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传国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传说中是秦始皇登基称帝后,令丞相李斯参与制作(负责书写)的玉玺。本来是一块有纪念意义的玉玺,却在后世被赋予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此后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玺就成了开国皇帝们渴望得到的“神器”。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东晋皇帝没有“传国玺”在手,就被北方的人嘲讽为“白版天子”,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传国玺的在历史上的记载,既有传说,也有真实,笔者就来抽丝剥茧,把传国玺故事还原出最真实的面目。


传国玺最早的记载与诞生

如果按成书年代先后看,“传国玺”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是在哪里?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在此文中,子婴封存的皇帝玉玺中就包括了“传国玺”。但是这块玉玺在当时还不叫做“传国玺”,“传国玺”的名字正式出现,应该是在东汉班固著的《汉书·元后传》中: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影视剧中刘邦入咸阳,子婴献玺

另外在《后汉书》中,唐章怀太子李贤做注时,引了一段卫宏的注文。

卫宏乃是东汉初人,著《汉旧仪》四卷,李贤在引卫宏的这段话时,偏偏漏掉了书名,十分奇怪,而且注文的后半段还写了汉末人物孙坚、袁术、曹操的故事。

卫宏曰: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汉高祖定三秦,子婴献之,高祖即位乃佩之。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时,仍带玺绂,杜吴杀莽,不知取玺,公宾就斩莽首,并取玺。更始将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玺上赤眉。建武三年(27年),盆子奉以上光武。

【孙坚从桂阳入雒讨董卓,军于城南,见井中有五色光,军人莫敢汲,坚乃浚得玺。袁术有僭盗意,乃拘坚妻求之。术得玺,举以向肘。魏武谓之曰:“我在,不听汝乃至此。”时璆得而献之。】

——显然笔者加了括号中的这段文字不可能是卫宏的原文。

如果这“卫宏”二字无误的话,这段关于“传国玺”的记载应该早于班固著的《汉书》了。

在前文中卫宏的文字中,就写了传国玺是由蓝田玉制成,秦丞相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于上。

在《后汉书》中,李贤还注引了一段《玉玺谱》的内容(《玉玺谱》的作者是南朝齐人纪僧真),与卫宏的内容大致相同。

《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在《宋书·志礼五》中,南朝梁人沈约也写道:

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这些记载可以互相作为印证补充,记录了传国玺最早的诞生情况。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

传国玺上写了哪八个字?

裴松之在《三国志》做注时,就发现《吴书》上关于传国玺上写的八个字与应劭、皇甫谧的记载最后两个字不同,他当场表示无法判断“且康”和“永昌”哪个是对的。

裴松之:应氏《汉官》、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汉宫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永昌”,二字为错,未知两家何者为得。

其实,我认为是可以分析的,我先列一下目前关于传国玺上文字内容存世的四个版本。

  1. 《吴书》、《玉玺谱》、卫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 应劭,皇甫谧: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3. 《晋阳秋》载冉魏大将军蒋幹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4. 徐广、《宋书·志礼五》: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我再按上述四个编号,改用年代顺序排列。

东汉卫宏1→汉末应劭2→魏晋1(吴书)→魏晋2(皇甫谧)→东晋3(晋阳秋)→东晋&南朝宋4(徐广)→南朝齐1(玉玺谱)→南朝齐&梁4(宋志)

开始正式分析:

第一,《吴书》是孙吴帝国官修史书,传国玺是被孙坚在洛阳井中找到,并交给妻子吴夫人代管,可以想象当时年幼的孙权是有机会见到这个宝物的;而应劭和皇甫谧,都没有见到传国玺的机会。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1)

孙权的影视形象

应劭是汉末泰山太守,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泰山郡,担心曹操报复自己,便弃官投奔了袁绍,他一直到死,都没去过许都见汉献帝刘协,更别说见到传国玺了。

