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终结与苏联解体密切相关,而苏联的解体作为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其强烈的震荡。苏联解体的时候,苏共拥有近2000万党员、4228座办公大楼、180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却在一夜之间垮台,个中教训十分深刻。当然,苏联的解体固然有其内部社会、经济等原因,但美国的外部渗透、干扰和和平演变也是原因之一。

美国的冷战对苏战略有极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一系列除战争之外的综合手段实现了对苏联影响力的限制,并造成了苏联内部的混乱,从而达到了其战略目标。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美国对苏战略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大战略:首先是遏制战略,其次是和平演变战略,第三是秘密战略,第四是经济战略。这四个战略又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彼此交织。

冷战初期美国的乔治·凯南出台了一个战略叫遏制战略,其核心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对苏联的遏制和演变,从而通过分化瓦解苏东阵营达到弱化苏联的目的,尼克松曾经写过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也是强调通过非直接军事冲突的方式实现对苏联的胜利。

苏联对美苏冷战的影响(苏联解体30周年详解冷战时期)(1)

再说一下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及其他方面的交流和竞争,在苏东阵营内部播下不满的种子,期求有朝一日结出以和平方式改变苏联阵营之果。美国认为,其对苏战略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期持续的施压影响和改变对方。

具体而言,从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开始,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心就渐渐从战争扼杀转移到和平演变上来。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就是和平演变战略的设计师,他臭名昭著的言论就是,把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杜勒斯在阐述东西方交流的具体目标时,特别强调西方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样板”作用。美国通过政府资助的美国之音等舆论宣传工具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持续的舆论战。

从冷战的结局来看,美国所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是有成效的,因为在东欧和苏联都出现了因意识形态的颠覆而导致的政权解体。美国确实实现了通过从内部改变人们的价值、信仰和意识形态的方式而搞垮对手的目的。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解体并不说明美国的价值和制度是普世的,而是却说明美国在打心理战、实施和平演变的方面确有其险恶之处。

苏联对美苏冷战的影响(苏联解体30周年详解冷战时期)(2)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杜勒斯强调的和平演变就是内部政治与外部政治压力相结合,强调内外夹攻。要“通过利用不满及其他麻烦,制造和增强民众和官僚机构对苏联政权的压力,以促进苏联政策和行为的演变”。如果苏联的政策“在国外得不到成功,国内压力就会增加”,“国内压力必然会改变共产党政权的性质,特别是如果这些政权不能取得巨大的外部成就的光荣和威望的话”。

第三是秘密战略。美国在对苏战略中采取了除战争之外的所有手段,包括不宜公开的不为人知的方式。其中就包括秘密战略。首先明确提出要使用秘密行动的是乔治·凯南。1948年5月4日,由凯南担任主任的国务院政策规划署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战》的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必须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战,“从广义上说,政治战就是一个国家运用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以获取其国家目标。这些行动包括公开行动和隐蔽行动两种。其范围从诸如政治结盟、经济手段(如欧洲复兴计划)以及公正宣传等公开行动到暗中支持‘友好的’外国分子、‘隐蔽’心理战及至鼓励敌对国家的地下抵抗等隐蔽行动。”

可以说,凯南在这里对美苏关系做了一个定义,即政治战,这也是对冷战这样一种有战争实质,而没有战争形式的国家行为最恰当的定义。这也为美国广泛地开展隐蔽行动找到了正当性。在这项秘密战略中的关键目标就是使苏联内部分裂

美国对苏秘密战争的另一个事例是阿富汗战争。布热津斯基说,苏联是在美国深陷越战时不断扩张的,美国一定要让苏联陷入一场越战式的困境。

苏联对美苏冷战的影响(苏联解体30周年详解冷战时期)(3)

20世纪70年代末,以入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在战略上采取扩张态势。中情局通过研究认为,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是一场“低烈度”的战争。只有当抵抗活动增加时,才能给苏联军队背上沉重的战争负担。那么如何使苏联更上更重的负担呢。那就是向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提供质量上乘的武器。除了一些轻型武器、火箭炮以及一些小口径大炮之外,里根时期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还决定向阿富汗提供一些重型武器,包括122毫米火箭筒和榴弹炮。同时向他们提供质量更好的萨姆地对空导弹(SAMs),以抗衡苏联的空中优势。(当时美国在这一背景下还支持了本拉登的抵抗组织)

