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1)

多尔衮,清朝和硕睿亲王。清朝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对于清朝来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大清摄政的王多尔衮,是满清入关和鼎定中原的第一人,功勋卓著,立下汗马功劳。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皇帝,为什么被追封为“清成宗”呢?一生没做过皇帝,那为何又成了大清皇帝“清成宗”?

先看多尔衮的简历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三次都没当上皇帝

多尔衮,原本是有三次机会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后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可一生偏偏三次都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擦肩而过。

第一次机会——努尔哈赤死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2)

努尔哈赤没当过大清的皇帝,始终是可汗,所以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

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尔衮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叔叔,孝庄太后的小叔子,“太后下嫁”的绯闻男友。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

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衮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6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孤城宁远。当时宁远守将袁崇焕用西洋炮轰努尔哈赤的军帐,一炮正中。努尔哈赤倒是没被炸死在帐子里,从军帐中被救了出来。但不久身亡。

努尔哈赤建立的大金国,后期形成“四大贝勒共同主政”的格局。努尔哈赤死前未指定接班人,努尔哈赤一死,选谁做接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照道理讲,在这些人中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

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着殉葬。 皇太极如何抢皇位 多尔衮母亲被假传遗诏殉葬。

而今,努尔哈赤死了,大金大汗之位,成了努尔哈赤儿子们争夺的对象。

其中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当然大妃阿巴亥(代表15岁儿子多尔衮)也参与了汗位争夺。

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长子;四贝勒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善于权谋。这二人最有势力,宗室威望最高,也是一开始竞争最激烈的。

而大妃阿巴亥,身份和地位占有优势,她是努尔哈赤的嫡妻正妃(大妃位同皇后),且深受努尔哈赤万般宠爱,对大妃所生的多尔衮兄弟三人,宠爱有加。多尔衮,用汉人话说,就如同“正宫皇后之子”。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比老公努尔哈赤小31岁,也是个厉害角色,漂亮、有心机、有谋略的不简单女人,且阿巴亥家族亦拥有势力。

至于其他皇子,基本沦为酱油角色。

结果,大贝勒代善因种种原因,后来放弃,却转而也支持皇太极。力量格局变动,皇太极联合四大贝勒,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大妃阿巴亥殉葬,逼大妃上吊自杀。逼死努尔哈赤大妃 皇太极是否篡了多尔衮的王位

年纪尚幼的多尔衮,毫无战功和威信可言,在大争之时,战功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失去母亲,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努尔哈赤没有留下遗言究竟谁继位,相传有遗言要立多尔衮为继承人,但是据史书分析,应该并无此遗言,因为当时的多尔衮才15岁,而且并没有立下战功,相对其它贝勒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和四大贝勒还是无法相提并论,所以皇太极让多尔衮当继承人基本可能性不大。

于是在这个时候,几个有利的争夺者就开始了角逐。皇太极最后成为了胜者。最开始的时候,代善其实是很有机会的。没成想,代善与多尔衮的妈妈年龄相仿,一来二去两人走得比较近了。别人就跑到努尔哈赤那把这两人给告了。努尔哈赤亲自审问,两人也承认了彼此之间的确有些交情。其实说不定也只是见见面、吃吃饭而已,但在别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个局面变得不可收拾。这“绯闻”越传越邪,逼得努尔哈赤没法收场,只好剥夺了代善的继承资格。这样一来,四大贝勒中只剩两个竞争者阿敏和莽古尔泰。

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对多尔衮,那是一个恨啊。第二,皇太极虽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以后还可以徐徐图之。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我们不讨论谁究竟该继位,就讨论当时多尔衮是否是努尔哈赤合适的继承人:

首先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只有15岁,这个年龄肯定是不能统帅部落,而且当时多尔衮没有太多权利,权力的重心在“四大贝勒”身上,多尔衮不具备统治的实力;

其次,虽然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多尔衮有兄弟三人,但是这并不是他能拥有继承权的首要条件,这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说一个皇帝宠爱谁,谁的儿子就可以做皇帝;

最后,就是多尔衮当时没有太多的外在支持,拥有话语权的几个大臣大多都比较现实,谁的拳头大,实力强就推谁,而这个关键时刻,代善父子和济尔哈朗的支持了皇太极,使得多尔衮与皇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命运就是如此的无奈。努尔哈赤究竟想传位给谁,始终是个谜,就当时而言,多尔衮并不合适。所以,多尔衮第一次皇位继承,有点一厢情愿,是根本没戏。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3)

皇太极登上皇位颇费心思

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已经建立了战功,在四大贝勒的支持下,登上汗位。后来改国号大清,成为大清国的开国皇帝,当然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开始……

天聪二年(1628年),在母亲死去的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这个杀母家仇可埋在心里了。

