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苋菜栽培技术1、正常季节栽培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苋菜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耐热力强,不耐寒冷,喜湿而不耐涝,生长适温为23 ~27℃,20℃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种子发芽困难。直播苋菜根系深入土层,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喜土壤湿润而不耐涝,在肥水充足条件下,叶片柔嫩品质好,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易开花结子。苋菜对土壤要求不严,肥沃沙壤土或黏土均可栽培,喜偏碱性土壤。夏秋播种3~5天即可出苗,35天左右即可收获,每亩用种量0.75~1.5千克。

苋菜栽培技术(早春苋菜栽培技术)(1)

2、反季节栽培主要难点

苋菜喜湿耐热,早春栽培主要障碍为低温期,不利于其营养生长,且在早春阶段由于低温水分多,易发生“缩叶”,或称为“伤水”“伤肥”。需要浇水上肥时应在高温时进行,否则会因浇水上肥而降低湿度引起“缩叶”。

3、品种选择

苋菜品种很多,且各地有各地的地方品种,依叶形可分为圆叶、尖叶两种;依叶色可分为红、绿(白)、彩色3种,通常用于早春大棚栽培的选用大红袍红叶苋菜,叶片近圆形,较宽大,紫红色,早熟。具体品种如圆叶苋菜、大叶红苋菜、大红衣色、全叶红等。

苋菜栽培技术(早春苋菜栽培技术)(2)

圆叶苋菜:成株高22厘米左右。全株有15片叶,大叶长7厘米,宽6厘米,卵圆或圆形,叶缘近全缘;叶片正面绿色(或绿色杂有紫红色斑晕,或全为深紫红色),背面粉绿色,叶柄及茎均为绿色(或深紫红色);茎、叶.上均有白色短茸毛。嫩株茎、叶柔软宜熟食,别具风味。耐热、耐旱性强,耐寒性弱,抗病虫能力较强,但有时易患白锈病。在温暖、水肥充足条件下,生长迅速,播后20余天即可收获。采用要及时,否则纤维增多,品质降低,一般亩产2000千克。

大叶红苋菜:成株高22厘米左右,全株有14片叶,叶片较大,大叶长13厘米,宽6厘米,长卵形,叶缘近全缘,深紫红色,叶片周缘为绿色:茎浅绿色,基部带紫红色,茎叶均有白色短茸毛,嫩株茎、叶肉厚质嫩,宜熟食,别具风味。耐热、耐旱性强,耐寒性弱,抗病虫能力较强,生长速度比圆叶苋菜略慢,播后40天左右即可收获。一般亩产2 500千克左右。

尖叶红苋菜:成株高22厘米左右。全株12片叶,叶片较狭长,大叶长7厘米,宽3.6厘米,为宽披针形,灰绿色带深紫红色或全为深紫红色,叶缘近全缘;叶柄及茎均为紫红色,叶、茎布满白色短茸毛。嫩株肉质略粗,含纤维多,宜熟食,别具风味。耐热、耐旱性强,耐寒性弱,但比圆叶苋菜稍耐寒,抗病虫能力较强,亩产1500千克。

苋菜栽培技术(早春苋菜栽培技术)(3)

4、栽培管理措施

(1)整地施肥。1月中旬前茬(多为冬菠菜)收获后及时翻耕,使耕作层疏松,通气,并结合整地施入农家肥2000~2 500千克,或饼肥100~150千克。畦宽2米左右,由于苋菜种子细小,要求整地细碎、平整为原则。

(2)扣棚。大棚可选用钢架大棚或竹架大棚,但要求达到宽4~6米,高1.8米,长30米左右,1月下旬扎棚扣膜,同时铺下地膜以利提高土温。

(3)播种。苋菜通常采用直播。2月中旬浇足底水,待土墒适合抢晴天播种。每亩用种量1.5千克,用本园细土掺和,均匀播下,略为压实即可,因苋菜种子细小,--般不覆土盖子。但须覆盖地膜,密闭大棚。

苋菜栽培技术(早春苋菜栽培技术)(4)

(4)追肥浇水。早春苋菜,由于多层覆盖,一般不浇水。待苗具2 ~3片真叶时,可用清水粪追肥一次,10 天后再追一次;第一次收获大苗后,再施--次,以后每收获一-次追施稀薄粪水一次。全生育期55 ~65天。

(5)除草。苋菜为高密度栽培,且属高肥作物,幼苗期不易生杂草,但在采收一次后,杂草迅速生长,要随收获随除草。

(6)激素促长。苋菜苗具4~6叶时,可用4 x10-9的稀土或8000倍植宝素叶面追施,作根外追肥,可促进叶片增大增厚。

(7)病虫防治。早春苋菜基本无病害。发现小地老虎可用500倍敌百虫拌土。注意整地时清除蚯蚓。

(8)采收。苋菜以叶片供食,只要具有一定大小的叶片即可采收上市,通常分次采收大苗即可。

苋菜栽培技术(早春苋菜栽培技术)(5)

5、特殊技术要求

湖北农谚有:苋菜要“旱”,说明苋菜要在高温下才能生长良好而迅速。早春大棚苋菜栽培关键是要保温,即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满足苋菜生长的需要,要求从播种到采收保持棚内温度在20 ~25°C之间。播种后在3~4月间,武汉地区常有低温寒潮,因此应以保温防寒为主。一般采用多层覆盖,如大棚内套小棚,小棚上盖膜覆草帘,有条件的还可挂一层膜帘。其次是控制浇水,以免在低温条件下“伤水”“伤肥”,引起“缩叶”。

苋菜栽培技术(早春苋菜栽培技术)(6)

结语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