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遗|子龙鼎上有龙也有虎

器晤 3N3N

虎踞龙蟠

这样的恢弘气势

最早就是由青铜时代

传导出来的

记不得有多久没有看国博了,近日因参与国博一个新展的研讨会,又一次有机会进入久别的宝库观展。我重点关注的当然是中国通史展,开完会就近由出口处逆向进入,用几小时展开由明清至史前的万年计的旅程,目睹旧相识,生出许多新感悟。

当来到商周展厅,如同进入英雄时代,它的气势明显压倒了秦汉隋唐。偌大的青铜器阵式,壮观而又细腻,让我一次次回眸,不忍心离开。其中最让我留恋的当然是司母戊鼎和子龙鼎。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

这两鼎是两位旧相识,曾与它们有过的亲密接触是在2008年之时。当时国家要为奥运筹办一个大型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展览场所选定在奥运村新建的中国科技馆,我很意外地担任起展陈大纲的总撰,展名《奇迹天工》。展品在全国各地调集,大多是一级国家藏品,这其中就有司母戊鼎和子龙鼎,是青铜器展厅的重器。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

展品宝藏巨多,来不及一件件细细观摩,但这两件青铜重器却是没有忽略,那是看了又看,生怕忽略了一些装饰细节。后来在研究中多次讨论过司母戊鼎,这与当初的密接是分不开的。至于子龙鼎,却是有些忽略,似乎觉得纹饰简单一些,感觉发掘不到更多的内涵,这一次重逢,首先加深的印象还是铭文,此鼎是因铭而得名。不过这一次还有新的感觉,看着看着甚至有些激动起来。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3)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4)

子龙鼎铭文及拓本

其实因为是逆行,先入眼的是子龙鼎,不远处是司母戊鼎,方圆两器,气势磅礴。毋庸讳言,司母戊鼎引力更强,绕子龙鼎两周后就直奔过去。

细察司母戊鼎,又得到过去忽略的一些细节,这一次重点察看了各个兽面纹饰中的眼形。数十只眼睛,它们并不相同,这话留待日后再表。有了这个印象,就又回头去看子龙鼎上的兽面眼形,居然也是表现出了彼与此的不同。细一查对,鼎上6组兽面纹分作互为区别的两组,而且是交错排列,一组的位置对应三足,另一组的位置对应两足之间。非常好奇,我不知道前人观察到这个异象没有,于是迫不及待在展厅用手机联网查询。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5)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6)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7)

环视子龙鼎

还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区别。回家后进一步查证,国博王冠英先生2006年有高论。他说:“子龙鼎的纹饰,上腹部饰独首无身兽面纹和一首双身下卷尾兽面纹相间的纹饰带,……独首无身兽面纹虎耳,目如甲骨文的‘臣’字而特突出其大而圆的瞳孔,目光如炬,头上有两只硕大的瓶型角。一首双身兽面纹作大卷角,瞳孔呈长椭圆形,左右身躯平直,至后股尾部忽垂直上扬而尾尖下卷,足后有长距。三足足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小耳,大羊角形弯角,下饰两道弦纹(王冠英《子龙鼎的年代与子龙族氏地望》,《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5期)。

稍有些遗憾的是,分辨出了子龙鼎有身与无身兽面的不同,却没有指明为何不同,它们又有什么来由?

我现在要作一个简短的讨论,便是要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要说的是结论,子龙鼎口沿外一周铸纹,为6组兽面纹环形排列,兽面分为无体和有体的两类,采用交错穿插方式排列。无体的3组兽面为虎面,有体的3组兽面为龙形。子龙鼎若以纹饰取名,可名为龙虎纹鼎。龙虎纹同现于一鼎,在商周并不罕见。

