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1)

这哥儿们是个手抡板斧,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人。本来在王莽阵营讨生活,过得并不称心,待得刘秀到河北拉杆子后,听说有这么一号猛人尚没着落,立刻拉来入伙,遂你情我愿地成为刘秀帐下一员猛将。之后跟着刘秀打怪升级,如秋天里肃杀的危星,将一个个农民军山头打烂削平。在洛阳,他第一个杀进城去。在南阳,他又以敢死队长的身份第一个杀进城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打下了南阳治所宛城,还孤军坚守南阳一年有余,成为刘秀反攻的坚定内应。他人如其姓,所至之处,坚城为开,守城必坚。在受封淮上后,他独重合肥,将其打造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坚城,泽及子孙四代,安享百年尊荣。他就是左曹、合肥侯坚镡。


这哥儿们在二十八将中的戏份着实不多,却有个天下独一无二的名字。首先他的坚姓就很稀缺,坚的繁体“堅”是会意字,上半部的“臤”像一个人以手拉着奴隶(臣),下半部的“土”代表极坚硬的夯土,合起来就是驱使奴隶加固城垒。聪明的古人赋予“坚”字美好的寓意,希望人们居住的城市都能变成固若金汤的坚城。作为姓氏,坚姓源于鲁昭公姬稠。这哥儿们的鲁侯当得很憋屈,受到权臣季孙氏的操控,非常不甘心。于是,记仇的鲁昭公就发兵讨伐季孙氏,哪知道,却不是季孙氏的对手,只能逃到国外当寓公,最后客死异乡。他的嫡子倒是可以继续快快乐乐地当傀儡,其他儿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只好自立门户。鲁昭公打仗不行,生孩子的本事却很强,哪怕是当寓公期间,也没落下造人,愣是生了一堆没有继承权的侯二代,这些家伙倒人不倒架,都以公某氏传家,其中居住在坚邑(今湖南郴州)的一支后裔就以公坚为氏。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2)

坚镡

公坚氏的攻坚能力其实一点也不强,发展到东汉初年也没有几个人丁,典型的门衰祚薄。后来,公坚氏干脆改姓坚,希望能够越简单越幸福,早日光耀门楣。在两汉之交,老坚家终于冒出个猛人,有了些生气。

再说一下他的大名“镡”,这个字作姓时就有三个读音,分别是tán、chán、shàn,都系出一地,那就是古巴国的镡地(在今天重庆镡家坝),其中姓tán据说是诸葛亮给定的,沾了些仙气,成为三姓的主流,其他两家则是开枝散叶后的余脉。不幸的很,镡姓如此卖力地推销自己,也没有实现壮大家族的目的,三个读音的镡家人凑在一起,也没有几个人。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3)

镡的另一个读音是xín,指剑柄末端的突起部分,因状如蕈类,故名,也称剑首、剑珥、剑鼻。同时,镡也可指剑。那么问题就来了,坚大哥到底该叫什么呢?笔者认为他不是吕布那样无节操的人,自然不希望姓氏多多,再者名字中带把剑多符合坚大哥的人设啊,因此,坚大哥叫坚镡xín的可能性最大。然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喜欢把“镡”当个标准的形声字念,因此坚大哥就不得不改名叫坚镡tán了。笔者写云台宿将的目的还是想让人民群众更多了解东汉初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当然不能违拗人民群众的意愿了。

坚镡tán的最后官爵是左曹加合肥侯,上应的是二十八宿的危日燕。危日燕居玄武尾部,也代表肃杀之星,倒是与他手抡大斧斩将夺旗的猛男形象很契合。不过,因为居于尾部,象征战场上的殿军,常有倾覆之危,这也是星名“危”的由来。这个勇而危的猛人,因为忠诚任事,深得刘秀器重,得以常伴左右,最终功成名就。

君家有事在河北

坚镡字子伋,生年不详,颖川襄城(今河南禹州)人。前期的履历基本空白,今天能知道的只是,他曾在王莽政权任过基层小吏,没有啥作为,而且还辞职了。不过,凭着他的勇武,倒是赚下了些人脉,令坊间不时传出好评。

直到王莽败亡后,刘秀在公元23年十月,举着更始政权行大司马事的节杖,开始涉足河北州郡,坚大哥的人生才开始华丽转变。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4)

