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对不起,我是警察”。
2002年上映的电影《无间道》风靡整个华语圈,这两句经典台词也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
作为一个从小看着春晚长大的80后,看到这两句台词时,却总会想到陈佩斯与朱时茂的春晚小品。
在《警察与小偷》,小偷陈小二穿上了警装,过了早期恐慌阶段后,他比朱时茂饰演的警察更尽职尽责,甚至亲手抓捕了他正在实施犯罪的老板。
尤其在身份被警察拆穿后,他脸上的那种委屈、不甘与后悔,总会让人觉得,如果不是第一步踏错,陈小二也可以当一个好警察。
当年的小品为什么好看,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都在为春晚创作剧本。
几分钟的《警察与小偷》,展现出的是电影《无间道》最精彩的脚本,这种比电影还高度浓缩的作品,如何不会吊打如今靠网络段子合集搞出来的缝合怪。
而且,这些超级大牛们在编写剧本时,也敢于直击当年的社会痛点。
80年代,在返乡青年与城市秩序之间,陈佩斯携手朱时茂带来了《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羊肉串》、《吃面条》、《胡椒面》、《主角与配角》。
90年代,在广大农民面对城市文明冲击之下,赵本山携手范伟带来了《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
不同于如今的小品,只能通过“误会”来制造冲突,早年小品的冲突是真实且客观存在的。
80年代,社会上生态位都被朱时茂这样浓眉大眼的占据了,刚从农村返回城市的陈小二们自然成为了失业青年,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涉黄涉赌,有的无照经营,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了被严打的对象,陈小二们为了生存与娱乐,又不得不与朱时茂们对着干。
90年代,县城企事业领导代表的范伟或者范伟身边人,对农村出身的赵老蔫有着天然的鄙视,而淳朴忠厚的赵老蔫为了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富裕,又不得不捏着鼻子忍受这些城市刮来的歪风邪气,并与之作斗争。
人物之间巨大的鸿沟,认知上的差异,为故事情节的推进提供的不竭的动力,与时代同步的选题,也能够让观众们感同身受。
更重要的第二个维度,是当年那些优秀的编剧们,极度厌恶搞说教,而且水平极其高超,他们把想要表达的内容都藏在了故事情节当中,观众看完后,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
就像如今罗翔老师塑造的“罪犯张三”,在那个青年犯罪率极高的80时代,陈佩斯创造了一系列在法律边缘疯狂作死的“陈小二”,那些丑化和夸张的行为与后果,在笑声中,阻止了很多青年误入歧途,降低了社会的犯罪率。
同样,赵本山范伟何庆魁的卖拐三部曲,在那个国家与跟邪教做斗争的年代,通过春晚向广大群众展现邪教一系列的精神控制手段,在谈笑中清除了邪教传播的土壤,保护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扯淡”到“忽悠”,早年的编剧们借助春晚将一个词赋予了立体式的定义,进而全国流行,而如今的编剧们,只知道把已经炒起来的网络热梗往剧本里面硬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像卓别林、周星驰那样,真正优秀的喜剧,都是用喜剧包住了悲剧的内核,使得早年的小品都是艺术品,可以久看不厌。
陈佩斯塑造的陈小二,是一个被主流社会排挤的配角,一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想要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生活,却在过程中不断碰壁,洋相辈出。
小时候看小品的时候,只会嘲笑和鄙视挤眉弄眼的陈小二,长大后,在一次次的注定没有结果的奋斗中,在一次次被一句话就打回原型的过程中,才明白小时候嘲笑的陈小二,却是长大后镜子中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