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年(1926)西安“困城”,战事酷烈接着,大年馑开始发作,饿殍遍野陕西长安县草滩镇(现西安市未央区草滩镇)人李应才(1907~1969)不忍见许多穷人家的孩子被饿死,就在长安县引镇附近招收了27个贫苦儿童,组织了一个秦腔戏班,企图给孩子们一条活路为了避免孩子家长的干扰,李应才把这些孩子带到了远离引镇的神禾塬上的贾里村封闭训练这是民国十六年(1927)的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西安易俗社秦腔忠保国全本?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安易俗社秦腔忠保国全本(秦腔剧社之七化民社)

西安易俗社秦腔忠保国全本

民国十五年(1926)西安“困城”,战事酷烈。接着,大年馑开始发作,饿殍遍野。陕西长安县草滩镇(现西安市未央区草滩镇)人李应才(1907~1969)不忍见许多穷人家的孩子被饿死,就在长安县引镇附近招收了27个贫苦儿童,组织了一个秦腔戏班,企图给孩子们一条活路。为了避免孩子家长的干扰,李应才把这些孩子带到了远离引镇的神禾塬上的贾里村封闭训练。这是民国十六年(1927)的事。

李应才也是穷人家孩子,他九岁在蓝田县白家坡私人戏班学习秦腔艺术,主工花脸。出科后以《黄绝鞭》一剧驰名渭北一带。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培训,这些孩子基本掌握了秦腔表演的基础,李应才心中大喜。两年的花费,力有不支的李应才就谋算通过演出挣取一些收入。李应才向出科于三意社的刘贵兰借来了戏箱,根据刘贵荣的意思,给戏班起了个“荣华社”的名号,为演出作精心准备。民国十八年(1929)秋,租赁西安南院门福建会馆对外演戏。这本是赫赫有名的西安正俗社的剧场,李应瞅准其出外演出的机会,带领荣华社开始在西安的第一次演出。那次演出效果如何已经不得而知,却引起了高陵县公安局长杜继人的注意。

当时,高陵县没有秦腔戏班,人们只有到西安才有机会看戏。杜继人看了荣华社的戏,就跟李应才商量,想把这个戏班弄到高陵县去。当时,李应才也已经无力继续维持了,高陵方面诱惑巨大。于是,初露头角的荣华社就摇身变成了高陵县化民社。这是民国十八年(1929)腊月的事。

化民社由长安到高陵时的学生有27名,留下姓名的有:赵化俗、解新民、冯改民、何景民、李庆民、李觉民、李玉民、刘延民、黄育民、范化卿等。

剧社在高陵受到了热烈欢迎,各界乡绅纷纷解囊入股,当时规定每股30元,结果筹集到了800元,产生了27个股东。另外,箱主作价300元,占10股。剧社还成立了理事会,由杜继人出任理事长,社长由各股东轮流担任。剧社还聘请原榛苓社演员惠济民、张子刚,易俗社演员张秀民、田畴易、杨启华等人担任教练,又在高陵招收了20多名学员,计有雷化文、王化民、刘化民、王化理、陈化民、李化玲、刘化中、张启民、王化成、李悟民、祝慕民等人。

这是高陵县的第一家秦腔剧社,就大受欢迎,营业收入也十分可观。这却意外搅动了原本出于热情的股东们的私欲,因此内部纠纷就一直不断,为了避开干扰,剧社只得长期游动外地演出。

民国二十年(1931)化民社曾到甘肃天水演出。天水是西路秦腔的核心地带,群众基础深厚。化民社呈现的新式秦腔——西安乱弹却让当地群众耳目一新,很受欢迎,化民社在天水演出了一年左右。这是西安秦腔第一次在天水演出,影响深远。比如著名青衣张启民就在当地红极一时,还有祝墓民有“活关公”的美誉。不过万事开头难,西路秦腔素以剧目多,绝技多驰名。化俗社毕竟成立时间不长,演出过了新鲜期,剧目单调、演员队伍过于单薄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慢慢也就门前冷落了。这样,剧社只得回到了高陵。

化民社虽然离开了天水,但是张启民、李化玲、王化民、陈化民、王化理等学员却留下了,他们公推当地艺人吴映堂为社长,以化民社的名号在当地继续演出。尤其名小生王登奎、名须生卓振义的加入使该剧社红火了许多年,继续在天水给西安秦腔做着宣传员的工作。

