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帝六次南巡,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加强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每次南巡都把“安抚士子,笼络人心”作为重要任务。1705年的第五次南巡,康熙在江南贡院以常州为主题进行“御前召试”,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监试,这场“皇家诗会”立足江南,面向全国,推介了常州的安宁、富庶和人文,表现了常州之美、常州之饶、常州之典,成为历史上常州城市推介的荣耀时刻。清代常州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文派、词派、诗派、画派、医派的“中国高地”,成为引领全国文化和学术风潮的“标杆城市”,与其人文传统和内在底蕴,是一脉相承和赓续迭进的。
《康熙南巡图》常州段
“以诗召试”意味深长康熙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先后削三藩、收台湾、平叛噶尔丹、治理淮黄,开启了“康乾盛世”,实现了“四海荡平,万姓乐业”和“天下之权统一于内”。1684年起,康熙为进一步稳固政权、调和满汉矛盾,在23年间先后六次南下江南,目的是“沛膏泽、饬官方、戒民俗、修典礼、经武备、览河防”。康熙下江南,最初的背景特殊且复杂。由于清代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在刚刚入关、取得政权前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实行了激化满汉矛盾的政策。如努尔哈赤实行“杀儒”政策,大批知识分子无辜被杀。皇太极实行“七掠中原”,据史料记载,其中一次就俘获人口46.23万人,掳掠黄金4000余两、白银97.7万两;后来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更出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屠城等历史悲剧。因此,康熙南巡,其中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加强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统治。
如何缓和?康熙每回南巡,都把“安抚士子,笼络人心”作为重要任务,并精心安插到各个行程和环节中。做法包括:1.减赋。凡是康熙南巡经过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减免赋税。如首次南巡就特谕:“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省分,康熙二十四年所运漕粮著免三分之一”;2.宽赦。对原来受到处分的官员视情况予以复职,还通告天下,大赦刑罪;3.嘉赏。对办差得力和接驾有功的官员大加赏赐,对老臣、乡绅给予各种赏赐,加官晋爵、题诗赐匾、赏缎送砚;4.召试。由皇帝主持,在江南州府增加科举考试,赐予学子举人、进士出身,或直接选拔入朝为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安排,那就是“御前和诗”。这种形式一举三得:一是彰显帝王的风雅才略;二是展示君臣亲和;三是选能择贤,直接发现人才。操作上,一般由皇帝御制题目,邀请士子、乡绅、官员直接与皇帝面对面“和诗”,应考者“依韵应和”,出彩者皇帝嘉赏。有时,康熙还把这种“御前和诗”扩大到选能择贤的“南巡召试”中,把“恭和”升级为“考诗”,由此也演化为“皇家诗会”。
1705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圣驾从杭州回銮、驻跸江宁府。按计划康熙会在江南贡院举行“御前召试”,以“策论”求贤选才。但这回康熙突发奇想,改“考文”为“考诗”,把“贡院召试”转为“御前诗会”。据史籍记载,这次江南贡院的“和唱诗会”人数达500余人,“在贡院候考的举、贡、监、生、童五百余名”悉数参加。监试也是重量级的,除康熙亲御外,还包括中堂、掌院、翰林院的肱股大臣。
康熙钦定“御诗为题”“二十四日,皇上遣侍卫捧‘御制题目’,同中堂张、陈,掌院学士揆叙,翰林院学士查升,齐至贡院监试。御试诗题《御制回舟至常州府,是夜甘霖大霈,原韵七言律诗一首》。”
当天,在江南贡院举行的“御前召试”,康熙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监试,而考题也是自己刚刚写成的御诗。要求是:“令生童人等恭和二首”。
七天前(三月十六日)。康熙从杭州回銮、经过常州。驻跸常州当晚,江南突降大雨,窗外淅沥,河浦潺湲。康熙触景生情,联想江南万顷麦田甘霖浸润,油绿遍地茁壮成长,设想秋天一定会喜获丰收。同时抒怀“此行往返无他事,益见民情远近虔”,展示“周悉民隐”、期望“民裕国安”的帝王情怀。
《圣祖五幸江南恭录》(振绮堂丛书初集本)记载,当庭和诗,盛况空前。其中最出风头的是国子监监生、江宁人丁图南。按规定,每人只需依原韵和诗两首,可他一口气“恭和”了四首,甚得圣心。选其二首。
《圣祖五幸江南恭录》
其一:甘雨滂沱遍大田,翠华幸处庆丰年。恩波汪濊多蒙泽,天运精勤更体乾。望岁农夫齐鼓舞,傍舟流水正潺湲。君王游豫非无事,试听嵩呼祝颂虔。
其二:灵雨知时沛甫田,秋登从此卜丰年。随风润物春如海,出震乘龙健比乾。夜泊兰舟波浩淼,朝移彩仗水潺湲。毗陵即是康衢路,击壤尧天意自虔。
虽然是典型的应和之诗、颂圣之作,但他确实才思敏捷、立意到位、颂圣得体。
不过,这场“诗会”的赢家还是江苏仪征人洪声。他通过这场“召试”,一考定终身,直接进京入朝、侍直内廷。他的诗句是:
他描绘“树裹楼台围锦绣,云中箫鼓带潺湲”,他直言“天家沛泽随时降,愿效华封三祝虔”。这位“颂圣高手”后来成为清代画家,擅画梅花。
