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转战纸媒行业,成为一个“过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之前,曾经有过很多段创业经历。

其中一个项目和在线教育有关,我当时是做甲方和丙方的对接工作,其中的丙方也就是以清华北大本科生为代表的那类精英学霸群体了。

当然,也有少部分清北背景的美帝博士——对他们来说,冒着时差的疲惫,在大洋彼岸给一群北上为主的学生做一个半天的生物竞赛辅导,大约是令人绝望的搬砖岁月的一抹亮色罢,似乎以这种方式回到了曾经的黄金时代,虽然侵占了一部分补觉的时间,但轻车熟路的刷题讲解倒也比实验室无聊地刷试管,无聊地等待结果要强100倍。

那段时间,我接触了200 的清北学生样本,并且出于好奇心,也和他们谈了很多,关于不同地域的差别,尤其是在教育这方面模式差异,资源分配等等,自然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主题。

在接受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我不再相信那些流传甚广的段子,譬如一个北京家长做不出儿子的作业题,却被一旁的小保姆轻松化解,而令人吃惊的是,家长是清华毕业,而小保姆则是某省的落榜生...

需要注意的是:录取比例不能完全觉得高考难度,因此不能简单得出:在甘肃参加高考的难度要高于在江苏参加高考的难度。

一个极端的假设:譬如某个省某一届考生集体集体基因突变,智商普遍在70以下,99%只能考到200分,那么即便这个省参加高考的人数比往年多三倍,清华北大招生数降到往年的1/3,只要你能考到400分,就还是能够被录取。

因此,除了录取比例,某省学生的战斗力水平,尤其是最拔尖的那部分学生的战斗力水平,才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更直接一点说,讨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顾及什么录取率,录取率是针对200本的,对于顶尖讨论这个问题没太大意义,只能作为参考。

另外,由于北京籍学生的学历水平同样存在高下之分,因此需要结合两个维度来看。

维度一,各省学霸战斗力/C7招生计划数。打个比方,人大附中一个年级前50名的学生高三下学期插班来到A省超级中学,模拟考每次都掉到三四百名开外,则该省的战斗力很强;而该学霸来到另外一个省最强的高中,每次考试轻松第一,且甩第二名二十分以上,则该省战斗力较弱,此为分子,分子越大,总值越大。分母是C7(清、北、复、铪、浙、南、肥)招生计划数,计划数越多,则总值约小。

分级如下:

1级:河北、江苏、河南

河南:历来的高考人口第一大省,激烈的竞争形成了规模化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全国所有省份中,河南是985水平(同一参考系)的省份,也就是和那些京籍的在北大清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旗鼓相当的应试能力。我接触到的河南学霸,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们那里的县中,在前些年,高考代考俨然成为一种产业,高二的学霸被学校组织到外地代考,被忽悠说提前感受高考氛围...

代表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一中、驻马店高级中学

著名学霸:郭家宝(茶园大神)、张磊(文科状元乱入,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施一公(清华校长)

河北:衡水系的成功,使其能够用稳定的系统不断输出高考体系内的佼佼者,也就是说在高考这一亩三分地上,衡水中学相当于中国乒乓球队,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清华北大录取率,远远超过同等录取难度的其他省份的顶尖高中。

代表学校:衡水中学、石家庄二中

著名学霸:张召忠(战略忽悠局局长,北大西语系毕业,俞敏洪同系师兄)、 贾志豪(清华2012特奖)、杨远(IMO满分金牌)

江苏:分科命题时代的最高难度省,数学帝葛军的老家。

其实葛军的题目不能算难,都是考察思维本质的好题,代表了未来新课改的方向,但是那年江苏省教育厅的玻璃都被人砸碎了。江苏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强省,真正做到了在竞赛和高考两个领域都把难度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准。

并且江苏的顶尖高中分布很广,既有像地处省会的南师大附中,也有像启东中学这样的富县现象级中学。《启东作业本》那两年甚至成了周边省学校的标配。当然,也有走素质教育的洋派中学,最典型的就是章泽天和孟非女儿的母校南外了。虽然北京是名义上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但基础教育软实力最强的省份,非江苏莫属。

代表学校:南师大附中、启东中学

著名学霸:沈汇涛(知乎物理领域大神、清华特奖、B学创始人的早期偶像之一,现在MIT,已转行机器学习,且退出知乎)、毛蔚(启东中学天才少女,90年代中期的竞赛女神)、恽之玮(数学天才)

