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与人们的生活却息息相关。现代人发明了时钟,对时间有了科学准确的记录。可是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来计算时间的呢?计算时间的器物和方法又有哪些?除了物质上的考证,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中,也有大量的描写。品读古人关于记录时间的器物和方法的诗,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的文明和智慧。

描写计时方法的古诗

古人的计时方法比较原始。其中利用星象计时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例如看太阳和星星位置来判断时辰,听鸡叫声判断时辰等,古诗中多有描写。例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人把一天24小时定为12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午时,就是中午时间,此时太阳的位置在正南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悯农》一诗通过农人中午还沒休息,仍在锄禾的形象描写,对农人的辛勤劳作寄予无限的同情。诗中的“日当午”便是个时间概念。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1)

利用动物的习性来判断时间,也是古人一种常见的记时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听雄鸡的叫声。这在古诗中更为多见。请看一下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利用公鸡打鸣来判断时间,是最为古老的时间判断方法。公鸡之所以在清晨鸣叫,是体内生物钟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讲,公鸡要叫过三次后天才亮。

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写的就是自己登山的感受。飞来峰在杭州境内,诗中所说的千寻塔,并不是塔名,而是形容这座塔很高。寻是古代的计量长度的单位,一寻是8尺。唐代的刘禹锡在他的《西塞山怀古》一诗中有“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句子。诗句中的千寻铁锁也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铁索的长度。千寻塔与千寻铁索,属于同一种修辞方法。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2)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意是说,飞来峰上的塔很高,听说鸡叫的时候,在上面可以看到太阳升起。站在这高高的山上。目光就不会被浮云遮住,是因为站得高才会看得远。

关于这首诗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因为有“鸡鸣见日升”这一句,强调的是,用鸡叫的声音来判断时间的这一古老的计时方法。唐代诗人李贺在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也有“雄鸡一声天下白”的著名诗句。这也是古人利用雄鸡报晓来计时的证明。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3)

更夫与更鼓,是古老的人工计时方法

除了用天象和动物本能来计时外,古人还有一种人工的计时方法,这就是更夫与更鼓报时法。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诗中有关于更鼓的描写。原诗是这样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描写的是在一个春夜里,作者和心仪的女子一边喝酒一边在做着各种游戏。但是听到报时的更鼓之声后,不得不与心爱的人相分离的惆怅之情。

清代诗人袁枚,在他的《十二月十五夜》一诗中,也有关于更鼓的描写: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这首诗的诗意很简洁,描写的是更鼓声响起,便再也听不到嘈杂的人声。吹灯后,窗子显得更亮了,因为那是月光和白雪映照的结果。

上面两首诗都提到了更鼓二字。古时有巡更守夜之人,称为更夫。更夫一词直到现在仍在沿用。但古时的更夫和现在的更夫是有着不同的概念的。古时的更夫是专司报时的;现在的更夫,已没有报时的职能,主要职能是安全警卫,只是沿用古时的名称罢了。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4)

现在许多城市还保留有鼓楼这一古代建筑。鼓楼就是更夫执夜的场所。一夜有五个更次,每个更次都要击鼓报时。城市的更夫是这样。古时的乡间也有更夫,乡间的更夫是用敲梆子和敲锣的办法来报时的。

描写记录时间器物的古诗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许多记录时间的器物。例如日晷、漏、水运浑天仪等等,许多古诗中都有应用这种器物的描述。

滴漏,是古时最原始的时间记录器物。因为制作材料不同,叫法也不同。铜壶滴漏,显然是用铜做成的;玉漏,说明是用玉石做成的。它主要是运用水滴的时间和积水的厚度再換算出时间的数值。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5)

《水浒传》第九回中,有一首诗就提到过“漏”这种记时器物。原诗是这么写的:

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诗的大意是说,在朝中为官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漏上显示的时间是五更,就要在寒冷中等待上朝。身披铁甲的将军也很不容易,即使在夜晚也要争关夺隘。最令人羡慕的是寺庙中的僧人,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僧人仍然可以睡懒觉。由此看来,为争得名利而受苦受累实在没有必要,还不如做一个清闲之人为好。

这首诗究竟是谁做的,已经无从考证。元末的高明在他所著的《琵琶记》中也引用过这首诗。不过高明只引用了其中的两句,而且把句式也做了颠倒。高明的引用是这样的,“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原作者虽然不详,但多人引用此诗,说明这首诗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朝臣待漏五更寒”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思想情绪,其艺术特色我们就不做详尽的分析了。仅知道诗中有待漏一词就可以了。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6)

日晷,是古老的计时器具,现在仍有很多实物作为考证,许多古诗中,也都提到过这一记时器物。明代的史谨在《日晷为布政张紞赋》一诗中有比较详细的描写,原诗:

刻石为盘旨趣深,循环消息系分明。一弹指内成朝暮,十二时中换古今。静递青春回禁柳,暗移白发上朝簪。阳城旧制今零落,谁识周公苦用心。

诗中的首联和颔联四句,都是对日晷的描述。首联是说日晷的刻盘用的材质是石头,每天一个循环的时间刻度十分清楚。颔联是说时间过得很快,弹指间便是朝朝暮暮。十二个时辰,古今都是一样的。在众多的描写日晷的古诗中,史谨的这一首诗,描写的最为详细。

宋代的赵希桐也有一首诗,题目叫做《尖中曲》,其中也含有日晷的句子,“欢娱未了日晷短,城鼓咿咿续覆断。”赵希桐的这首诗中的日晷,并非写实,只是一个时间概念罢了。

古代形容时间的古诗 古诗中有许多计时器物和计时方法的描写(7)

古时记录时间的器物,还有一种叫做更香。更香,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更次的燃香。因为一炷香燃尽的时间大体上是固定的,用燃香来记录时间,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在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等众姐妹在一起作灯谜游戏,这些灯谜都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其中薛宝钗做了一首灯谜诗,谜底就是更香。原诗是这样写的: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不但写出了更香的特色,而且还以更香喻人,特别是“光阴荏苒须当惜”句,读来颇有励志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