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改革家,同时也登上了唐宋八大家的名录,可谓光环无数。大家绝想不到,进士出身的他,在当时连名字,字号都被用到家禽的身上,百姓对他的记恨由此可见一斑。
这原因嘛,还要追溯到他主持下的一场变革。那大家就有疑问了:这变法到底有何不妥之处,导致他晚年的处境与身份如此悬殊呢?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先来说他变法的内容,细枝末节的就不提了,主要说点儿主干措施:
1、青苗法。其本质就是将政府变为对农民贷款的银行。每逢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可以向政府借,待到丰收之后再行奉还。重要的是贷款利息要低于民间放贷。
2、 均输法。就是改变以前不论丰收欠收年都定额缴税的办法,要求各省在汴梁设立仓库,丰收时大量购入,以解决欠收时的赋税问题,且改为用货币纳税。
王安石影视形象
3、 免役法。核心就是有钱的人可以掏钱让政府雇人代替你服兵役。
4、 市易法。就是让政府充当了一个中央银行兼物价局的职能。政府筹集一定资本金,物价低廉时购入,等物价上涨,在售出。目的是为防止商人垄断,并实现资本增值。
5、 方田均税法。类似于咱们今天仍然在使用的超率累进税率,只不过远没有现在这么完善。
通过对变法内容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就是所谓的政府对经济的一系列调控,进而加快货币流通的速度,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按照王安石自己的想法,此举将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
这本应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他为何最后落得饮恨半山堂,忧愤而死的凄惨结局呢?小编大致想了一下,归结为这几个原因:
1、 理论脱离实际。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庞大的农业社会里,王安石的思想非但老百姓理解不了,就连当时主持朝政的司马光也是极力反对。王安石始终认为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碰到阻力的时候只能靠强制的办法推广,一心想着做出政绩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殊不知这样非但坑苦了百姓,自己也因为间接“培养”了一批滥官酷吏而惨遭百姓记恨。
2、 严重触及百姓利益,其中最严重也最具反抗力量的无疑是那些士族豪绅,再加上百姓不堪其苦,全国上下民怨沸腾,连一向支持他的宋神宗都顶不住了。改革自然是难以进行。
宋神宗
3、用人不当。原因参照第一条,在“政绩为王”的心态下,自然是无暇顾及过程,他手下的人用什么手段自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4、司马光上台之后,“顺天命应人意”废除新法。王安石的理想也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