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1)

“左权小花戏”,是左权县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从明正德年间(1506 )所立县志“风俗”栏中记载的“立社”开始,到“辽州社火”,又从“社火”到“小花戏”,度过了四百七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极其艰难而崎岖的道路。直到抗日战争中,才在党的雨露阳光下,挣脱了迷信的枷锁,剔除了淫秽的纠缠,焕发出美妙的青春,并正式命名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将军为抗口英勇牺牲于辽县十字岭附近,人民为悼念左权的功缋,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并以纯朴健美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太行山上,而又以其浓郁的生活和乡土气息,博得群众的欢迎。它那千变万化的舞姿和扇花,更是风韵别致,技艺独特,它的戏剧情节和精炼的故事格外奇巧而迷人。多少年来,左权小花戏绚丽的光彩,为左权县和我区争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盛誉,名扬全晋和外省。

一、起源、发展和形成

左权小花戏,原始于辽州“文社火”。据民国十八年四月十六日重印的《辽州志》(辽州志立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风俗”栏中记载: “元宵里巷门首张灯火,村中多立社,点九曲灯,蒸层糕插谷穗供神前祈丰登之意,十六日男女各结伴游行,名曰‘走百病’……”又载“毎年正月十五夜村村垒火挂灯,‘社火’前导,村中男女结队而行,走遍大街小巷。”

从四百七十多年前起,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据七十多岁的小花戏民间老艺人王长江(老党员,生清朝末年)记忆,他很小就参加“闹社火”的活动。当时村村都立社,年年都要祭“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也有叫火官〉。村里立的社,有“社火社”、“黄河社”等社,“社火社”里又分“文社火”和“武社火”。小花戏原来就属于“文社火”。“文社火”由两个小男孩装扮成剧中人物,穿上彩衣彩裤,跟在社火后面(大都在龙灯后面)扭唱。在乐队的伴奏下,唱几句祈祷词,如:“正月十五闹元宵,装扮社火敬三官,三官老爷当中坐,一年四季保平安”。等上庙祭神之后,便结队游灯火,又名观灯,走遍全村街巷,最后回到庙里唱几段戏文,如:张生戏莺莺》《洞宾戏牡丹》之类的小秧歌戏文,这就是小花戏的起源也就是说唱阶段。

左权小花戏到辛亥革命之后(一九一四年前后)“文社火”的活动更为普及和兴盛。据出生在小花戏发源地孔家庄的民间老艺人王长江说:“我从小就扮演过《瞌睡多》《怀孩》《发孩》等节目。”以后在人民群众反封建、反压迫的思想澎响K,出现了《妓女告状》《观灯》《铲菜》等节目。这些节目由两个小男孩扭唱,逐渐发展成略有故事情节,边扭边唱边舞的地方歌舞说唱。到一九二一年以后,又出现了生角、旦角、丑角的《打樱桃》等剧目。

那时,除祭神外,也到社头家〈也叫社首)街门前搞起活动来,但这些活动仍属“文社火”,也仍然在“社”的领导下进行。

据一九四o年,边区政府的调查记载:.“滩里村十个社的组织,性质与做法基本上和桐峪相同,另外还特有一个“社火社”,是一个戏班,正月十五起,唱戏三天。戏班内有四十余人,练习半个月,在半月内由四家社头轮流管四天饭。社头由村民轮流担任……。”不难看出,社的组织和社火活动在当时是相当普及的,“文社火”也受戏班的影响,但节目还不够完整,也比较粗糙,小花戏的联曲体音乐也刚刚出现,但它已经发展成为小花戏的雏形了。

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据新县志记载:“由于左权县是太行根据地的心腹地区,'前总'等髙级领导机关进入县境,全国新文艺工作者不断到来。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借以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利用改造和提充。”农村“社”的组织逐渐消失,改由村政权负责领导文艺宣传活动,“文社火”之名代之以“小花戏。”

