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

引言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岁月,我们的孩子在放学后奔向的不是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他们跑向街道、田野、甚至是草原、江河,他们放着风筝仰望天空,也为了捕获鱼虾潜入水底。

时代的变迁给每一代人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关于这种种变化的孰是孰非已经争论得太多——而这些争论本身也难以得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今天的文章我们不讨论这些变迁的好坏,只带你看看曾经一代孩童的欢乐场景。

这是来自一位我的父亲一辈的长者书写下的记忆,我想我们已经很久没有阅读过这般朴实的文字。至于这些记忆的意义,可能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想,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想法。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2)

●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丰子恺先生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3)

回忆往昔

放风筝,放在当前社会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并不算多么有趣的游戏,有的孩子甚至对放风筝表现的很淡然冷漠。每当周末休息或假期的时候,在时间允许、气候适合的情况下,一些孩子才有可能告别眼前的作业本或电脑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家门,到广场去放风筝。

但每每没到多长时间,孩子便会喊苦喊累拖着家长去商场游戏场玩电动游戏或是到快餐店进行大快朵颐。每当这时,望着广场上空飞满的风筝,我就在想我小时候如果能有一只现在这样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风筝该有多好……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4)

● 潍坊风筝节上绚丽多彩的风筝

小时候家住农村,社会发展也远不如现在,供给孩子们玩耍的仿佛只有时间。记得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学习压力,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远没有现在这样在意,当初家长的心思还都放在“争分夺秒”的为家里挣钱改善家中的经济条件上。

另一方面学校的功课和课外学习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每当放学老师都是简单的布置一些作业供大家学习,而对于淘气的男孩子来说,每到放学铃声响起,那便是自由玩耍的时间到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早都忘在了脑后。

由于家中看管不是太严,学校功课也不是太多,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们一放学便直奔大田地,因为那里是我们放风筝的地方,也是放飞欢声笑语的地方。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5)

● 宋代 《百子嬉春图》

在我8、9岁时,由于太小根本就不会放风筝,而且也没有风筝,那时的风筝不像现在这样,所有的器材都为你配备好,包括风筝、线轴等,这些放风筝必备品你可以在商店随意购买。我们那时放风筝都得自己做,即使有钱,也很少有卖风筝的商店。

由于岁数太小,若是家长不为你做风筝,你根本无法自己做出一个像样的风筝。所以,我想要放风筝必须要找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玩,为他们“打杂”。才有可能会在放飞后借你玩一会。

就在逐渐的打杂中,你会慢慢的学会放风筝的技巧,什么样的风,向什么方向跑,多大的风,放多少风筝尾巴,这在当时绝对是“技巧活”。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6)

风筝制作

慢慢的长大后,拥有一支自己的风筝便逐渐成为了现实,我们那时的风筝花样并不多,八卦、蜈蚣、燕子最为流行,其中“八卦”又是我们男孩子们的最爱,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八卦”作为风筝设计的最为合理。

“八卦”是由两个正方形交替绑在一起,使风筝形成一个八角,又因同中国传统八卦相吻合,所以就叫“八卦”了。一个“八卦”风筝看似简单,仿佛就是两个四方形的竹条扎合而成,但这样认为你就错了。

做“八卦”首先得先找到像样的竹子作为风筝骨架,这样能保证你的风筝结实耐用;合适的壁纸做风筝外皮,能保证风筝外衣能够长时间使用;还有做“八卦”尾巴的麻绳和油纸和所需工具也必不可少。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7)

● “八卦”风筝骨架模型

我们小时候几乎是没有零花钱的,家中的东西也是不可以乱动的。所以,所有的东西必须靠自己来想办法解决。

首先要先找到做风筝骨架的竹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豆角苗秧、黄瓜苗秧都需要竹子做插架,这样才能依附在竹子上向上生长。所以,插秧的竹竿便成为我们做八卦的主要材料。

在这期间,要注意两个因素,一是不能浪费竹竿,挑选两根竹竿后一定要一次成型,免于受损后,费工费料,更重要的是被家长发现浪费竹竿时,那可不是臭骂的问题了,一般就是臭骂再加一顿打了。

二是用刀削竹竿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被刀伤到自己。削好竹竿后要把两两竹竿放在一个竹竿两侧,测量重量,保证每根竹竿等重,这样风筝在放飞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风筝偏重(偏膀子)现象。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8)

