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国学中400句经典语录及故事(国学日课大器晚成)(1)

国学中400句经典语录及故事(国学日课大器晚成)(2)

国学日课

国学中400句经典语录及故事(国学日课大器晚成)(3)

国学中400句经典语录及故事(国学日课大器晚成)(4)

老 子

导 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四十一章,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主要讲三种不同精神境界的士人对于道的理解方式。其实也可以说,对道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决定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层是老子引用古代的格言来说明他理想中的道与德在经验世界里所表现中的各种假象。

第三层是最后的两句话,意思是回到他自己的思想出发点,即道是隐藏于无名的状态,但它对万事万物都有正面的作用。

本章王本“大白若辱”一句放“上德若谷”之后,“广德若不足”之前,明显不妥,故略加调整,变成现在的样子,更合适。本章中出现的“大”字,当作道之名来理解,而不应该理解为一般性的形容词。

上士1闻道,勤而行之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3;下士闻道,大笑之4,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5有之:

明道若昧6,进道若退,夷道若颣7。上德若谷8,广德若不足9,建德若偷10,质真若渝11。大白若辱12,大方无隅13,大器晚成14,大音希声15,大象无形16。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17且成18。

1上士:最高等的士人。此处非实指周朝政治制度下的元士,而是指精神境界上的最高等的士人。正如孔子改变了周代“君子”一词的内涵一样,老子则改变了周朝“士”的内涵。下文中士、下士以及其他章中“善为士者”等亦如此,皆非实指政治制度中的士人。

2勤而行之:勤,勉力而为。行,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3若存若亡:若,好像。存,在也。亡,消失。整句形象地描述了中士之人对于道的心态,有的时候意识到了道的存在与作用,有的时候又忘记了道的存在与作用。

4大笑之:极尽嘲讽之能事。之,代指道。

5建言:即古代格言。

6昧:昏暗也。

7颣:不平也。

8上德若谷:上德,最崇高的德。谷,山谷,虚也。

9广德若不足:广德,最广大而无所不包之德。不足,有欠缺、不丰盈之状。

10建德若偷:建德,即刚健有为之德。建,通“健”。偷,偷乐也,放松而无所为的样子。

11质真若渝:质,人之内在本性。真,纯真。与道之精粹相关。渝,污渍。婴儿刚出世,其性最为纯真,而其外貌好像是不干净的。

12大白若辱:大白,即道白,污也。将白色的丝与布染成黑色,称之为辱。白色象征纯净,道之纯净恰是不明不昧,玄而又玄。故道白看起来像黑色,看不清。此句在次序上与王本略有不同。

13大方无隅:大方,即道方,亦即绝对的空间。隅,角也,城角或墙角是也。大方无隅,类似《易传》“神无方而易无体”之说,意谓道有体而不定其所在,不定其所在则无不在也。庄子曾谑称“道在矢溺”,亦此意也。

14大器晚成:大器,即道器,亦即道之为器,如“有物混成”之物。晚,或作免。晚、免为双声叠韵字,义同。晚成即免成。免,去也,释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无所谓成也。庄子有“万物以不同形相禅”,又主张“物化”、万物无成无毁,皆老子“大器免成”之意也。

15大音希声:大音,即道音。希,少也。相对人耳听觉而言,非无声也。

16大象无形:大象,即道象。无形,没有固定的形式或形状。

17贷:给予。

18成:成就、实现。

上等士人听到了道,勤勉地实践道;中等士人听到道,有时候意识到有道,有时候又觉得道不存在;下等士人听到道,对道大加嘲讽。下等士人如果不对道加以嘲讽,[我们说的道]也就不足以作为道了。古代格言有这些说法:

明明白白的道看起来是昏暗的,前进的道看起来是退缩的,平坦的道看起来是崎岖不平的。最崇高的德看起来像山谷一样空虚,最广大的德看起来有所欠缺,刚健之德看起来是放松轻闲的样子,本性最纯真的看起来是有污渍的样子。合乎道的纯白看起来是黑色的,合乎道的处所是没有隅角的,合乎道的器物没有最终的完成,合乎道的乐音听起来似乎没有声音,合乎道的形象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道隐藏在无名的状态之下,但只有道善于给予而且让万物实现他自身。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老子》

原文 导读 注释 译文

精装尽享版,阅读无障碍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每天三分钟,轻松懂国学。

今天是你坚持学习的第几天?

朋友圈或者在文末留言

来打个卡吧!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国学中400句经典语录及故事(国学日课大器晚成)(5)

▼点击“阅读原文”重温【国学日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