皇甫谧是魏晋名士,一辈子都没有做官,他写的书都是坐在家里写的。他写的内容和应劭吻合,只能推测是他照着应劭的《汉官仪》抄了一遍。

第二,裴松之没有提到卫宏的记录,实属失误。卫宏作为东汉人,而且在光武帝刘秀身边工作,他的记载和《吴书》一致,能证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一版本)是对的。

第三,第三版本和第四版本只有一字之差(昊、受),按“史料从众”及“不涉及政治等因素的情况下,野史不应与正史争审”两条规矩看,加上用字习惯(受比昊更多用),第四版本可信度高于第三版本。

说道这里,不知道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裴松之身处刘宋朝廷,他是有机会见到当朝的传国玺的,他为何没有以此来作证呢?

笔者推测:因为裴松之知道,宋文帝的传国玺上写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第四版本),他若是提了这个,他就是在作大死(只会揭露出南朝的传国玺已经不是秦汉时期的那一枚了),所以,他只能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所以,本节的结论是:

1.秦始皇时制的传国玺因为两晋时战乱而遗失,流传于南朝的传国玺则是另外一块,所以才产生了记载文字不同的情况。

2.“秦传国玺”上写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南朝传国玺”上写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另外,秦汉时印章用字是以篆书为主。

据宋人推测字体为虫鱼篆辽人记作是鱼鸟篆。下图为后人仿的鸟篆。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2)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二个问题。

传国玺是和氏璧制成的吗?

其实在前文中已经提过,最早的记载都是说传国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后世却偏偏冒出了个“传国玺是用和氏璧制成”的谣言来。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3)

白色玉璧

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的崔浩,他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他是第一个写这个段子的人,此时距离“传国玺诞生”已经有五六百年了。

和氏璧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据说出自楚国,而蓝田是秦国的辖地,所以这两个宝物根本就不可能有交集。

只能说某些好事者(如崔浩)感觉“和氏璧”这件宝物也在历史中失去了下落,有些遗憾,便开脑洞说“和氏璧被制成了传国玺”。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4)

崔浩画像

崔浩的“历史发明”其实并不高明,只要查一下唐代还在流传的《玉玺谱》就明白了,但是这个“历史发明”仍然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唐代张守节著《史记正义》时也写道:卞和璧,始皇以为传国玺也。还有舒元舆也写出:秦丞相八字刻在荆玉而飞上天矣。(注:荆玉是和氏璧的代称)

在南宋时,才有李心传考证否定崔浩的谣言,写道:尝以礼制考之,璧五寸而有好,则不得复刻为玺,此说谬矣。

可是考证仍然抵不过谣言的传播。到了现代,现代史学家王利器(1912-1998年)在给《颜氏家训》做集解时也是取信谣言,实在是教人感到遗憾。

传国玺的品色为何?

宋代曹彦约(字文简)著有《玉玺本末》,就曾考证过传国玺的材质问题,他把秦汉魏晋各处记载罗列出来:

  • “和氏璧”当是据崔浩而言,崔浩《汉书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舒元舆云“秦丞相八字刻在荆玉而飞上天矣”,则其玺当为白玉
  • 徐令言云“其玉出蓝田山”蔡京等云“其色绿如蓝”则其玺当为绿玉
  • 《石虎别传》曰“武乡长城县韩强在长城西山岩石间得玄玉一方,四寸,与玺同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虎以为“瑞则又有玄玉者矣”。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5)

曹彦约画像

曹彦约没有在书中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他很幽默地写道:我列出这么记载来,就是为了保存好证据,等后世的君子来做考证吧。

很巧,文简公也是笔者乡里(江西九江人),先贤有言在先,后生放手一试。

我在前文也强调了“秦传国玺”是取材于蓝田玉,并非是用“和氏璧所制”,那么我们只要去看看蓝田玉的品色嘛!百度百科提供的“蓝田玉”词条中列出,其品色有:白、米黄、黄绿、苹果绿、绿白等色。

至此,《石虎别传》说是“玄玉”(黑玉)可以排除了,剩下的颜色是白、绿、还是米黄呢?