回到高陵的化民社,进行了重大改组。民国二十三年(1934)剧社召开股东会议,废止了原本轮流担任社长的规定,认命魏基武担任专职社长。这次股东大会上,高陵方面绝情地把剧社的创始人李应才排挤出去了,由此李应才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涯。这个时候,惠济民等教练总结了天水演出失败的教训,聘请名旦曾建堂入社协助训练,下狠心对学生进行了系统整顿,既补充招收了如刘化鹏等一些新学生,还在基本功和演出剧目上下了一番功夫,化民社艺术水准突飞猛进,许多演员都在群众中声名雀起,雷华文以《断桥》被称为“白蝴蝶”,李庆民以《黄鹤楼》被称为“五里半”,尚启民的《白玉楼》、刘化鹏的《辕门斩子》、郭维民(后来名旦郭明霞的四兄长)的《拷红娘》、薛恒国《打銮驾》、解新民的《杀四门》等都很有名声。特别是主工小旦花旦的赵化俗,天份过人,不但演技高超,一出《三娘教子》被称为“虼蚤红”、“活三娘”;赵化俗理解能力超群,虽然同为学员,他却是边学边教,被同学称为先生。化民社是惠济民先生独立从事教练、导演的第一站,他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日后成为著名戏曲教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这里,杨安民、田畴易、张秀民等教练迅速成长了起来。

虽然主要责任人明确了,剧社内在矛盾却还是无法解决。一番整顿后,剧社也只得继续外出巡回演戏,所谓的“高陵”二字就成了幌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化民社还曾在宝鸡演出过一年时间。在宝鸡,他们跟新到的新汉社多有艺术交流,也是由新汉社他们才了解了汉中秦腔的基本情况。也是这个时候,惠济民、田畴易等教练还对新汉社的艺术进行了指导。后来田畴易先生落角宝鸡,也许就是由此结缘。也是在宝鸡,惠济民收了自己一生最得意的弟子后有“万人迷”美誉的马振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底,魏基武率化民社到了汉中。早先,汉中人民对新汉社倾注了满腔的热情,而新汉社竟然不管不顾绝情离去,由此,汉中人对外地班社就有了相当程度的偏见。化民社到汉中后一时无法演出,有人介绍了当地名艺人姜佐周(1915~1984)。此人艺术庞杂,二黄、秦腔、京剧皆能,还有相当的交际能力。于是化民社委托姜佐周以社长的名义对外联络业务,就这样,化民社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始就在勉县、城固、洋县等地巡回演出。由于当地势力盘剥过甚,引起演员强烈不满,化民社演员就不断罢演、私自离社,勉强维持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 只得怏怏离开汉中,结果还被当地人扣下了戏箱。

虽然化民社在汉中的演出并不成功,但这毕竟是继新汉社之后的又一个关中戏班在汉中演出西安秦腔,对西安秦腔在汉中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化民社留在汉中的赵化俗、何景民、李庆民等人后来都是汉中秦腔的中流砥柱。赵化俗一直是汉中戏曲的旗帜。他不但技艺精湛,杰作多多,对秦腔的表演程式和唱腔均具有重大创造,深受群众欢迎;他勤于教学,给汉中培养了许多秦腔人才;他还经常举办戏曲讲座,深受陕南各界欢迎,曾经被武汉剧协邀请给京剧演员授艺,这在秦腔演员中十分罕见。可惜他长期偏离秦腔中心地带,未被方家重视,多亏晚年由名琴师杨宇良伴奏留下了几段录音,否则这位重要的艺术家就要被时间淹没了。1948年,李庆民把自己的蒙师李应才接到汉中,让老艺人晚年有了依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咸阳益民社在甘肃泾川散班,班主郑益斋带戏箱回到了咸阳。魏基武跟郑益斋商议合并创建益化社,在渭北一带演出。次年益化社被马弁彭延斌接管,该彭大肆虐待演员,导致主要演员纷纷离社。1949年5月,新成立的高陵县政府指派代表马耀先、马继成接管了化民社残部,组建了高陵县人民剧团。同年12月,高陵县人民剧团被三原军分区接管。1950年5月,三原分区归咸阳分区管辖,三原分区剧团划归咸阳分区。1953年,咸阳分区剧团收归陕西省管理,更名陕西省人民剧团。1961年,该团有又划归咸阳市,更名咸阳市人民剧团。至此,曾经闻名一时的化民社就彻底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