坚镡

刘秀深知人才重要,进入河北后就开始广纳人才。不过,因为当地人对刘秀并不了解,肯来投效的寥寥无几。有人向刘秀举荐坚镡,说其是个猛而可用的大将,刘秀命人请坚镡前来相见。很快,坚镡应约而至。由此可以看出,坚镡当时离刘秀并不太远,也一直渴望有个相中自己的伯乐出现。两人相见谈得很投机,坚镡展示了自己的武勇与忠直,让刘秀很欣赏。刘秀认为,坚大哥当过郡县小吏,熟悉官场运作,比那些临时召集的菜鸟强多了。此时,刘秀原装主薄冯异的主要任务已改为招兵买马,实在分不开身,刘秀索性就让坚镡先在身边历练一下。于是,坚镡获得了投效刘秀后的第一份工作——主簿。

老实说,坚镡的秘书长当得并不趁手,这一点刘秀也看出来了,就立刻给他调岗,任命其为偏将军,这下坚大哥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整天在领导跟前伺候了,作为一个猛男,还是上阵抡斧子带头砍人来得爽!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5)

坚镡降刘

就这样,坚镡马不离鞍,人不离斧,跟着刘秀在艰难中起步,走上了一条打怪升级的光明大道。

关于刘秀在河北打怪升级的故事咱们讲了很多,就不再重复了,免得读者大大以为俺是卖复读机的。俺只将与坚猛人相关的简述一下。

公元24年秋,坚镡随刘秀进攻活动于郫(在今河北辛集东南)、清阳(在今河北清河东南)、博平(在今山东茌平西北)之间的超级流窜犯铜马军。作为河北一带最大的兄弟伙,铜马军兵至数十万,虽然其中拖家带口的酱油瓶比较多,但是,矬子里面拔将军,总能找出数万精锐的。刘秀率领坚镡等将,和铜马军血拼月余,终于击溃了铜马军,之后坚镡等人率军追击,又与其残部及高湖、重联等军决战蒲阳(今河北顺平),最终搞定了铜马军。数以万计的铜马军换上新马甲成为汉军,让刘秀的军力得到了大补充。刘秀也因此获得了个“铜马帝”的诨号。后世的曹操通过消化青州黄巾军拥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也算正经传承了光武遗风。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6)

再接再厉的坚镡,又随刘秀击溃了盘踞射犬聚(在今河南武陟西北)一带的赤眉别部以及青犊、大彤等部的十余万义军,然后就是追击,追击,再追击。在这一路狂追中,坚镡率军在卢奴(今河北定州)一带击破大枪农民军,雄辩地告诉世人,耍大枪的绝对干不过玩大斧的!

之后,刘秀又派坚镡和战友们组团追歼那些河北绿林英雄,十三条好汉齐刷刷地挥军进击,在当时人烟稀少的冀东平原上扫荡农民军残部,一直追到右北平郡的俊靡县(今河北遵化)才振羽而还。

因为马快斧狠,在公元25年六月刘秀称帝后,坚镡受封扬化将军,晋爵㶏强侯。手拿大斧去宣扬教化,汉人的血性就是够强够猛,这与“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看着就很汉朝。

洛阳城中招降将

抡着大斧可以教化农民军,也可以敉平更始叛军。读者大大会说,怎么能这么说呢?刘三哥从前不是更始帝的萧王吗,怎么一转脸就把人家更始军说成叛军呢?一句话,这是政治的需要,而且坚镡抡着大斧杀向洛阳时,更始帝的好日子已是屈指可数了,说叛军也不况外。

在登基一个月后,刘秀就迫不及待地派出大司马吴汉,统率汉军战力最强的十一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坚大猛人自然少不了大斧子的干活,高高兴兴地加入了围城战的行列,与刘秀发小朱祐搭档进攻东门。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7)

此时洛阳的统帅正是刘秀的杀兄仇人朱鲔。朱鲔这个人是绿林大佬,能力较强,对刘玄的事也很上心,可是面对来势汹汹的云台诸将,他没勇气杀出城去血拼,只能缩在城中死守。刘秀的大将组合面对城阔池深的洛阳,一连打了数月,打得更始皇帝都挂了,也没有攻下来。

那个年代没有飞机大炮,攻城绝对是个苦差事,孙子他老人家都无奈地说“其下攻城”,可见面对坚城就连兵圣都没咒念。众人见强攻无果,只能坐等饿饭奏效。

果然,攻城的节奏稍一放缓,城中人的内心就开始起波澜了。防守东门的守将心说,朱鲔和刘秀有仇,俺没有啊,当年俺就看刘文叔是条好汉,只是没下决心追随罢了,现在刘秀已然一飞冲天,自己何必要在朱鲔这棵树上吊死呢?