《宋史·文苑列传》中记载一则故事,当时的传国玺已经消失,有人献给朝廷一块玉玺,李公麟等人参与鉴定,他说道: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注:这故事其实是一次高质量作伪,照着秦传国玺的线索而仿制。)

——由此可见,蓝田玉在古人印象中,是以绿色为正。

加以出土的蓝田玉制的文物来看,也是绿色居多。所以综而论之:传国玺的品色也应该是以绿色为主。

但我还是要说句题外话。秦汉时,皇帝还有六块专用玉玺,这六玺确定是由白玉制成。

卫宏《汉旧仪》: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第三个问题。

传国玺到底摔破过吗?

在东汉卫宏的记载来看,他提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而在班固写《汉书·元后传》时,只说元后(王政君)赌气把传国玺丢地上了,没说摔坏的事;到了《吴书》的记载,说孙坚捡到的传国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又与卫宏的记载吻合,所以,元后摔坏传国玺的事是真的

我们看到原文都说,传国玺上有五条龙(螭),其中有一条龙的龙角摔断了。倒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孙坚得玺”故事中写道: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

到底还是《演义》的影响力大,很多人看过《演义》后,纷纷以为是传国玺“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例如在电视剧《新三国》里,传国玺道具就是这么制作的。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6)

电视剧《新三国》孙坚得传国玺

今年新出的游戏《全战:三国》的孙氏预告片,也是照着演义记载设计出“黄金补角”的样式。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7)

预告片中,孙坚得到传国玺


第四个问题。

魏文帝有没有加刻七字?

还有一个传说: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得到传国玺,还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8)

曹丕的影视剧形象

这个故事是出自《辽史》,很显然,这个段子出现时,距离传国玺诞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可信度自然大打折扣。

真正的国玺是哪国(乱花渐欲迷人眼)(9)

辽史·卷57

图中这段记载只能是对当时的传国玺传说做了一个总结,其中还是有不少细节问题。


前面做了这么多考证,最后可以对传国玺故事传承过程做一次简单的梳理,便于大家看真切。

传国玺的传承始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令人用蓝田玉制作出传国玺方圜四寸。在唐宋之后,出现记载,说是玉工孙寿所制。

传国玺的品色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按照蓝田玉的主流为绿色,推测传国玺的品色主要是绿色

传国玺的文面是由秦丞相李斯书写,内容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汉时印章用字是篆书为主,据宋人推测字体为虫鱼篆辽人记作是鱼鸟篆

传国玺的背面是五条螭龙盘绕。

在王莽称帝时,汉元后摔断了传国玺背面一处龙角,并未做任何修补。

中平六年(189),东汉雒阳发生政变,传国玺在战乱中遗失。几个月后,攻入雒阳的孙坚在井中捡到传国玺,此时记载在《吴书》,确认了传国玺的尺寸,文字,毁损情况。

传国玺几经辗转,重归许都汉廷。汉魏禅让后,为魏文帝曹丕所有。据一千多年后的辽人记载,曹丕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增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这段故事可信度存疑。

经历魏晋禅让、西晋灭亡,传国玺沦落前赵、后赵、冉魏,在冉魏败亡之际,转入东晋。

东晋禅让给刘宋后,传国玺上的文字发生改变,写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所以推测“秦传国玺”已经遗失。南朝开始流传的传国玺是另一块,不妨称呼为“南朝传国玺”。至于前者,后人如李公麟也用“秦玺”称之,可见他也早发现这个问题。

在北魏时,崔浩杜撰了“传国玺是由和氏璧制成”的谣言。

南朝以降,历代皇帝掌握的是“南朝传国玺”,中间也多次发生因战乱而易手。

公元936年,石敬塘攻破洛阳,后唐李从珂抱着最后的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玺”在历史上消失。

宋代皇帝为了再次得到传国玺,多次发生地方发现并贡献传国玺的事件,均被官方否定。

随着时间推移,元明清的皇帝对传国玺渐渐没有了执念。

在明代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传国玺损坏的部分被改成写“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实际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全文完)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