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江南水网地带,水系繁盛,也因水而兴。

黄浦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上海这个港口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血脉,见证了上海都市的成长。

21世纪初,浦江开发建设启动。在20余年中,“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致力于实现生产性岸线向公共综合功能岸线的转型,沿岸景观与功能有极大变化。

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正式基本贯通。五年来,各滨江区段也经历了从加紧建设,到提升品质、导入功能的思路变化。

那么,伴随城市发展,黄浦江沿线区域的功能,在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未来黄浦江还有哪些新功能可以叠加?“一江一河”如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日,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专访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在访谈中王战分享了他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线路是哪条 因黄浦江而成的(1)

隔江望浦东“三件套”: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与上海中心。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多方因素“碰巧”成就黄浦江改造

澎湃新闻:2002 年 1 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至今正好20年。请您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谈谈在这20年中,“一江一河”尤其黄浦江的角色,在城市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战:“一江一河”对上海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全球大城市基本都在一条河流的很重要的节点上形成。

比如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拉河,所以上海成为大都市,离不开黄浦江,也离不开苏州河。从上海形成历史来看,可以至少追溯到700年前。

为什么说到700年前呢?我们做完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后,沿线又做了一些调查。上海有个很重要的点是浦江镇,浦江镇在历史上,也就700年前,有两件事情和上海有很大关系。整个浦东原来是一片湿地,黄浦江汛期到了就水淹浦东,没有一条出海口。当时有人去做了一个水利工程把黄浦江往西引,才逐渐形成现在看到的黄浦江。

在此之前苏州河也是“江”,叫做吴淞江。当初上游的水入海主要走苏州河,也就是吴淞江。黄浦江西引的水利工程开通后,对航运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奠定了上海“一江一河”的格局。吴淞江缩小了,变成现在的苏州河。黄浦江成为上海主要的物流通道。

所以说,其他城市可能有一条母亲河,而上海可能是两条母亲河,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不同。

实际上,中国工业化是从沿江沿河开始的。中国近代工业的溯源可以说到黄浦江、苏州河。当初,黄浦江跟江南制造局(后来是江南制造船厂)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引进西学、引进现代工业的东西,90%的内容都是从上海翻译进来的,江南制造局还专设翻译馆。逐渐,黄浦江边上形成了一个工业带。十六铺以西的地方主要是港口业务,包括堆场、仓库等。从江南造船厂再往上去,它贯穿了自洋务运动以来上海整个工业建设的进程。比如,上钢三厂再往上有上海水泥厂、上海炼油厂、五金化工厂、上海焦化厂;从吴泾以上一段,也有大量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集聚,比如上海机床厂等等。

苏州河的历史,可从一战时上海得到喘息机会说起。苏州河的工业发展起来,主要是纺织业。日本把很多纱厂移到上海,可以看到苏州河后来的工业遗产都和纺纱织布有关系。

要了解苏州河和黄浦江对上海的重要性,就要明白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它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回过头去讲了一段历史,“一江一河”与上海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在郊区建立起一些大的工业基地后,上海中心城区的工业开始往外搬迁。造船基地、上钢三厂等从黄浦江边搬走。

当时,凡是和冶金钢铁有关系的就往西搬到宝山一带。宝钢可以说是中国钢铁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起点,宝钢的布局又和宝山的造船业、嘉定的汽车工业结合起来,这些是大量使用钢铁的行业。跟化工有关的,比如上海石化就放在金山一带。尼龙这些化工材料的发展就是从金山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上海石化经历了从十万吨乙烯到七十万吨的产能跃升,是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起点。

那么,工业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放到郊区去了,黄浦江沿岸的空间就可以腾出来了。

机会出现在世博会,我们申办世博会是在1999年,这件事恰好与上海把黄浦江的港口搬到海上是同时进行的。1995年洋山深水港区开展选址论证,2002年洋山港正式开工建设。黄浦江的港口功能外迁,为世博会在黄浦江畔举办提供了前提。

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提出来后,上海这座城市到底怎么改造?这时,城市改造的时间、机会都到了。我们世博会选在黄浦江畔,这在国际上是没有的,一般世博会选址不会放在市中心地段。

但我认为我们选址是世博会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它带动了上海整个旧城的改造、黄浦江的改造,间接也带动了苏州河的改造。我们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上海时,对黄浦江的定位就是世纪精品工程。

这些事情合在一起,才有了2002年起的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改造。

一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金腰带”

澎湃新闻:有观点称,黄浦江两岸贯通后,空间更加注重公共功能,产业功能变得不突出了。您赞同这种说法么?您怎么看待黄浦江两岸的产业布局?