“小花戏”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故事情节较完整的一批节目,如《练武》《回娘家》《四季忙》《新告状》《小放牛》《上冬学》《四季生产》等。内容以动员群众抗敌、生产为主。形式上也增加了老人、老婆、青年男女等角色。表演中除发挥了小花戏原有的艺术特色外,也大量地吸取了外地舞蹈的一些动作。“文社火”到这时,才叫成了 “小花戏”,又叫“新花戏”。当左权将军英勇牺牲,辽州易名左权县后,人们才把这种具有地方特色而风格别致的民间艺术,誉之为《左权小花戏》。

二、艺术特色

“一小二花三有戏”,这是左权人民,对左权小花戏艺术特色生动的概况。这朵经过左权县历代人民精心培植的奇艳花朵,其主要的特色是:

(一)她是有歌有舞有戏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但戏不长,人不多,(皆为二、三人的剧目),故事也极简炼,情节安排巧妙,是载歌载舞地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个节目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一小,即剧本小,时间都在十至廿分钟,篇幅短小,演出场地也小,广场街头,围着火堆均可演出,演员的年龄小,从七、八岁到十五、六岁,年龄一大,群众就叫丑花戏或大花戏。二花:系指舞蹈步伐花梢,动作花梢,扇法也花梢。三有戏:是指小花戏的每个剧目,都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并都构成一定的戏剧冲突与矛盾,引人入胜。

由于小花戏既歌又舞,既舞又演戏协调而紧张的特点,所以就形成了:小而精,小而花、小而美的独特技艺与风格。

①剧本小而精,故事情节短而巧,人物集中,语言生动。在有限的吋间里还要表现故事和人物,这样就要求剧本的故事情节必须简短而巧妙,人物也必须集中。如《卖扁食》,原来的旧本,其篇幅和一个表演唱差不多,人物也富有小花戏的特点,只有一男一女,演出时间也只有十五至廿分钟。但编戏者却把故事设在卖扁食的女主人和买扁食的穷光棍的特定情境里,本来在旧社会,女人上街卖东西就不一般,卖扁食的女人更不寻常。情节巧就巧在一个小寡妇身上,又把矛盾集中到卖与不卖上,最后卖扁食的妇女知道买扁食小厚生的根底后,便大胆地卖给扁食,从而表示了爱情,双双起舞,全剧结束。其剧情虽然简短,矛盾也不尖锐,但却通过生活中的生动语言,特定的情境,向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及制度提出了挑战,其矛头所向十分尖锐,所以这个戏一直流传到今天,而相当受人欢迎。

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形式活泼是她的又一特色。左权小花戏的题材是相当广泛的,她全部从日常的生活出发,从生活到生产,从城市到农村,从婚丧病老到生离死别,从战争到和平,从封建社会到解放以后等等,她触及的范围很广,只要有两三个人物,就抓住某个侧面或一件小事,哪怕是个小故事或传说,即可编演,其至一人一事亦可扭唱演出,因而其题材极其广泛。她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小花戏从“文社火”的二人扭唱几句,到有人有故事的戏剧发展,从祭神到祈祷驱灾避邪;从生、旦、丑角发展到演各种人物,直到形成了小花戏的风格,其内容是从祈祷到祭神,从唱几句吉祥如意到表现人物故事,从春种秋收到酷夏寒冬的生活情景,从商人到乡绅、从战争的灾难到和平的美好光景……。除如上这些丰富的内容外,小花戏很善于捕捉生活中很生动而具休的一件小事或一个人来进行描写。如《妓女告状》《探情郎》《打樱桃》《卖菜》……。《妓女告状》是写一个妓女的悲惨遭遇呼告无门,只好向“城隍老爷”这个偶像来告状,从而控诉了旧社会的残忍和黑暗。《探亲郎》则是以一个少女的内心活动,抓住她对情人生病的无限关怀和忧虑,但又怕人发现,因而造成了终身憾事。内容很简单,但却把当时当地一个少女的心事全盘托出,淋漓至尽。至于小花戏的戏剧表演,多少年来就是戏剧加唱带舞蹈,好象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程式,小花戏的曲调是很不固定的,跳法也各有所长,内容尽管一致,但风格各异,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形式极为活泼,百看不厌。特别是小花戏的戏剧节奏,由于要用舞蹈表演,其剧本结构的写法,尤其是再创造的演员和导演,使戏剧节奏异常明朗和欢快,让人观后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③道剧简便轻巧,艺术象征,虚实结合自然是她的又一特色。左权小花戏从“文社火”到小花戏,其主要道具就是一把扇子。在左权县会听到一件风趣的稀罕事:“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这确是事实,因为多少年来,从小纸扇到一面绸、从一面绸到彩扇,年年春节都要闹红火演花戏,所以毎到冬天,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扇子,是左权小花戏的万能道具,能做出数以百计的象征性动作,有情有声。有些剧目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道具,但也极为轻巧,常以象征性的道具和艺术性道具来代替。如用一条红绸代替扁担,用工艺美术性的花篮代替农村摘花椒的笨条篮和竹篮,显得很精致利落,从而更适合于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演出。