第二次机会——皇太极死

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52岁的,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时皇位新一轮的争夺战又开始了。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4)

此时的多尔衮已非年幼时哭鼻子的小毛孩,而已经是久经战场、有威望、有韬略的成熟政治家、军事家。战功卓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已成为宗室最具威望的实力派。此时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多铎兄弟已经是战功赫赫,威名远播。身边拥有着一批武将的支持,因此与皇太极之长子豪格成为了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

这下该多尔衮,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但皇太极死后,只留下“孤儿寡母”。按照惯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位争夺却分成了两派势力:一派支持睿亲王多尔衮,理由是战功大威望高,又是皇太极的弟弟;而另一派,则支持肃亲王豪格,理由是皇太极长子,战功也很显著。多尔衮豪格叔侄皇位之争 都两手空且下场一样惨

原本拥护支持多尔衮的势力,比豪格势力要大,但第三方力量济尔哈朗加入,也支持豪格。这就导致了一个结局:两派力量几乎势均力敌。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5)

顺治捡来的皇帝宝座,没多尔衮哪有他,这点跟爹一样亲

两派多番相争之下,仍难分伯仲。多尔衮自知真要打起来,自己未必就有必胜把握,所以为防八旗内乱和满清高层窝里斗,给明朝以可乘之机,最终双方妥协:共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福临继位,就是小顺治帝了。多尔衮为何拥立6岁的顺治登基:多尔衮不称帝之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位”这个天大的便宜,最后落在了无权无势、毫无继位可能的一对孤儿寡母头上。孝庄母子(孝庄和儿子福临),成为最大黑马、最大赢家。

双方各派出代表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摄政,多尔衮为摄政王,济尔哈朗为辅政王,形成二王共政局面。

在1644年,是多尔衮决定清军入关的,迁都北京。也就是这个英明果断的决定,让清朝在未来的200多年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虽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个灾难的开始……后遗症一直影响到今天……

当初皇太极猝死,潮剧动荡,多亏了多尔衮的帮助,做出了不少正确的决定,让清朝顺利度过危机。

这是多尔衮第二次,擦肩而过。

第三次机会——入主中原

大清入关后,中原割据政权林立,也是一片烂摊子,称王的、称帝的、占山头的,一抓一大把。此时的“大清”,所占地盘有限,根本还称不上一个“大”字。叫大清,纯属是为唬人的。

摄政王多尔衮作为清朝主要总指挥,先后消灭了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以及南明政权等之后,从而扫平障碍、鼎定中原,满清这才得以一统天下。这时的“大清”,才算是真正的大清了。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6)

肃亲王豪格

因此,摄政王多尔衮功勋和威望,也越来越高。多尔衮势力进一步扩大。随后,济尔哈朗被踢出了辅政班子,豪格也被边缘化出了权力核心,继而被杀。两方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最后成了多尔衮一家独大。

多尔衮因为功勋卓著,一路被小皇帝顺治加封,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到最后皇父摄政王,荣耀无以复加,大权独揽,一手遮天。

顺治帝福临成了“摆设”,多尔衮行“皇帝”之实,凡政令皆出多尔衮,独断专行,不必经皇帝,军国大事皆多尔衮一人说的算,多尔衮还穿着与皇帝相似的服装,亲信势力遍布朝野,多尔衮家族几乎控制着满清朝政。

此时,多尔衮若想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又谁能阻挡的了呢?但此时的多尔衮,已没必要称帝了。因为他早已在行皇帝之实,本质上已经是皇帝了,只不过差一个“皇帝”的虚名罢了。

多尔衮,务实不务虚。若废帝篡位,只不过得到一个“皇帝”虚名罢了,一点也不实惠。不仅会带来诸多麻烦,还会招致骂名。这跟曹操不废汉献帝的套路,如出一辙。也是也正是因为没有真正取代称帝,后来被削了爵位,掘了坟墓。

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追尊为“清成宗”,列于太庙供奉,多尔衮就成了大清成宗皇帝。评价给一“成”字,足见其至成功勋。

这是多尔衮第三次,擦肩而过。

这个摄政王让皇帝觉得太没面子 太委屈埋下了祸根

多尔衮17岁时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因军功被皇太极赐予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降三桂,破山海,最终攻克北京,带领清军入关,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基业。要说多尔衮是清朝开国定基之人并不夸张。不过多尔衮权力再大毕竟位极人臣,权势多么煊赫都应该恪守君臣之礼。可是在清朝定都、战事暂稳后,多尔衮仗着手中的权力越发放肆。顺治为了稳定自己这位权势滔天的皇叔,为多尔衮建碑纪功,各项待遇也在诸王之上。在多尔衮生前,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一定程度上,当时的多尔衮如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了,而顺治则成为了汉献帝刘协一样的傀儡皇帝。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皇帝(多尔衮至死也没当过皇帝)(7)