王战:谈到经济功能,一个国际大都市工业往郊区搬迁了,中心城区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当时在规划讨论,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是有两条“直线”,一条是浦东从延安高架一直延伸到虹桥,另一条“金腰带”,是沿着黄浦江畔一路从西往东南方向延伸。

在这条“金腰带”上,从最上面的杨浦区创智天地说起。当初13个大学企业提出来说用地太少,想搬到浦东去。浦东愿意给到3000亩地来发展。结果,市委调研后选择了“就地扩张”。把附近的厂搬迁或者合并,比如航空工业学校并到了同济,轻工专科并给复旦,叶家花园等也划给复旦,永久自行车厂址给到上海财大,体育学院就和江湾体育场合在一起,这些大学最后很安心在杨浦呆下来了。这是杨浦创智天地一带产业功能,从工业杨浦到科技杨浦转型提升的时期。

沿着“金腰带”看,当时比较难的是虹口,虹口定位也比较晚。外滩就不用说了,外滩和它东边陆家嘴的功能都是服务于上海“五个中心”的。

金融功能和要素市场全部搬到浦东后,在浦东,我们做的事情相比国际上也不差。比如,我们搞了钻石交易所,当时全世界大概有三个有钻石交易的地方,我们是第四个。我们还专门为钻石交易所立了法。世博会结束后,浦东、浦西两片世博会区域的使用也不一样,浦东那边做成了总部的集中集聚地。

浦东“金腰带”上的改造,我觉得后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方。

2000年左右,我们去调研,很多人都没想到,上海最破最穷的地方,不是苏州河边界,而是后滩。因为后滩是个死角,很多拾荒人群选择在那边生活。现在的后滩大变样了,对吧?

现在后滩的世博文化公园还建了“双子山”,是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并且山体里是“空的”,可以用来做办公空间。

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线路是哪条 因黄浦江而成的(2)

2022年12月7日,上海,航拍世博文化公园申园。视觉中国 图

回到“金腰带”上。前滩一带,我们当时研究是建议做成现在讲的科创板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全国各地都有好企业,企业做好了就想上市,一旦上市,就会觉得在小地方放总部不合适,那么就可以选择到这里——对面徐汇区的文化教育医疗配套很好,它离火车南站、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的可达性都不错。后来前滩希望做的更高大上,打造第二个陆家嘴。我觉得这个定位定高了,当初可以吸引大量科创板企业留下来,当然,这是后话了。

到闵行,沿江还有紫竹园区。紫竹园区贴着上海交大和华师大两个大学,我认为这个园区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面向高科技发展的。

所以不能说黄浦江腾出来以后,完全变成休闲空间,它其实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条“金腰带”,围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依赖大片土地,可在两岸的办公楼里开展研发。

多区盯紧总部经济,如何理解同质化竞争?

澎湃新闻:我们看见,几个中心城区在滨江产业定位上都涉及总部经济、首店经济等概念,产业布局也涉及AI、科创、金融等行业。这是否存在同质化竞争?

王战:有同质化也有区别性。

滨江区段属于各个区,这带来的好处是,滨江45公里涉及的五个区(黄浦、徐汇、虹口、杨浦、浦东)就会有些竞争性,大家都暗暗使劲,要把滨江片区做好。徐汇滨江可能在想“我一定要把效果做出来”,黄浦滨江可能想“我也是中心城区,总不能输给你徐汇”,是吧?后发的区域,主要是杨浦滨江、虹口滨江,但他们的规划是同时起步的,因财力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不同。

这种竞争性,我认为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也许大家都想做高端产业,这会带来类似的东西,但他们不全是同质化的,都想做出一点自己的特色来。比如,虹口最后争取了一个最有名头的载体。它利用我们当时做的世界城市日,把它转化成一个空间叫“世界会客厅”,就在北外滩。

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线路是哪条 因黄浦江而成的(3)

2022年2月27日,上海,世界会客厅。视觉中国 图

说到黄浦区,黄浦区在外滩做搬迁也花了很多力气,本来一条街都是外贸公司,后来做了小虹桥,把外贸公司全部搬到小虹桥(0.6平方公里)。很多金融机构又搬到浦东去,包括一些外资银行都往浦东搬,甚至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行等等。这样空间就腾出来了,腾出来后,功能相对比较休闲。

至于总部经济,总部当然越多越好。如果徐汇区拉到50家总部,杨浦又拉到50家总部,这是好事情。不是说只有一家总部,大家都抢这家总部,对不对?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现在我们总部不是多,是少了。如果各区能做出很好的宜居、宜商环境,让总部落到你这儿来,是好事情。

而且,即使是总部,各区的定位还是有差别的。同样发展高科技,杨浦区借着大学多,做了大学生的创业园,促进年轻人去搞创新创业。赤峰路那边是设计园区,徐汇滨江把科技服务业作为他们发展的重点,所以他们做智慧谷、做传媒港。

这使他们在引进总部经济时,也有各自的方向。

各区滨江腹地的更新改造,既有同质的一面,也有差异性竞争的理念。规划是同时定下来,各区怎么发展,那就是“各显神通”了。

所以,我们刚才讲上海成为现在的国际大都市,离不开“一江一河”。“一江一河”质的提升是从1990年后一直到本世纪初世博会举办这段时间里完成的。先把沿岸“旧的”产业搬出去,再把好的东西引进来。引进来后,五个区之间还要有一些竞争和分工,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去发展。

澎湃新闻:上面您提到,黄浦滨江腹地的功能偏休闲,它会面临产业空心化吗?作为上海重要的中心城区的滨江腹地,您对它下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议?