④服装鲜艳而普及,美观而大方。左权小花戏原始于闹文社火的两个小孩,男的梳个冲天辫,女的头上插几朵花,都穿大襟衣和彩裤。到演变为花戏以后,男戴生帽,插英雄球(一枚绒绒球),生角衣裤短打扮,个别戏穿相公袍。女角头上插花,有条件的戴花冠,穿花小祅和彩裤或花裙,有的是穿新媳妇的花衣裳。这些服装都比较鮮艳,也比较普及,相公帽、服都可以自己做,女角服装甚至不做,毎年都借新媳妇花衣服即可。但也很讲究美观大方,凡要演出就要认真准备穿戴,人要好看,穿着要精干,这也是每演出小花戏的起码要求。到表演现实生活的人物时,其服装仍讲究鲜艳大方,大部分节目都是很合身的彩衣彩裤进行演出。这样很适合于小花戏表演小、巧、美的特点。

(二) 小花戏的扇法美妙,花样繁多,很有特色;左权小花戏用一把纸扇或彩扇,编造出许多奇妙而繁花的花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简直非常迷人,这些扇法,组成了很形象很有感染力而生动的艺术语汇,让人浮想联翩。其主要扇法有“擦脯扇”、“蝴蝶扇”,还有“飘扇”、“撒扇”、“推扇”、“翻扇”、“大小转扇”等四十多种扇法。凡看过小花戏的人,都会被那上下飞翻,左右翩翩的扇花所陶醉。她给小花戏增添了无限的光彩,是小花戏唯一的“万能道具”,群众夸奖是“会说话会唱歌的扇子”。

(三) 小花戏的舞蹈千姿百态,步法与身段变幻万千。她舞步欢快,姿态优美,造型娇健,非常花梢。经过左权人民的长期琢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美而别具风格的舞蹈艺术。

其基本步法是“颤颠步”(群众叫唿嗦步〉和“三颠步”,最古老的舞步,同时还有“颤跳步”、“快三步”、“快四步”、“四、六、八步”等二十几种舞蹈步法。“三颠步”是每一步要从脚跟、脚掌到脚尖都要颠这么三下,所以叫三颠步。她的基本舞姿更为好看,如:“坐虎”、“鹞儿翻身”、“蜻蜓点水”、“犀牛望月” “小燕展翅”、“金鱼摆尾”、“喜鹊登梅”等,组成了小花戏的俏丽形象。

小花戏在左权,几乎家家都跳,从儿童咿呀学舌刚会走路就开始跳,所以小花戏又是左权人民显亲密的侣伴。

(四) 歌曲婉转动听,旋律悠扬悦耳。曲调都是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山歌、小秧歌组成了小花戏的联曲体,也有一曲一剧的,但多数是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的数曲一剧,用间奏和幕间曲联接使用。曲调舒展动人,充满了山乡的泥土气息。其节奏义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等,明快活泼。她的歌词也极通俗易懂,多用兴、比手法,七、九字句为多。乐器有:胡胡、四弦、反二把、竹笛、笙,后来加进了 “小海笛”(小唢呐)洋琴、二胡。打击乐有:板鼓、钗拉机(一串薄铁皮用绳串起来,上下抖动,“嗦啦啦”作响)、四块瓦,后来加迸了小鼓、小锣、小钗。