于是,这个无名的守将乘人不便,嗖的一声,放出一支信号箭,将自己渴望回到人民怀抱的赤子之情宣于箭上。城外汉卒捡到这支大有来头的羽箭,立刻呈给坚镡。坚镡看后大喜,立刻找顶头上司朱祐请示。朱祐吃不准这个身在朱营心在汉的家伙是否真降,但又不想轻易放弃,就决定冒险试试水。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8)

第二天清晨,就在别人还忙着背床板的时候,提着大斧的坚镡和朱祐就如约来到了城下。果然,东门无声地开放了,那个无名的城守正在城上热情地向汉军招手。坚镡见状也不犹豫,大斧一扬,第一个就冲进城去。

要搁别的城市,有人卖放城池说不定就成功了,那个守将还会因此封侯。然而,此货却没能在史上留下名字,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次失败的献城。

朱鲔是个小心谨慎的人,当年杀害刘秀大哥,就是因为担心刘縯不好对付才先下手为强的。这类人的预警能力都很强,总是提防着别人踩自己。为了确保洛阳不失,朱鲔在各门都秘密安放了眼线,时刻防着有人卖放洛阳。这天,东门的眼线见到城守大方地放入敌人,知道要坏事,立刻就去找朱鲔报信。等到朱鲔反应过来,派出自己的战略预备队前去阻挡,汉军已杀至武库附近。

双方不期而遇,自然无话可说,都在兵刃上见真章。一直打到吃早饭的时候,汉军也没有冲破洛阳守军的防线,双方伤亡都很大。坚镡和朱祐一合计,这样下去可不行,毕竟敌为主,己为客,自己悄没声地闯入人家的地盘,形势并不占优,打得时间长了,吃亏的可能是自己。因此,朱祐决定先撤出城去,再寻破城机会。

坚镡好不容易赶上的一次立功机会就这样溜走了。不过,他也不用后悔,因为,此战虽然有些虎头蛇尾,但却严重动摇了朱鲔的信心,使他对自己亲手打造的部队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要知道,洛阳各门守将都是朱鲔精挑细选出来的亲信,可不是被他杀掉的李轶那样的投机份子。如今,这些从前看着无比可靠的亲信竟要弃他而去,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伤心的呢?婴城死战和刘秀拼到底的愿望一旦变得模糊起来,朱鲔看谁都像心怀叵测的二五仔。既然这样,还打个毛啊,不如降了吧,至少可以少造些杀孽,也好为大汉保留些元气。笔者相信,朱鲔能够拒绝更始封王,足见其心中对大汉还是有些感情的。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9)

之后,岑彭只身劝降,朱鲔就坡下驴,顺利成为展示刘秀帝王胸怀的活标本,也给自己和家族换来了福报。

占领洛阳之后,汉军进入休整期。坚镡却没闲着,他又率军攻取内黄,要将逐鹿中原的游戏进行到底。

宛城坚守著奇功

公元26年春,坚镡在大司马吴汉的率领下,和一拨汉军大将一起,在邺城东面的漳水之滨,痛击檀乡农民军,一举收服了十余万众。这些人大多解甲归田,化剑为犁,重又操起种田营生,为中原大地的经济恢复辛勤耕耘。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10)

南阳

之后不久,坚镡与万脩一道奉命攻略南阳各县。这回可是打到皇帝的老家了,照理应该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哪知道,堵乡(在今河南方城东)人董訢却乘机在南阳郡治宛城造起了反,而且干得有声有色,还俘获了南阳太守刘驎。这下,坚镡急了,这不是给新皇帝上眼药吗?不欢迎咱也就算了,毕竟咱老坚是隔壁颖川的,可是干嘛还要祸祸皇帝的老家,是想让皇帝有家难回吗?这还了得,坚镡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绕过那些挡道的县城,直接就杀奔宛城而去。到了宛城,他也不休息,立刻亲自选出敢死队,然后拿上大斧头,连夜就带头摸上了城楼,发一声喊,斩关而入。

还没把南阳太守的印把子捂热乎的董訢,听说一个使大斧子的家伙不要命似地杀向郡衙而来,途中拦路的造反派都被他杀得七荤八素,也不敢去看个究竟,骑上马就跟头把式地逃回自己的老家堵乡了。

见汉军如此生猛,南阳的各方势力纷纷开始转向大汉。哪知道就在南阳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吴汉却下了一手臭棋,纵容士兵在南阳劫掠,结果一下子就惹恼了汉军大将、南野大姓邓奉,他举兵反叛,使汉军窝里斗了起来,结果吴汉被邓奉打得满地找牙,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危急时刻,坚镡的搭档万脩病逝,坚镡顿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的他,南面要抵抗杀红了眼的邓奉,北面又要挡住重整旗鼓的董訢,最难受的是他与后方的道路全被叛军塞断,部队的给养成了要命的大问题。鉴于吴汉失败的教训,坚镡也不好取粮于民,只能自己节衣缩食。好在坚镡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在最困难的时刻,他放下主将的架子,和士卒同甘共苦,大家一起靠野菜充饥。敌人攻上来了,他又每战都甘冒矢石、身先士卒,众军见主将如此,无不拼力退敌。邓、董二人虽然联手,可也奈宛城不得。就这样,在坚镡以身作则地强力指挥下,汉军在宛城孤军死战,愣是坚持了一年有余。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11)