摄政王多尔衮活着的时候,就是独揽大权,犹如太上皇一般的存在。已经都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但是摄政王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宰相,甚至从一些角度来看,他的权力和地位比皇上还要高!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俸禄、冠服、宫室之制均超过一般亲王。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尔衮称“皇叔父摄政王”,重新规定了各项仪注,如跪拜等等,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他比皇帝还牛。

顺治四年(1646年),他又根据群臣的意见,元旦朝贺时不再对福临跪拜。

到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又“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至此,他的权势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多尔衮大权在握,“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意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但他依旧没有成为皇帝。从种种迹象来看,多尔衮一直都是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称帝,主要还是认为时机不够成熟,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使自己离皇帝宝座更近一步。同时同时,多尔衮当时不到四十岁,他当然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最终,多尔衮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岁。他一生中多次离皇帝宝座都只有一步之遥,但却终究没能实现梦想。除了无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似乎也没有更恰当的理由来解释多尔衮为什么没能当上皇帝了。

综上所述,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并没有做过皇帝,他也没有加冕为皇,但是他却一直行使着一个帝国的最高权力。多尔衮的一生可谓是跌跌起起,他做过奴才,做过将军,还做过摄政王,死后又做了清成宗,一生中风光过也落魄过,实在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奈何顺治皇帝鉴于多尔衮多年霸占权力,将自己凌驾于皇帝之上,便剥夺了多尔衮的诸多封号,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不过后来的乾隆还是将属于多尔衮的称号还给了多尔衮,这从某一种程度上,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不久死于喀喇城。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在多尔衮死后的第十七天,清顺治皇帝追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尊为成宗义皇帝,葬礼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规格办理。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专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 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

多尔衮死后才追尊皇帝不足两月,便遭疯狂清算!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顺治皇帝却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让人产生了疑问?是什么让顺治帝这么大的转变呢?

摄政王死了之后,顺治亲政。但是朝中还有非常多摄政王的党羽,所以这个时候追封摄政王多尔衮为“清成宗”,一方面能够安抚多尔衮的党羽,一方面又能够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是一个缓兵之计!

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阿济格的罪,然后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提升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在这种形势下,先兴罗什等五人狱,多年不满多尔衮专权的顺治帝,对自己皇叔多尔衮,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报复:1651年2月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罪状,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

掘墓,掘开多尔衮的坟墓砍掉他的头颅,鞭尸三日。

削爵,削去他生前所有的爵位,什么睿亲王,皇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这一系列的爵位,一概罢免。

撤庙享,多尔衮庙号“成宗”,享,就是在庙里面供着,把他的供牌撤掉,而且再也不允许管他叫“成宗”了。

罢谥号,17个字的谥号,一个字也不留给他了,他什么都不是。

籍财产入宫,所有的财产充公。

黜宗室,把多尔衮的后代,从爱新觉罗家族中清除出去,成为一个草民。摄政王多尔衮太悲催 两次皇位不得死后挫骨扬灰

接着,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 。

因为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所以有些人认为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夸赞。但是,不可否认他的确也会清朝立下了悍马功能老。不论是他的身份还是他的功劳,都配得这个“成宗义皇帝”封号。大清的建立多尔衮的功绩并不低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大清入关第一功勋、叱咤风云的摄政王多尔衮,结局却令人唏嘘。

多尔衮这般风扬跋扈藐视皇权,怪不得在他死后顺治会拿多尔衮的尸体出气了!那么这样一个乱臣贼子,乾隆为什么还要为其翻案呢?

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多尔衮去世127年以后,乾隆皇帝终于发布长篇上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追认谥号为“忠”,恢复他睿亲王的爵位,所以人称多尔衮为睿忠亲王。乾隆皇帝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地,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

其实乾隆本身就是一个“翻案狂”!多铎是多尔衮的胞弟,顺治时期多尔衮身后遭极刑,多铎也被降为郡王。乾隆不仅为多尔衮平反,也为多铎恢复亲王封号,配享太庙。除了满人,大败努尔哈赤军队的明末名将袁崇焕,也在乾隆昭雪名单之中。乾隆自诩在军事、政治、文化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更是自封“十全老人”,这样的乾隆内心非常清高,为这些人翻案也不过是想要彰显自己厚德载物的明君胸怀。那么乾隆为多尔衮翻案为何不翻彻底,只是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称号,而不是“清成宗”的封号呢?

清朝人最看重的就是祖制,如果乾隆恢复多尔衮的“清成宗”封号那无疑就是在修改祖谱,推翻祖制。这样的改变在清朝是万万不会被允许的,如果乾隆执意这么做只怕是会迎来一片声讨。其实乾隆为多尔衮等人翻案并非看中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无非是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顺治为何要跟多尔衮过不去?