小花戏是歌、舞、戏综合艺术很强的一种艺术,她以歌传声、以扇传情,以舞托人,歌在舞中,舞在戏中,扇在情中,歌、舞、戏相互照映,相铺相成,共映生辉,使人百看不厌,可谓技艺独特,风韵诱人,很有艺术价值的一枝瑰丽山花。

三、代表性艺人和剧

左权小花戏,曾经有些诗人赞美她是“娇艳鲜花独一枝”,而且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这和许多民间艺人及爱好者呕心沥血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更远的时代难以记忆,仅近百年来就曾涌现出不少名流,如清朝末年的王长江,他从小即在孔家庄扮演男角,王有来扮女角,曾演过《妓女告状》、《瞧亲郎》等节目,在孔家庄一带很有影响,直到现在,王长江还能扭唱起舞,他保持了传统小花戏的舞步、扇法和舞姿,古老的“颤颠步”扎实稳健而有风趣。扇法仍保持过去男角一般情况不撒开的特点,他的表演朴实认真,是目前小花戏演员中最长者,是传统小花戏的代表人物。

王全籽(女)艺名“满天飞”,她把小花戏的舞蹈和扇法,从原来的小扭和扇子不过头的传统表演,大胆泼辣地发展到大扭翩舞,创造了把扇子举过头顶,上下左右纷飞的“蝴蝶扇”,其舞蹈扇法别开生面,新颖潇洒,反映了妇女要求翻身解放,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给观众以“满天飞”的艺术享受。她演的《卖扁食》中的小寡妇,在封建社会里妇女上街,抛头露面都受到刁难与指责,但这出戏,却让小寡妇挑起八股绳走遍大街小巷去卖扁食(饺子)在吆喝声中,适遇一个扛觅汉的小长工,她的饺子论碗卖,不卖个儿,而小长工无钱买一碗,非要买两个,干是二人矛盾超来,小寡妇认为小长工是个小商人,有意调戏她,所以出口顶她,旁敲侧击嘲弄他,但当知道是个受苦青年时,又情愿帮他,连钱也不要,而且表示了爱慕之倩,不但扁食卖给他,而且连人也情愿随他共同生活。在戏中王全籽把小寡妇表演得生龙活现,淋漓至尽。为此,她的代表性剧目《卖扁食》曾光荣地出席了省第一次文代会,一九九四年又调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调演。使小花戏飞到太原,飞出娘子关,并从北京载誉而归,因此鲜众冠以她“满天飞”的美名,是小花戏发展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王连籽:艺名“半天飞” ,女,她和王全籽同台演戏多年,贡献和全籽齐名,是《卖扁食》剧中男角。(己故)

王迎春:男,教师,是王连籽的哥哥,他一惯男扮女装,他演的《打樱桃》《铲菜》等剧目,舞姿刚类相间,表演健美自然,做戏细腻逼真,别有风味,全县驰名。

范四九,男,他从八岁起就跳花戏扮男角,在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把小花戏男角的“唿嗦步”和舞咨提髙到适合各种场合演出,并创造了 “四、六、八”步的小、中、大扭身,舞姿十分潇洒大方,天津、北京、省、地的许多文艺工作者,不断向他学习舞步和身段,并多次出席省、地的民间艺术调演,给小花戏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已故)。

梁友祥:是小花戏的咅乐工作者,他吹的大、小唢呐,音调激昂宏亮,音色舒畅流俐,十分动人,曾在地区文工团工作五年(退休)。

皇甫束玉:(原抗日政府文教科长,现为国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人〉曾在抗日战争中,组织政府人员与花戏艺人、骨干,专门研究了小花戏的发展、提高,同时培训了许多小花戏骨干,使这种民间艺术在左权全县开花结果,是小花戏发展历史上的领导和组织者。