从场面看,“五百生童”以诗召试,应该是空前了。但从层次看,尚属“生童”层面。那天,康熙兴致勃发,又恰逢晚间“天色微雨,未出行宫”。于是他承续余兴,再次传旨:“命督院,即传在省布政司以下道府厅县学官员”“又召在省乡绅”“并进士举贡”“进宫朝见考诗,皇上亲试”。当晚,江宁知府、江防同知、南北二捕通判、亳州知州、上元知县、来安知县、五河知县、太和知县、如皋知县、高淳县学教谕等,悉数被召进行宫作诗。场面可以想象。
当晚的“官绅加场”亦很精彩。原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材任的“恭和诗”是:
到底是老臣,同样颂圣,老练持重,心平气沉,点石为金。
考诗结束,康熙当即赐赏优秀者菓品、炸点。乡绅熊学烈被另赐端砚。第二天,康熙又在朝堂上再行嘉赏,赏赐王泽弘“尊道堂”御匾、熊潇“训忠堂”《圣祖五幸江南恭录》书影御匾,这都是莫大荣耀。
“皇家诗会”常州主题围绕一个城市、围绕城市的一个主题,花一整天时间,白天召集“生童”以诗召试,晚上召见“在省官绅”进宫考诗,进而演化为一场“皇家诗会”,这在历史上,尤其针对某个城市是极为少见的。如果不是皇帝钦定,不是有“御诗”在先,不是常州自身有话题、有内涵,这样的机会也不会轻易落到常州。
常州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从季札封邑以来,江河湖兼得,农商工并举。汉晋后即逐步成为江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隋唐至宋成为“苏松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贡赋必由之路”和“漕粮转运中心”,明代更成为“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之一。作为南来北往重要的运河要道和中心城市,常州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声。康熙南巡千里迢迢,必然成为关注之地。
况且在具体行程中,常州也是必经之城和驻跸之所。康熙南巡,从江苏清口渡黄河,由“陆路”改“水路”,每天舟行八九十里,而江南诸城“镇、常、苏、嘉、杭”基本都在一日行程之中。因此,康熙南下和回銮,必定两度经过常州。只是常州处在苏州和江宁两大都府之间,驻跸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康熙对常州情有独钟。在短短行程中还给地方官绅题诗赐匾、求咨访隐。特别还留下诗句,给常州很高评价。
《康熙南巡图》第六卷常州段
另外,常州确实是风水宝地。风调雨顺、无灾少难、富庶祥和,皇帝来了不操心;百姓崇文重教、耕读治家,没有大案恶讼,皇帝来了不烦心。所以康熙在常州题诗,舒心悦怀、明亮清澄。正因为此,康熙在常州雨夜题写的御诗,自然且当然地被选为了皇家召试的考题,使常州一夜成为风光一时的“明星城”。
这场风光一时的“皇家诗会”已经过去三百年,当时的情景已无法复原。但从史籍留下的应和诗作看,仍能管窥当时的城市风情和对常州的总体评价:
一是“常州之美”。“绣陌云铺黄烂漫,平畴浪蹙碧潺湲”(国子监监生丁图南和诗);“迎樯乳燕随潮落,夹岸飞花入水湲”(原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材任和诗);“麦陇烟含青簇簇,苹洲风静缓湲湲”(御史王材任和诗);“五凤飞时山色霭,六龙蟠处水声湲”“青湿远畴波浩淼,绿沈近岸响潺湲”(乡绅车鼎晋和诗);“树裹楼台围锦绣,云中箫鼓带潺湲”(召试生童洪声和诗);“夜泊兰舟波浩淼,朝移彩仗水潺湲”(监生丁图南和诗)。这些诗句突出了常州“水乡、平畴、兰舟、楼台”的田园特质,描绘了常州“绣陌云铺,平畴浪蹙,迎樯乳燕,夹岸飞花,麦陇烟含,苹洲风静,树裹楼台,夜泊兰舟”的唯美景色,也与清代画家王翚所作的《康熙南巡图》常州府卷的图景,恰好天然一色、互为印证。
二是“常州之饶”。“吴歌农酒庆桑田,麦秀江南大有年”(御史王材任和诗);“绿遍芳原万顷田,甘霖一夜兆丰年”(仪征人洪声和诗);“泽国有膏流浩荡,河源无浪听潺湲”(监生丁图南和诗)。“麦秀江南,芳原万顷”,尤其是“泽国膏流”,这样的赞美可以说是极尽其辞了。史书记载:“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恰与此相吻合。而诗人陆游也感慨常州:“苏常熟,天下足”。
三是“常州之典”。“毗陵即是康衢路”“六龙巡幸庆丰年”(监生丁图南和诗);“六龙蟠处水声湲”(乡绅车鼎晋和诗)。“毗陵”与“六龙城”均为常州别称。“毗陵”作为古称,在士子官绅中广为知晓,且尚在情理之中。而雅称“六龙城”,就非一般人所熟知。常州称为“龙城”,有地形、风水、神话、帝王等诸多传说,而“六龙城”的来历也有各异说法,这连如今的常州人也知之不全。但在当时,属即兴发挥,且为御前庭考。如果不是“六龙城”名声巨大,绝对做不到信手拈来。关键还在,应试者多不是常州人,监考者也为朝廷要员,且有皇帝在上,如果不是声名远播、皆有共识,这些官绅学子也断不敢贸然引用这样的典故。
现在还能想象,当时的常州是怎样一个荣耀时刻:立足江南,面向全国,康熙亲自主持了一场“常州城市推介会”。议题是常州,形式是诗歌,称颂的是丰收,引述的是御诗,推介的是安宁、富庶和人文。康熙之后清代二百年,常州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文派、词派、诗派、画派、医派的“中国高地”,成为引领全国文化和学术风潮的“标杆城市”,其人文传统和内在底蕴,应该是一脉相承和赓续迭进的。
-END-
本文原载自《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1期
作者:李亚雄。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审核、发布:张一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