● 蜈蚣风筝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扎风筝,扎风筝要注意将竹条摆放整齐,不能有偏散竹条出现。这个过程要平心静气,不能着急,一根根的扎。

当每根竹条全部扎紧牢靠后,就要进行贴纸了。贴纸都基本采用报纸等废弃纸张,因为那时没钱买什么油纸,只能先用报纸贴上第一层,之后再用白纸附上一层,这一层贴好之后,可以拿画笔写点字或是画点画算是点缀了。在贴纸中也要注意“八卦”每处一定要贴均匀,防止避免偏重发生。

最后要做的就是为“八卦”配尾巴和拴提线了,这两步不像前两部那么重要,但也算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的活了,不能大意。尾巴穗一定要多准备,有时风大就必须多配些尾巴穗,风小就要摘掉一些尾巴穗。提线一定要选三根相同长度的线,将结打结实,这样就能保证风筝不在天空挣断。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9)

● 丰子恺作品 《都会之春》

做完这些,我的风筝就算做好了,但想要去放飞还有一步,那就是风筝轴和风筝线。风筝轴可不是现在大街上放飞筝的轴,方便简洁,并且随处可买。小时候放风筝,风筝轴也得自己来做。不过这个就相对简单多了,找一个光滑的油条树枝,用锯锯成两等段备用,再找一块长宽与备用油条枝相近的木板,在木板两侧用钉子将油条枝与木板钉在一起,这样简易风筝轴就做成了。

剩下的风筝线就得靠父母的施舍了,记得我们镇上的集市是农历逢三、六、九,每到这样的日子都会叮嘱赶集的父母不要忘记为自己买点风筝线,就这样每到集市就去唠叨,唠叨个三四次,父母也就只能为我买点了。

当风筝线缠到风筝轴上,一个完整的风筝终于做完时,那种喜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风筝一完成我们肯定立刻就会拽起风筝出门,找到小伙伴一同去大田地里放风筝。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0)

放飞往事

如果是周末,那和小伙伴放风筝一放就是一天,没人会觉得累,中午也不回家吃饭,直到天暗下来才恋恋不舍的收起风筝回家吃饭。甚至我们去上课的时候也要放风筝,一直牵着风筝线到学校附近绑在某个地方,这才去上课。

上课时还经常往窗外看看风筝还在不在,如果坐在中间位置看不到外面的就写张纸条传给靠窗的那个同学叫他帮忙看看还在不在,接着在等别人传纸条回来。然后跟同桌说自己风筝飞的多高,多漂亮。

下了课一个人就跑到操场自己静静的站在操场看自己的风筝,要是有别人在旁边就滔滔不绝的介绍自己的风筝,如果刚好碰到也是看风筝的就会争起来说谁的风筝比谁高。那时候风筝就是我们最好的玩具,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很多时候风筝断线了都是哭着回家的。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1)

● 《童子放鸢图》张大千 溥心畬

时光飘然,只待追忆。看着现在广场放风筝的人群,我很少能在孩子脸上看见我们小时候那种笑容了,更多的是家长在带着孩子放风筝,为他们放起来后才将风筝轴交到他们手上,孩子们也就是静静的站在那摆弄摆弄而已。

看看孩子们的表情,我再看看飞在天上的风筝,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风筝上绘制的动物,画的都是多姿多彩、喜气洋洋的,而孩子的脸上则满是安静镇定。这仿佛同我小时候放风筝的场景正好相反了,我的风筝上什么画都没有,但我的表情却定然是快乐的。

不同的时代本应该拥有不同的事物,这无可厚非,但在这漫天飞舞的风筝中,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拽着风筝到处跑而脸上带着微笑的孩子。只因为这才是我们回忆中童年该有的样子。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2)

● 徐渭《风鸢图诗》

编者后记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最早的风筝据传是春秋时期鲁班制造的。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替了木和竹,因此被称”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为“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村居》,就是我们旧时儿童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每次了解到这些前人记忆中的童趣生活,甚至是有机会亲身体验到这些“无聊”的过气娱乐活动时,总会让我想象起自己父母一辈曾经生活的样子。乃至于仿佛自己也有机会重历父辈的体验,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带给我们的重大意义吧。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3)

● 《汉皋春望》 丰子恺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4)

小时候父辈们做什么(我们父辈的课余生活)(15)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