我们知道,商周铜器上的铸纹以兽面纹最为常见,一般的兽面纹都有明确的属性,就中以龙虎纹最为多见。有点麻烦的是,究竟是龙是虎,却常常会被认错,而且往往是许多的虎纹会被简单地认作龙纹,是因为它俩长得太像,不易分出彼此。其实区别起来并不很困难,也许很多研究者并没有觉得有必要区分得那么清楚,所以也就有了不少似是而非的定名。

我曾就龙纹虎纹的区别进行过专门讨论,我的看法是:商周所见铜器和玉器上的龙虎纹,由角和耳的观察可以将它们明显区分开来。安阳武官村出土司母戊鼎上的双虎纹,陕西长安张家坡井叔墓牺尊虎纹,都是明确的张耳虎纹,虽然后者曾被认作龙纹。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8)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9)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妇好司母辛觥盖上的龙纹,陕西长安张家坡玉龙,都是顶角的龙纹,有正视的双角,也有侧视的单角。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0)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1)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2)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3)

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玉龙

商代铜盘上有蟠龙纹和虎纹,石磬上也有龙纹虎纹,都可以由耳和角区分出来。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4)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5)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蟠龙纹铜盘拓本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6)

河南安阳安阳武官村虎纹石磬线图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7)

河南安阳安阳小屯采集龙纹石磬线图

由大量资料观察了解,商周铜玉类龙虎纹饰不是顶角便是张耳,一般也不会既无角也无耳,顶角者有时会出现小耳。凡龙虎纹样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区分起来也就不太难了。(链接:阴阳方圆|商周龙虎纹另类解读)

既然青铜器不得已要依据纹饰命名,那一定要名副其实,除了纹饰定名也真的很难之外。即使有铭文,不必以纹饰命名,那对于纹饰的名称也还是尽量定准,不能似是而非。我们这里谈到的子龙鼎,虽有铭文作依据,但纹饰的定名也不能概而言之,尤其是它的纹饰显出有特别之处时。

依据这样的判断,我将子龙鼎的两组兽面纹分别称为龙纹和虎纹,虎面带大耳,龙形顶大角。龙之角是典型的蘑菇形,也就是所谓的瓶形,是商周龙形的标准角式。龙形与虎面相间排列,不知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如果这件鼎并无铭文,那就可以称为龙虎纹鼎了。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8)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19)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0)

子龙鼎细部(龙纹)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1)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2)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3)

子龙鼎细部(虎纹)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4)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5)

王冠英先生说,子龙鼎的上腹部饰独首无身兽面纹和一首双身下卷尾兽面纹相间的纹饰带,这个初步判断没有问题。但又说“独首无身兽面纹虎耳”,又说“头上有两只硕大的瓶型角”,其实这是龙首,与虎无关。他又说“一首双身兽面纹作大卷角”,这所谓的角正是与司母戊鼎同样的大虎耳造型。可见耳和角的区分,是龙与虎纹分辨的关键所在。

末了,要说到子龙鼎上兽面的眼睛,原来龙眼与虎眼,形状是不同的,不止是简单的“臣”字眼。龙眼为圆形,虎眼略为横长方形,无一例外。而且虎眼显小,眼球限定在眼眶以内,而龙眼较大眦出眼眶之外。当然我们并不能用这个眼形分辨龙虎,因为在别的纹饰上未必也遵从这样的规范。比如说司母戊鼎上的虎眼,它却是圆形的,也会眦出眼眶去。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6)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7)

子龙鼎细部(龙纹之眼)

龙虎纹共存于一器,这在铜器的装饰上也并不罕见。如考古发现的几件商代龙虎尊,便是龙虎纹齐备,龙与虎纹均作全形表现,连头带体,甚至体纹都有明确刻画。其他是否还会有像子龙鼎类似的铜器,目前还没有甄别出来的例证,但相信子龙鼎的龙虎纹不会是孤例。

青铜鼎子 子龙鼎的新观察(28)

四川广汉三星堆铜龙虎尊

虎踞龙蟠,这样的恢弘气势,最早就是由青铜时代这样传导出来的。

#考古#

#青铜器#

#龙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