王战:黄浦的产业功能稍弱,实际上有点空心化。当初我们去研究过北京路的改造,北京路离苏州河很近,原来是机电一条街。它在这方面去做产业转换,但它的产业转换会遇到问题。老实说,黄浦区的商务成本相对比较高,把楼租下来是比较贵的。

它的功能应该和上海“魔都”的调性去协同,比如更多发展文创。

我此前去过三次大世界开展调研,围绕打造“演艺大世界”的主题。这是什么呢?

大世界其实是整个上海演艺行业的发动机,解放前所有演戏的无论是好戏班、还是草台班子,到上海来演得叫座了,就在围绕人民广场一圈的剧院里表演。当时有的戏院主演京戏(海派京戏)、有的主演越剧、有的主演沪剧,都形成了细致的分工。这是黄浦区非常大的特点,大世界就是上海的百老汇。

用现在话说,黄浦区应该发展文创产业。从上海的城市功能来讲,不能大家都去搞科技,“魔都”还需要发达的文创产业。

要注意的是,大家经常把文创理解的太小。文创的概念比科创大,没有文创就没有科创。文创是概念性的开发。比如,元宇宙是从一种文化概念中诞生的。没有概念性的开发,就不可能深入到技术性的开发。

“一江一河”管理需数字化与立法双管齐下

澎湃新闻:“一江一河”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一些学者顺着这个思路不断思考,有人认为,这更多地造福了沿江沿河的企业和居民,比如公共活动空间的增加、沿江房价的上涨。如何理解沿河沿江资源的普惠性呢?

王战:普惠不意味着江边河边不能造房子。问题在于是否在滨江区域把公共空间留出来。这是一个怎么协调的问题,而且要依法协调。上海土地这么紧缺,但我们在江边留出来公共通道45公里,现在城市的公共活动,比如马拉松也可以使用这片空间。

从徐汇滨江到黄浦滨江,再到虹口滨江,可以看到,来这些地方的人不仅是住在附近的人,更多的是不在附近的人,他们也来享受这些空间,包括滨河空间的驿站、配套设施等等。

我们没有把滨江空间都拿去建房子,为市民留下充裕的公共空间,城市依旧是人民的城市,我认为上海政府这方面的理念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澎湃新闻:“一江一河”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区。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一江一河”品质?

王战:品质管理应该是数字化的管理。苏州河最近在做游艇、划船活动,这些是很好的。但这些活动要穿过几个行政区,所以对“一江一河”的管理不能局限在一个区,而是要按照流域来进行管理。

流域管理应该有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有些功能还可以定时间,比如运沙运石的船可以晚上10:00以后、早晨6:00以前从黄浦江走。我认为要有管理的条例,也就是数字化管理的手段,再加上立法。

确立后,时间长了大家都会遵照规矩。来体验的人也能感觉到,“一江一河”的管理是现代化的、和国际接轨的。

现在对游艇的管理都是由相关公司拟定。我认为这方面的管理,还是要有统一的法条,这方面大家都按照法条来做,而不是临时协商。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线路是哪条 因黄浦江而成的(4)

2020年10月7日,上海,十六铺游船码头黄浦江游览项目国庆人气足,魔都复古龙船和帆船受游客欢迎。视觉中国 图

澎湃新闻:黄浦江2035规划中提到,未来黄浦江可能有通行功能。

王战:我不主张搞通勤功能。现在从太湖下来的很多运沙、运煤的船在黄浦江穿行,这是原来的格局遗留下来的东西。

今后黄浦江这块应该做什么?

我们最近在做研究,在聊这个事情。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内河游船,做“三游结合”。

一个是邮轮产业。如果不是疫情,宝山邮轮母港其实已做得很不错,每年能有300多万人。邮轮停过来,游客总归要下船游玩。对于这部分游客,最好一条线路就是沿着黄浦江。邮轮停靠母港的时间是定好的,比如定好这里停一个晚上,明晚又开船。如果有一天游玩的时间,内河游轮就可以来对接——游客从邮轮下来,再上内河游船。这是第二“游”的意思。

游船,我们三年前已经在做对接了,英国贝尔蒙公司,他们经营东方快车“酒店”,还有内河游船。我们做了考察,他们在南非、缅甸、拉美都有内河游船线路,缅甸这条线路一天一千美元,一个船有26人住在上面,完全是高端定位。

如果内河游船在黄浦江,可以一直走到松江,甚至淀浦河,和朱家角古镇等串起来,形成一条线路。

第三个“游”是游艇。现在黄浦江上停了很多游艇,其实是摆样子。因为开出去很麻烦,要有一系列的报备手续。但我们也是可以通到闵行、松江,或者从川杨河走到迪士尼。但我们现在对游艇还是用老办法在管理,游艇没派上用场。

黄浦江边可看的东西太多了,到处都有故事,各种建筑、哪怕一部旧电梯都有故事。后续如果做“三游结合”,就看线路怎么设计。

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线路是哪条 因黄浦江而成的(5)

海报设计 沈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