2级:安徽、山东、湖北

安徽:自古人杰地灵,盛产理工科学霸,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是安徽人,作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发起点,安庆内军械所就在两人的家乡附近,所以学霸辈出这个事情当然不是偶然。《枪炮、细菌和钢铁》一书中的地缘环境决定论决定论大约可以解释此种现象。安徽和江苏一样,属于后天制造的省份,所以南京也就有徽京的说法,而内斗省的本质是:苏北与河南鲁南属于一个天然圈,而苏南则与安徽上海属于一个生态圈,所以“内斗省”的本质不是自家人的矛盾,是不同先天“地域基因”的冲突。

建国之后,出于战略缓冲地的考虑,安徽作为牺牲品也付出了经济落后的代价,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安徽最顶尖的人才到了清华北大会经历一个短暂的落后,当然,之后就是突破局限的奋起直追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衍隽,竞赛圈子的大神们讨论说:韩如果在江苏,可能高中就不是CMO而是IMO,而其在清华连续三年的层层跃迁,与其说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先天局限的释放。

代表学校:合肥一中、安庆一中

著名学霸:韩衍隽(15年特奖)、江汉臣(13年特奖)、吴羽菲(07年状元,清华经管11届第一)

山东:众所周知的学霸省。孔孟之乡有两个宝:其一是重学,其二是重官。即便是从商,山东商界的风云人物仍然是基于关系路线(最典型的就是泛海系的卢志强这一类的,玩金融,矿产,房地产的更多,偏向于闷声发大财),或者是国企老总。

中国70%的高中励志故事来源于河南、山东,这两个省,不是没有原因。江浙一带的中学讲究高水平氛围的熏陶,学霸的开场白是最近遇到XX大神碾压,前两天葛军来我们学校开讲座。而山东的学霸讨论的日常则是苦大仇深的个人奋斗和炼狱一般的住校环境,比如我高三一年掉了10斤肉之类的,每天2点睡,4点起床之类的。

取山东实验中学前30%~后30%之间的学生作为样本,再取北京四中前30%~后30%之间的学生作为样本,二者放在高考环境中进行比对,后者可能会被完爆,山东的基础教育强就强在:能够保证优秀学生中,中上到中下等水平的学生能够拥有一个非常扎实的应试基础,且方差极小。但在这个范围之上(如前5%),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代表学校:山东实验中学、青岛二中

著名学霸:韦东奕(北大数院奇人之一)、

湖北:竞赛强省,分省命题时期,时而和江苏并列Top2。竞赛史上有诸多牛人,也出过很多教练。参考书也是一堆堆的。什么王后雄啊,重难点手册之类的都是该省的王牌教辅。

总体来看,湖北的竞赛要强于高考的水平。黄冈中学在90年代曾经和海淀遥遥相望,但后来却逐渐式微。

代表学校:华师大一附,黄冈中学

著名学霸:柳智宇(IMO满分金牌,北大数院奇人之二,后出家)

3级:浙江、湖南、四川

浙江:竞赛强省,玩法出路太多导致很多人不在一个战场上,无法横向比较。高考这个层面,高水平的应该也很厉害,但局限在几所名校上面,方差普遍很大。和北方学校不同的是,优秀学生中的顶尖水平还要高上一档,但是优秀学生中的中到中下则不如,这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上的马太效应,也很容易理解。

代表学校:镇海中学(含蛟川书院)、杭州二中

著名学霸:楼天城(姚班第一代大神楼教主),张朝俊(炉石中美对抗赛冠军,浙江高考理科第10名)

湖南:竞赛强省。也盛产顶尖学霸。以湖南师大附中为中心,撑起了中国物理竞赛的小片天空,可以说,八十年代的湖南为中国贡献了最早的一批奥赛选手。湖南的中学在清华的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校友关系网在北美也甚为发达,长沙四大名校

代表学校:长沙四大名校(长沙市长郡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雅礼中学)、郴州一中

著名学霸:曾博(2006年湖南跨校联考全省第一,2006年高考目测200~400名之间) 、轰动一时的学霸情侣孙维维

四川:天府之国,西南强省

和饮食习惯一样,和湖南各方面都很类似。高考略高于湖南,竞赛远低于湖南。

哈佛女孩刘亦婷当年在成都七中念的文科,实际上并不算顶尖的,如果没有遇到贵人大律师,她未必能上得了北大,实际上后来的刘亦婷在哈佛也是因为数理基础,直接影响了她进一步深造。

代表学校:巴蜀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

著名学霸:张空谷(07年考霸,北大清华三进三出,如探囊取物,后因沉迷网瘾泯然众人矣)

中间跳过....