期间,坚镡三次负伤,血流如注,仍不肯退避。城市守住了,孤军也得以避免溃散歼灭的杯具,但是却严重透支了坚镡的体力和精力,这为他后来长期赋闲、战功不著埋下了伏笔。

量身打造合肥城

听到南阳局势败坏的刘秀忧心如焚,遂决定于公元27年亲自率军征讨南阳。坚镡闻讯后精神振奋,主动与岑彭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邓、董之乱,让南阳重归王化。刘秀终于可以衣锦还乡,秀一把当年老祖宗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风采了。

战后,坚镡基本不再独自将兵,而是回到了刘秀身边,担任左曹之职。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12)

左曹是西汉开创的加官名号,秩比二千石。加此官者可以随时朝谒皇帝,并在殿中收受各部尚书的奏事,是一个可以亲近皇帝、典掌枢机的重要职位。坚镡这个使惯了大斧的猛人,如今又干起了类似当年主簿的活计,倒也没啥违和之感。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坚镡用自己死守宛城的壮举感动了刘秀,让刘秀对他信任有加;二是坚镡当过主簿,虽然当时干得不甚出彩,但一番历练之后,境界已与当年迥然不同;三是前面说过的,坚守宛城透支了坚镡的健康,当个轻闲贵重的左曹算是刘秀对功臣的照顾。果然,刘秀的体贴让坚镡很感动,也收起了决机疆场的万丈豪情,安心地陪在皇帝身边,偶尔会跟着皇帝出外征伐。

公元30年,刘秀改封坚镡为合肥侯,这让坚镡又找到了一次发光的机会。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13)

原来,东汉之前的合肥虽然已是军事重镇和商业都会,但城池的规模始终不大,城墙都是土筑的且比较矮。这让在宛城修炼一年守城大法的坚镡很不满足,也与他的姓氏严重不合拍。在他眼中,合肥控扼淮上,要比周围诸邑都重要,一定得修成金城汤池。于是,他亲自主持了合肥城的改建工程。经过数年建设,合肥布局规整、功能齐全、城市分离、攻守兼备,终成淮上名城。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坚镡和他的后继者一共四代人,都秉持忠君爱民、勤勉务实的初衷,不仅组织百姓开荒种地、治理水患,还在下面各乡开设合肥侯店、侯学,兴教化,促经济,使合肥城从里到外都变了一个模样。可惜的是,东汉末年一场不期而遇的战火,将合肥侯国烧成了白地,可怜坚氏百年经营瞬间化为乌有。

公元50年,坚镡去世。坚镡死后据说葬在河北柏乡北二十里的鄗城西南,与刘秀称帝的地方很近,也不知一个颖川人怎么死后非要葬到河北,莫非要纪念自己是从河北追随刘秀建功立业的。在当地有一个管村,村中管姓村民自称坚镡后裔,之所以姓管不姓坚,是因为避隋文帝杨坚讳所致。

还有一说,坚镡的墓在合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徽省电力修造厂兴建仓库时,在距离合肥城市13里的“十三里古堆”,发现了一座土坑墓,周围环绕三座砖室墓,考古工作者推测其中的土墓埋的可能是坚镡,周围的砖墓则分属其后人。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也没有做深入的考古研究,直至2012年,合肥市请来专业人员,准备发掘古墓,然而时过境迁,原来的古墓早已不见踪影。一代猛将的身后墓茔就像他所改建的合肥古城一样永远消失了。

武将列传暂避锋芒(攻城必先守城必坚的猛将)(14)

坚镡砖

民间演义倒是没有忘记这个名字奇葩的猛人,不过却在明代谢诏所著的《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中将其改称坚谭,说他是南阳太守苏虎的大将,而且还将他人设定为:论武艺,一口大斧武勇绝伦;论人品,口快心直,不愿谄言媚上。因此,他与主帅的关系不睦,被苏虎差遣只带五百儿郎去白水村捉拿刘秀。稍微想一想就会明白这是借刀杀人的把戏,即便刘秀当时还是造反的初哥,但毕竟是白水圣人,王霸之气弥漫舂陵,岂是五百人可以搞定的?最后坚镡幡然醒悟,说动苏虎帐下诸将,杀掉嫉贤妒能的苏虎,献城投降,从此追随刘秀征战天下,这倒是比正史中坚镡的出场更抢镜。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