关向阳杨凤鸣、郭宝元、王迎祥,是解放前后小花戏演出的组织和编导人员,杨凤鸣同志现为我省民研会理事,曾整理过二百七十多首左权民歌,对小花戏的挖掘整理也贡献了他的心血与精力。

中青年中,李明珍、刘宝珍、李如一、李贵锁、王宪伟等同志各有风格,很受群众欢迎。李明珍为省舞协理事,近三十年来一直专攻小花戏舞蹈工作,颇有影响。

左权小花戏,历史上没有固定的“班、社”但年年活动要组织业余剧团,能手村村都有,比班社更为普及。解放后。于一九五八年曾组织过“左权文工团”主演花戏,并向省、地输送了不少人材。如刘改鱼、李明珍、李云珍等专业文艺工作者。

左权县在我省素有“歌舞之乡”的荣称。在县境内流传着“千首民歌,百出戏”的说法,经查阅资料与长期的调查研究、这个说法是有根据和比较实际的,经我们收集整理,小花戏还不只百出,其他剧目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失传和淘汰了。其传统与代表性剧目如下:

《探亲郎》《哭五更》《观灯》《怀孩》《二婶婶》《回婆家》《纺棉花》《绣荷包》《送小姨》《发孩》《刚天红》《紧箍帽》《红都炮台》《回娘家》《卖菜》《拿煞人》《小放牛》《割洋烟》《打樱桃》《红娘采花》《反扫荡》《参军》《摘花椒》《送郎参军》《妓女告状》《看觅汉》《掐蒜苔》《瞌睡多》《旦哥》《刮野鬼》《拐带》《抱琵琶》《腊梅花》《游花园》《卖扁食》《埋地雷》《住娘家》《铲菜》《新告状》《钉缸》《打秋迁》《倒卷帘》《狼牙山》《逃难》《打滑迁》《放风筝》《送棉衣》《爱国旗》《全家忙》《摘棉花》《采桑》《小女婿》《玉兰花开》《挂花灯》《娶女婿》《叫嫂嫂》《工农联盟》《菜哥》《采药》《秀英告状》《摘豆角》《选稻种》《锦上添花》《选队长》《小俩口订计划》《王三和小兰》《翠芬选亲》《收徒弟》《新婚路上》《选代表》《山村供销员》《歌唱农业八字宪法》《筐筐稻米送亲人》《新郎人社》《鹊桥会》《女裙钗》《嫦娥游春》《槐林会》《人民公社万年春》《小尿床》

还可列举几十个剧目,但因内容低级淫秽,就不一一赘述,总之在百出戏以上。

另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左权民歌”和“左权小花戏”的关系。由于左权小花戏的曲调全部取材和来源于左权民歌和左权民间小调,因而在小花戏的发展史中,是民歌滋润和培育了小花戏,形成了联曲体,而小花戏又促进了民歌的繁荣。为此,在和老艺人座谈中,所提到的传统剧目大都和民歌的名称相似。但是花戏并不等于是民歌,民歌也不同于小花戏。

四、流布地区

左权小花戏,除在全县极为普及外,在全区和省内外部份地区也很盛行,汾河两岸、娘子关内外,曾有许多专家、文艺工作者及部分爱好者不断到左权观摩、学习。地区和省的歌舞团、文工团,不断演出左权小花戏、《摘花椒》《太行新歌》均成为文工团、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左权小花戏的舞蹈列为山西的重点民间舞蹈艺术,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地区已派专人,将左权小花戏发掘整理成册,以供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继续研究并流传给后代。

左权小花戏这朵山花,她的特色与光彩,越来越引起了省内外文艺部门的关注与珍视,她也将以无限的艺术生命力,为振兴中华,为两个高度文明的建设,在万紫千红的艺苑中,更加光辉灿烂地献出她美的青春。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2)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3)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4)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5)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6)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7)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8)

关于左权的英烈小传2500字(左权小花戏追根溯源)(9)

资料摘自《晋中地区民间艺术概述》尚华整理 1983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