里根执政时期,情报机构的秘密行动不断得到加强。中央情报局的预算每年增长20%,其幅度超过了军费的增长。在卡特政府时期,卡特总统批准一项秘密行动,通过在巴基斯坦的由美国控制的情报人员和代理人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金钱和武器。根据记者蒂姆·维纳的揭露,美国政府用于秘密情报活动的开支隐藏在国防部的“黑色预算”中,这个预算到1989年已增长到360亿美元。

阿富汗战争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每年要为这场战争付出30亿~40亿美元的代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向穆斯林游击队提供了武器装备。对外扩张又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它走上了历史上扩张过度的大国的老路。

第四经济竞争战略。80年代上半期苏联内外交困,许多问题积久而发。1981—1985年,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年增长率,都是苏联历史上最低的。美国长期研究苏联经济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的脆弱性和不足,调动各方资源和国际联盟针对性地加大打击力度和持续施压。比如动用盟国的力量减少对苏联天然气进口,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强化技术出口限制。

美国认为,如果施加足够的压力,那么苏联将在维持其全球帝国和解决其国内难题这两者之间面临着抉择。1982年初,里根和几位重要顾问开始制订一项战略,对苏联体制的基本经济与政治弱点进行攻击。里根在1982年11月批准的一份指示声称,通过对苏联经济赖以生存的“战略性三位一体”的关键性资源进行攻击,进而瓦解苏联经济,这将成为美国的政策。1983年1月,里根草签了NSDD--75号指示,要求美国不能只是与苏联体制共存,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它。

美国断定,苏联获取西方的技术是其“生命线”,对此美国必须设法切断,尤其是关键性的瓶颈技术。为此美国政府在强化高技术军备竞赛的同时,也试图限制西方向苏联出口那些能够帮助其提高竞争力的技术。

美国的技术限制发挥了很大作用。1975年,在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成品中,高技术产品占了32.7%,销售总额达2.19亿美元。而到1983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售量下降到5.4%,销售总额只是微不足道的3900万美元。在金融领域,美国于1981年3月加强了对欧洲对苏的信贷管制。重新把苏联归类为“相对富裕的国家”,以取代原来的“中间借贷国”的地位。

美国对苏联银行在西方的储蓄额进行了汇总,结果显示已经由1981年年初时的85亿美元降到年底时的约30亿美元。苏联的贸易额也在同步减少。1980年,苏联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盈余曾经一度高达2.17亿美元,但是到了1981年却变成了30亿美元的逆差。1981年,苏联开始抛售黄金,出售量超出原有量4倍。很显然,在美国的种种施压下,苏联在现金方面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苏联对美苏冷战的影响(苏联解体30周年详解冷战时期)(4)

此外,中情局还故意制造假技术情报,导致苏联上当,使苏联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结构缺陷进一步加剧。中情局通过各种渠道,协同发表不完善的和容易引起误解的技术数据。中央情报局在海外的一些虚拟公司实际上是在向苏联官员出售被歪曲了的情报,包括燃汽涡轮机的设计图纸、石油钻探技术、计算机芯片以及一些化合物。中情局强调转到苏联人手中的情报一定要真假混杂,虚实结合:而只有在真实的情报中间混杂足够多的假情报,才能使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假情报使苏联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而且直接影响到工程计划,导致工程瘫痪。

美国对苏实施的各种战略充分体现了美国冷战战略中的竞争与博弈本质,总体而言,就是以已之长、综合施策、长期施压,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削弱对方,利用合适的时机击垮对手。为此,美国制定了长期的、连贯实施和不断升级的战略举措。在整个过程中,美国不断迫使对方在弱势领域卷入与美国的竞争。美国具有高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因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这些需要耗资巨大又需要高科技支撑的领域,就成为美国诱引苏联参与的重要领域。

人所周知的星球大战计划,也称为战略防御计划就是美国试图从军事经济上拖垮苏联的战略陷阱。种种迹象表明,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虚张声势的计划,而且是虚多实少。但美国正是通过对这一计划的渲染,迫使苏联做出了过当的回应,成为拖垮苏联经济的最后一击。

阿富汗战争耗费了苏联巨大资源,经济战又将苏联拖得筋疲力尽,星球大战计划再进行一轮致命打击,雪上加霜的苏联经济终于走尽了死胡同,而这一切也导致了苏联国力的最终衰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