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

指混凝土在运输、振捣、泵送的过程中出现骨料下沉、水分上浮的现象。适量的泌水可以适当改善混凝土的塌损以及后期混凝土的表面开裂现象,并可间接降低混凝土的实际用水量从而降低水灰比提高强度。但是过量的泌水则会对混凝土的施工、耐久性和外观造成不利影响。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1)

二、泌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 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砂石较干净且级配较差、外加剂保塌效果好滞后问题,很容易发生泌水现象。泌水严重容易使混凝土包裹性差、砂石分离、从而导致混凝土泵送堵管、工地表面不容易施工抹面,并且硬化后的混凝土容易产生上下分层、表面裂缝。

2 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泌水导致浮浆层形成高水灰比,蒸发后形成多空疏松、软弱的表面,楼板或路面形成浆层后容易起皮,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2)

3 泌水一般会降低混凝土底部的水灰比,破坏混凝土内部的均匀性,拌和水生成到混凝土表面会携带一部分胶凝材料和集料中的细微颗粒,使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含水量很大的浮浆层,造成表面混凝土疏松多孔、蜂窝麻面、甚至露石。影响后期强度的增长以及碳化回弹。

三、泌水产生的原因

1 水泥

水泥的细度越细、比表面积越大、颗粒分布中细粒颗粒含量越多,早期水泥水化量就越多,泌水越不严重。反之泌水严重。

2 骨料

骨料的颗粒级配、表面特征、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孔隙率对泌水有影响。不良的石子级配会使混凝土和易性变差,导致混凝土泌水。骨料粒径越大,泌水现象越严重。细度模数越大,细颗粒越少,粗颗粒越多的砂,混凝土越容易泌水。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3)

3 矿物掺合料

(1)只有粉煤灰品质较好的前提下,粉煤灰对改善泌水才是有利的,粉煤灰品质较差、需水量增大、会使泌水量增大。

(2)加入适量的石粉能够有效改善新拌混凝土的泌水问题。石粉还可以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改善混凝土的韧性。

4 外加剂

(1)新拌混凝土中使用减水剂会使泌水量增加。

(2)引气剂能大大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5 混凝土配合比

配合比中的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和水灰比对混凝土的泌水影响非常大。

(1)水灰比越大,水泥硬化的时间越长,游离水越多,越容易泌水。

(2)加剂掺量越多,会造成新拌混凝土大量泌水和沉析。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4)

6 施工影响

(1)运输距离远,搅拌时间长,容易泌水。

(2)同一配比的混凝土浇筑高度越高,泌水量越多。

(3)混凝土的过度振动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泌水。

(4)施工人员洒水导致的泌水。

四、解决措施

1 配合比

(1)严格控制掺合料质量,只有品质较好的粉煤灰才能够有效改善泌水。

(2)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控制配合比用水量。

(3)控制砂子细度模数在2.3-2.8。根据配合比以及混凝土状态及时调整合理砂率,确保配置的混凝土有较好的和易性。

(4)控制石子粒径,防止级配出现断档。

(5)选用好的减水剂,适当提高引气剂用量。

2 施工方面

(1)坍落度尽量小一点。

(2)严禁随意向混凝土加水,控制混凝土浇筑高度。

(3)控制振捣时间。

(4)对于封闭模板,混凝土表面出现泌水时,用橡皮管将水抽调;

(5)不能在模板上开孔,造成胶凝材料流失。

3 合理使用混凝土添加剂

混凝土自流平调节保水剂,又称混凝土保水剂,或混凝土免振捣剂,混凝土自密实剂等多种称谓,能够改善混凝土胶体表面张力的一种助剂,使混凝土不需振捣,实现自流平,达到良好的和易性。

自流平调节保水剂在大流动度混凝土中还会调节容重,改善强度,防止泌浆。应用于大流动混凝土时,能解决混凝土因砂、石级配不合理,石粉多、机制砂、低胶材、低标号大流动混凝土的泌水、泌浆、露砂、露石,以及泵送混凝土凝结后出现水线和易性不好等问题。对大流动混凝土,结合引气剂和消泡剂使用,效果好。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5)

通过引气剂调节混凝土浆体上浮,加入自流平调节剂将浆体和骨料粘结、包裹。加入适量消泡剂将粗骨料中的大气泡消除,这样达到混凝土不扒底、不露石、不泌水、不泌浆,以及保水效应。

在众多品牌中,广州派安技术这个品牌非常优秀,是中国商品混凝土理事单位,广东省混凝土外加剂协会成员,是以高新技术作为载体,从事以自有高新技术和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带动商品和技术、服务贸易为主的科技型股份制企业。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6)

其品牌的混凝土自流平调节保水剂,优势具有:混凝土拌合物能保持其组成成分均匀,不发生分层离析,泌水等现象,活干运输,浇筑,捣实成型等施工作业,并能获得质均匀,密实的混凝十的性能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的含义。

怎么防止混凝土泌水(什么是混凝土泌水现象)(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