只说最后一级:

7级:西藏、青海、新疆、宁夏

北大新闻系之前有一个歌手叫邵夷贝,代表作叫做《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她是青岛人,非典之前高考移民还没有被禁止,属于合法行为。她父母当年支援三线,在青海。于是复读那一年,从青岛转到了青海,怒摘青海文科状元。实际上,那两年新疆和青海的状元全部都是外省的考生。

这几个地方,由于教育资源落后,所以分子非常小,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送你一个北京户口的性价比并不如青海户口。北京是分母大,7级这几个则是分子小。

维度二: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的学生

分级如下:

1级:Top2:人大附、北京四中的每届数一数二的佼佼者———IMO、IPO、IOI三大赛奖牌获得者,思维能力在高中毕业阶段即具备本科跳两级的水平。

这部分学生,一般从小学开始就遥遥领先,无论是数理还是计算机。

如同郎朗四岁开始职业生涯,这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开始的略晚,但一般不会晚于小学三年级,无论是编程的启蒙还是长期沉浸在周末高强度的学而思奥赛培训课程,到了初中入学,已经有了三年左右高密度信息量的积累以及早期在某个领域感觉的养成。

最重要的是心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让他们能够承受更高强度的信息负载和心理压力。

此类精英非顶尖名校优渥的环境不能滋养,对于普通985学生“需要认真学一学”的课程,在他们看来不过是高中阶段已经滚瓜烂熟的东西。早年这类学生一般去的是北大的数院,那几年北大数院恐怕是全国天才密度最高的地方。后来,随着清华基科和姚班的崛起有所分流,加之2008年之后留美热潮的兴起,又分流了一部分。

所以这部分学生有三个去向:北大数院,清华基科(现在是学堂班)和叉院,美帝六校(Harvard、Stanford 、MIT、Princeton、Caltech、UCB)

代表人物:胥晓宇、范浩强。

由于这部分人日常的训练水准是针对顶尖智力人群的筛选,所以对于针对大众人群筛选的高考来说,基本上是站在上帝视角来应对的。主业数理的,差不多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就能把平均难度的数学高考试卷可以做到130~140,剩下的一个小时可以把题目做几遍,当然满分也是要点运气;主业计算机的,也能在任何省进入前十到二十的水平,且前提是不影响他的竞赛备战,也就是说不是百分百投入准备高考,只花业余时间来搞足矣。

2级:Top2和各区次顶级学校(西城实验、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 、首师大两附、八中、八一中学等校)的前5%,这部分学生和上一档学生在经历上没有什么差异,但限于开化早晚以及对应试体系的化学反应剧烈程度决定了他们在这个阶段,这个评价体系内会略逊色一筹。

但是这个逊色是精英内部的分级,如同奥运会赛场的金银铜牌,对处在这个评价体系之下的高考,该级学神也自然是毫不留情的碾压。

从高考表现来看,0级和1级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差异。

3级:以上几所中学帝都中学的非竞赛党中的优秀者。

应试水平清华北大的,到1~3档省的会降1~3档,清北→C7→上层985&个别顶尖211→中流985&较好211(这大概是这个级别的底线了)

3级以下的,在北京也难以保证上清华北大(实际上北京有N个区N年都没出过北大清华的),在其省就更难了,但未必在青海、西藏之类的地方没有机会,但这属于特例,不予讨论。

综合以上两个维度,大致可以判断出几乎所有的情况,比起一刀切的讨论要全面得多。

但最为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中,你能发现幅员辽阔的中国,教育状况的复杂程度——不仅有区域之间的差别,更有区域内部的优劣多寡,哪怕是紫禁城,其内部的阶层固化,比起它与其它地区的分化差距还要残酷。

而江苏这样的发达地区,则同样面领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也难怪江苏的教育口这些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高危的行业,每年的升学季,江苏都会引发轩然大波。

更让人唏嘘的是:作为个体,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茫然前行,根本不清楚自己在这一盘大棋中的位置,跟着网上的大多数自怨自艾,恨自己没出生在北京,用这种非精英的思考方式看待一切,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的人多吗 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放到外面的考试大省参加高考是什么水平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