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商代,唐代中期逐步形成现代的雏形,宋代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此后,经过近千年流传至今。那么寒食节与上巳节,为何逐渐失传呢?

一、上巳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清明节与上巳节以及寒食节有何联系)(1)

上巳节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基本与清明节同期,是一个流传于春天的节日。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最初,是年轻人恋爱的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后来才有祭祀的内容。

古代三月初三这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七夕牛郎织女相会虽然感人,可有些不得相守的凄惨。而今天是充满热情和欢乐的。

如今依然可以从彝族的跳月,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看到这个风俗的影子。西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三月三对歌的习俗。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清明节与上巳节以及寒食节有何联系)(2)

上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宋朝以后,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二、寒食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清明节与上巳节以及寒食节有何联系)(3)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清明节与上巳节以及寒食节有何联系)(4)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在民间流传中,又被称之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有此节日,寒食节起初的习俗单纯是禁烟火只冷食而已。

到了后来不断的变化,而增加了一些元素,例如: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最大的祭纪念日。

三、清明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清明节与上巳节以及寒食节有何联系)(5)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扫墓祭祖礼俗的源流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清明时节,正是春祭好时段。同时郊外踏青也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

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并且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清明节与上巳节以及寒食节有何联系)(6)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因此,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各位看官,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