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叶书院

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1)

一 关于诗与非诗

文/ 李兰芳

诗就是用有别于一般的语言抒发情感, 要选好切入的角度, 用经过文学提炼的当代语言,引起深沉地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

然而, 现在浮燥之风造成了大量的非诗出现。例如我,有时为了完成作业,按照作业主题的要求就往格律里码字,平仄正确,没有出律,交作业。诗干巴、死板,我称它为“国际脸”。有时又是口水加口号, 用格律词藻掩饰思想的苍白,这样就写出了一些貌似诗的非诗。

经过老师的点拨,自己动脑子实践,我懂得了诗是情感的产物,意在笔先,情在字先,情动于中字现于外,字随情走,语言只是思绪的记录。按照这样的原则写出的文字就会灵动,有生命。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景,景就是死的。只有情,情附着在哪里?所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密不可分,这样写出来才叫诗。

(2022.3.10)

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2)

二 再谈诗与非诗

文/ 李兰芳

大约半年了,我们跟随贾老师学写诗。这是因为疫情不能开展线下教学而进行的线上学诗的教学活动。学诗首先要辨别什么是诗,什么是非诗,这点很重要。这点不明确,你怎么能写出诗来呢?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诗,有着华丽的外表而空洞的内容,有着完美的形式,其内容或故弄玄虚,或云山雾罩,很能唬人一气,让人不得要领而自认为高深。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温度,只是玩弄技巧,这叫诗吗?再完美,再漂亮,也是空壳,咬开没有内容,或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没有内容,没有温度,用华丽的词藻来掩饰其内容的苍白,这就是非诗。

诗是有感情有内容的。感情一条线,内容是其附着点,随感情的游走而完成全篇。形式倒在其次,可以是律,绝,也可以是乐府,自由诗。形式只是个容器,不用过分追求其尽善尽美。一点瑕疵,倒是有可能突破了传统形式而带来一丝清新,成了其作品最闪亮的一点,突显作者的个性风格,仿佛是一个美人眉心的痣。那美人痣又成全了其美的特殊性而愈加完美。

写诗是一场修行,修行开悟是对佛教义理的通透。言情表志是诗心所在。人不成佛,原因在自身,诗写不好,原因在不学。如果辨不清什么是诗,什么是非诗,总在写一种自认为是诗的非诗,那就只会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而重复产生一些文字垃圾。

所以,学写诗要先辨别什么是诗,什么是非诗。诗中要有情感,有内容,有自己的思想。诗可以不完美,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而逐渐完善,反复练习,写出更美的诗来。

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3)

三 读韩亦农《诗十二首》

文/ 李兰芳

刚进行过诗与非诗的讨论,我随手翻开《红叶诗集》,看到韩亦农先生的《诗十二首》,很有感慨。仿佛韩先生就在我们群中参与了这一主题的讨论。不过,先生是从诸方面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论述了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深刻,全面,别开生面。

开篇即讲我中华有史可记的五千年。骚,赋,词,章世代相传,其原因就是诗是言志的,是抒胸中“块垒”的,所以“诗晒心扉”,“格高旨远”。诗从心出,怎么能不意“韵铿锵”?情在诗先,以诗抒情,这是第一位的。

其次,才是“遵规依律声传远”。有了情,再看表情达意所用的技巧,但先生仍不忘强调“诗乃心声最重情,歌行绝律古今同”。虽然诗分古韵和新韵,但是没有优劣之分,依内容而定,应该是“并辔”即并驾齐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语言声韵变了,所以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能食古不化。虽是写古诗词,也不能为显示自己有学问而“掉书袋”。用一些生涩的语言典故令人费解,还应该是“洗尽铅华还本色”,“归真返璞”。我们如果只为显示自己有学问,而用一些生僻的典故词汇,只能是“生搬硬套毁诗风”。诗是为了抒情言志的,只是为古而古,看起来有学问,却生涩难懂,谁还去读呢?只能是南辕北辙。

当然,不用或少用生涩难懂的语句典故,并不是只要大白话。诗贵含蓄,“诗章含蓄质尤高”。有真情,还要有优美的艺术性语言,才能营造一种美的诗境,打动读者,对读者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达到了诗的教化目的,传承了我们的传统诗词文化。

