饰如何区分?

在很多的清代史料中,都对官员的服饰进行了描述,但都不够详细。只要是对清代官制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都清楚,一品文官补服样式为仙鹤,帽顶镶红宝石。

以九品来划分具体的服饰,是明清两朝共有的特点。然而,明清的官员品级却又分为九品十八级,具体都有正、从之分。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都是一品官,大学士和尚书在服饰上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呢?

从补服上来看,完全无法区分,不管是颜色还是补子样式都是固定的,即色用石青,补用仙鹤。那么除了补服以外,就只能从顶戴、朝珠、花翎、朝带这四个方面去找答案了。

正一品和地方官的区别(顶戴都是一样的)(2)

1、朝带

我们在清代影视作品中,可以了解到官员们平常穿的都是宽松的补服,很少见到朝带。实际上,清代官员配用朝带的场景的确也不多,并不像官服、顶戴花翎、朝珠那么重要。但朝带毕竟也是属于官制服饰中的一种,因而从清初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制度。

朝带具体分为朝服带、吉服带、行服带三种,不过同一级官员使用的三种朝带,其制作与装饰形式均相同,只有不同品级才会有具体的差异。因为重点讲得是一品文官,所以其他品级就不多赘述了。

按规定,一品文武官、镇国将军、子爵形制为:镂金底托4个,其上衔玉方版,每版饰红宝石1颗(二品衔圆方版)。很明显,从朝带上我们也无法分辨出正、从一品文官的区别。

正一品和地方官的区别(顶戴都是一样的)(3)

2、朝珠

清代以前,中国历代官制服饰中并没有使用朝珠的定制,这是清王朝的专利。朝珠起源于佛教僧侣和信徒使用的链状串珠,是由宗教器物引入官制服饰之中的。

起初,朝珠主要用于宫廷内部,为帝后、皇子、公主及王公贵族、上层品官专用,后来范围扩大到文五品以上,武四品以上。后来雍正、乾隆两朝,又出台了一些细则,特准内务府六品主事,翰林院等官可以一体悬挂素色朝珠。

等级最高的是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可以使用。其下的太子、亲王、郡王一直到辅国公等人,除了东珠外,其他各类材质均可用。民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大臣,许用珊瑚朝珠,以下各等皆有定制。与朝带一样,朝珠同样也无法区分正、从一品官的标准。

正一品和地方官的区别(顶戴都是一样的)(4)

3、花翎

花翎的性质与官服、朝带、朝珠就更不同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区分官员等级的一个标志,而是属于荣誉的范畴。

乾隆以前,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也无论品级高低,都没有佩戴花翎的定例。纵观花翎在清代官制的应用中,基本上是以武职官员居多,尤其以王公贵族、侍卫为主。特别是多眼花翎,一般中下级官员是无缘佩戴的。

官员佩戴花翎是在乾隆以后才逐渐流行开来的,但一般都被皇帝当作对官员的额外赏赐,且赏赐对象也仅限于高级官员。换言之,不管是正、从一品大员,也不见得人人都有花翎,所以说从花翎上也不能区分官员的具体的品级,只能知道佩戴花翎者必是高官。

4、顶戴

从补服、朝带、朝珠、花翎这四个方面上,都无法识别具体的品级,那么剩下的只有顶戴了。御史手里就有好多关于清代服饰方面的史料,但都很笼统,比如一品文武顶戴嵌红宝石。

正一品和地方官的区别(顶戴都是一样的)(5)

事实上,从顶戴上难以区分具体品级在当时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论。顺治时期,朝廷颁定了品官冠顶之制,一品文武官员定制为: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一颗。此外王、贝勒以及二、三品官也是红宝石。

雍正时期,因一、二、三品官员帽顶都用红宝石,容易产生混淆。所以朝廷又改定部分帽顶,为了加以区别,定诸王、贝勒顶衔之红宝石为长圆之形,一品大臣为六棱形,从而使冠顶的宝石形成不同的造型。但雍正还是没有对正、从一品进行具体的划分。

乾隆朝时,终于有了定制。规定正一品文、武官,顶用红宝石,中饰东珠两颗;从一品文、武官,顶用珊瑚,饰东珠一颗;正二品文武顶用珊瑚,中饰小红宝石两颗;从二品文武顶用红宝石,中饰小红宝石一颗。

需要注意的是,一、二品官虽然顶饰发生了变化,有红宝石和珊瑚之分,但颜色都是红色的,故一、二品官才有“红顶子”的说法,实际上区别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同样是一品官,仅是红宝石下面镶嵌的东珠不同,不仔细看还是很难发现的。

正一品和地方官的区别(顶戴都是一样的)(6)

不过话又说回来,朝廷一品大员就那么几个,以服饰来区别身份显然有些多余,这里不过是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清代官员服饰中的一些知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