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水青山带笑颜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祁连山森林草原(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2019年8月,视察甘肃时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肯定评价。
牵挂着的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正是陇原儿女要悉心呵护的生态屏障。
绿色,我们留得住
初秋的祁连山,主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肃穆大气。周围群峰罗列、层峦叠嶂,高低延绵的山脉在阳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近处的群山被此起彼伏的林海包围,像一道道绿色的波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两年来,为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向好,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各项工作。
甘肃省林草局局长宋尚有表示:“在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和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中,我们下重手,出重拳,铁腕整治涉林草突出问题。两年间,我们解决了保护区内567万亩林草‘一地两证’问题,257个人工生态修复项目全部完成,修复总面积1.42万亩,完成保护区内21.97万羊单位减畜任务,整体上划祁连山保护区22个保护站由省林草局统一管理。”
如今的祁连山脉山高、天蓝、云乱、草绿,一排排青海云杉错落有致,直冲云霄,广袤的草原高低起伏,丰盛鲜绿,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最原始的灵秀与辽阔。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保护强度,我省将祁连山保护区甘肃境内182.72万公顷中的156.9万公顷保护面积划入国家公园,同时,对祁连山保护区未划入国家公园的地块进行科学评估,将保护价值高的22.62万公顷继续保留在祁连山保护区,确保保护强度不降低,并会同中农发山丹马场,将山丹马场未纳入祁连山国家公园符合划定保护地标准的3.01万公顷草原归并到祁连山保护区予以保护。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草畜平衡区实际放牧牲畜数量均小于理论载畜量,整体上达到草畜平衡。这里又重新成为雪豹、牦牛、白唇鹿、金雕、黑鹳以及岩羊、盘羊、藏野驴等其他野生动物的天堂。
黄沙,我们抗得了
祁连山脉一边留住了“生态绿”,另一边阻隔着“风沙黄”。
由于靠近腾格里沙漠,生态植被相对脆弱,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时常困扰着祁连山麓下的古浪县。
为有效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古浪县委决定将马路滩林场迁入横梁乡,大靖林场迁入干城乡,在新堡乡设立林草植被管护站,持续推进生态恢复。与易地扶贫搬迁同步,南部山区迁出区开展拆旧复绿,完成废旧宅基地腾退复垦3.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7.47万亩,封山育林53.42万亩。
古浪县通过实施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沙区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20公里,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努力,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了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已逐步形成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度被风沙吞噬的黑河、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分别形成40平方公里、106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域或湿地,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
如今,在传统治沙基础上,我省积极探索“互联网 防沙治沙”“互联网 义务植树”模式,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中日青年林、奇瑞治沙林等生态援助治沙造林基地先后在甘肃多处落地,其中互联网治沙造林项目已投资9396万元,营造梭梭、柠条、胡杨等2111万株。
矢志不渝,保护生态
“为了让祁连生态永葆活力,我们想方设法推进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宋尚有表示,我省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于2020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专家组验收评估。
现在,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我省量身打造了“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天地空”一体化信息监测网络,实现园区范围监测全覆盖。
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科技创新联盟,强化科技支撑,积极鼓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下一步,省委、省政府即将印发《关于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建设的意见》,着力构建祁连山长效生态保护机制,从严抓好综合治理,全力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