多尔衮给顺治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心理阴影了,尤其是他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暧昧关系,在顺治成为第一个真正受到儒学熏陶在心里建立了正确的礼义廉耻的价值观的满清皇帝后,成了他心里扎着的一把利剑,只要想到看到多尔衮就会流血。他知道他母亲做的一切是为了他,他也不可能拿他母亲出气,对其动手。在多尔衮驾薨之后,可以执掌权力时,哪怕他知道多尔衮对满清的贡献很大,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满清定鼎中原的结果,完全匹配的上追封帝号的尊荣。但如果不把多年的积愤发泄出来,他会疯掉,甚至憋炸了。还有就是多尔衮在掌权多年时压制了很多人的野心和欲望,所以多尔衮死后落了个剉骨扬灰的凄惨下场,也没有多少人阻拦。顺治的这个行为在某些方面很好的诠释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这句话的道理。

多尔衮在生其实也是有皇帝之实,没有皇帝之名的大臣。顺治六岁继位,朝政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中。君不君,臣不臣,这种情况是很多大臣以及皇室的心病。多尔衮是摄政王时,权倾朝野,可以说顺治皇帝都得看他的脸色做事呀,要不然可能分分钟被多尔衮废掉呀!

更有甚者,皇帝跟顺治的生母,皇太极的后妃孝庄还有着不可说的关系。这可是淫乱后宫的大罪名,还非常有可能是混淆皇室血脉!外界传言顺治是多尔衮的孩子,这对于成年掌政的顺治来说,真的是奇耻大辱。

所以多尔衮被尊清成宗,入宗庙,可能是前期他的党羽众多,顺治为了安抚人心,迫于无奈这么做。也可能是因为顺治基于情感的原因,基于某些不能言的缘故让多尔衮入宗庙。

如果多尔衮一直在宗庙,那么不就坐实了顺治是他的孩子的传言?这对于顺治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导致他被人推翻,所以多尔衮必须被请出宗庙,还必须用鞭尸的方法,来表达顺治的不忿。

大家可以看到,多尔衮生前,看似荣耀无比,一步步的登上权力的巅峰,但却是一步步的给自己挖坑。顺治帝默默的忍受着多尔衮的嚣张跋扈,当多尔衮突然死去,也许顺治帝还没想好下一步如何做?也许多尔衮集团的力量依然很强大,不得已在当多尔衮的灵柩运回时,亲临东直门外5里相迎。其连跪3次,亲自举爵祭奠而痛哭失声,并追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葬礼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规格办理。但当多尔衮集团的其他人员处置之后,便将心中攒积多年的怒火,如同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不仅撤去其帝号,而且命人毁掉位于今北京东直门外多尔衮之陵,掘墓、鞭尸。这一切,也许是多尔衮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蒙古人,而孝庄也是蒙古人,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两人就相熟,因为年龄相当,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但是,孝庄最后嫁给了多尔衮的哥哥皇太极。当皇太极死后,孝庄的儿子顺治登基做了皇帝,至于多尔衮为啥要死心塌地的辅佐顺治,而自己没有觊觎帝位,孝庄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在野史中,存在着太后下嫁的说法,但是也有人否认。孝庄太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尔衮,乃清初疑案之一,在史学界是争论的焦点问题。历史中的孝庄:真下嫁多尔衮?姐妹恩怨之真相

持下嫁说专家的理由: 1、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无疑是把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没有下嫁,皇帝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却得到皇帝的默认。2、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朝鲜国王也说:“然则二帝矣。”这里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3、明朝遗臣张煌言的诗词《建夷宫词》。

但我认为以上三种说法皆不可信:1、传闻的依据之一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多尔衮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然称“皇父”,肯定是娶了皇帝的母亲。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也就是顺治被迎入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后,多尔衮因功高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有个御史赵开心疏称多尔衮以皇叔之亲而兼摄政王之尊,仪制宜定,“称号必须正名”,他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不合适,“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经礼部等议定批准。到了顺治五年(1647年)十一月,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直到多尔衮病逝,清廷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而且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1648年)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称“皇父摄政王”。从时间上看,这一称号的确定,比传闻太后下嫁的时间早了一年多,因为多尔衮的妻子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传说下嫁是在顺治七年初。显然,“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2、太后下嫁之说流传甚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史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此事不光彩,就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很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朝鲜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且诏告天下,那自然也会颁诏给朝鲜,朝鲜《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朝鲜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朝鲜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对清朝抱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员告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除销毁之举;3、张煌言确实写了那首《建夷宫词》,但不能奉为信史。张煌言本为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杀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肃亲王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两宫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歪曲,借以讥讽贬斥清宫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

总而言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虽广为流传,却没有任何的证据。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国母皇太后,也免不了流言非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