韩老还强调了一点:“诗戒游戏随口吟,乏情失志憾无魂,附庸风雅徒虚誉,高帽空腔稻草人。”直接指出了诗戒“乏情”。没有感情还叫什么诗呢?那只能是“高帽空腔稻草人”,所以稻草人不能叫人,虽然它戴了帽子。没有感情,既“乏情”的诗,怎么能叫诗呢?虽然它有着诗的外在形式,是一个道理。先生用喻风趣幽默,形象逼真。

《诗十二首》讲了诗的作用,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语言和声律的运用,什么是诗,什么是非诗,什么才是好诗等等。我感觉《诗十二首》,是我们对诗与非诗讨论的一个扩展。以上是我读《诗十二首》的一点体会。

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4)

四 内容与形式

——学习《文心雕龙·情采》篇心得

文/ 李兰芳

用餐讲究的是美食美器,但是如果不能兼顾,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美食。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享受美食,而不是欣赏讲究的盛食物的器皿。写文章,写诗词同样道理。内容充实,才能打动人心,形式是放在第二位的。

《文心雕龙·情采》篇就是对文章内容和形式关系的专论,摘录片段并释义如下。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释义:水的性质是虚浮的,所以就有波纹和涟漪。树木的本体是实在的,因此就开出花朵。这就是文采附着在实体之上。

“文附质也”,强调了主次关系,先有(实)质,后才是“文附”,文同纹。

“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释义:犀牛和兕牛,(兕:雌犀牛)有厚皮(可做铠甲)还需要红色的漆来涂饰,这就是有了质地,还需要纹饰。这句话,虽然强调了纹饰的重要性,但前提还是先有质。无“质”,“纹”焉附。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成辞章,神理之数也。”

释义:五色搭配织成锦绣,五音配合而成音乐,五情抒发就成为文章。这都是自然法则确定的呀。

五色:青 黄 赤 白 黑

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

五性:古文中说法不一,举两例。

例一,《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为喜 怒 欲 惧 忧。

例二,《白虎通义(三)·情性》为仁 义 礼 智 信。

即由人自身器官产生出来的五种性情,在《情采》篇中用以泛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释义:老子讨厌虚伪,因此他说“美丽的言辞不真诚”。但他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却不是不要美文。

老子要的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还是内容排在形式之前。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

释义:仔细研读和体味《孝经》《老子》,可知文采要配合思想感情。

“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释义:详细阅读《庄子》《韩非子》,可知华美过分了,就要流于淫滥侈靡。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释义:如果能选择好清水与浊水的源头,变清正路与邪路,来驾驭写作,这才可以去追求文采。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情性。”

释义:铅粉黛色之所以能够修饰容貌,顾盼生辉,其实来自于本身美好的姿质。文采之所以修饰言辞,辩说的华丽,其实来自于作者的感情和本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释义:因此说,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位置端正,纬线才能织上,情理确定,文词才能畅达,这就是做文章的根本。

刘勰系南朝梁时人,南朝文学的代表是骈文。讲究格律,词藻,用典,内容多脱离实际。在这种华丽竭力铺排的文风下,刘勰尚能认识到内容高于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何况是今天的我们。所以,我们一定树立良好的文风,摆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写不出来不硬写,因情而发,有感而发,写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诗文。(2022.3.29)

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5)

郑玉芬摄影

曹式凤:

感谢兰芳老师的学习心得。

但里边有字不认识,查了一下,贴上来供有需要的老师参考。

一 兕:[sì]

基本释义:古代指犀牛(一说雌性犀牛)。

常见组词:兕觥、虎兕、犀兕……

二 黼黻:[fǔ fú]

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

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

又象征文章好,才华横溢。

黼黻的基本释义: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等。

引申义:文章写的好、有文采等。

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李兰芳学诗笔记四篇)(6)

郑玉芬摄影

投稿专用信箱:hongye_zazhi2020@163.com

欢迎关注 欢迎投稿 发表即赠样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