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汉字。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见我们中华文化能有五千年的历史而延绵不绝的局面,汉字功不可没。

相传,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当时,仓颉是远古时期黄帝的史官,黄帝在统一华夏后,觉得使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就命仓颉想办法造字。

同形求异的汉字特点(汉字文化源远流长)(1)

据说,仓颉在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字的产生有着极强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在宋代一些小官吏还尊称仓颉为“文字之神”,当然仓颉也被后人尊为“造字之圣”。

其实,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汉字这样庞大的文字系统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一点一滴发明积累起来的。

我们现在见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有3200多年。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发现至今,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经累积到十多万片,此外还有很多无字的卜甲和卜骨。据《甲骨文编》等书统计,甲骨文所用单字约有四五千个。

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

同形求异的汉字特点(汉字文化源远流长)(2)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重大举措,在大篆的基础上把繁复的字加以省改,成为小篆。不过,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出现了更为简便、定型的新书体,就是隶书。

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退出了历史舞台,隶书就成为社会首要书写字体和书法的典范。

到东汉后期出现了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形体正是在汉代定型的,从汉代一直使用到今天,算下来差不多已经使用了一千八百多年。

从古至今发展下来,保存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教人识字的历史资料,例如,李斯的《仓颉篇》、西汉史游的《急就篇》,秦赵高的《爱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当时,它们都为识字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提高了教育水平。

同形求异的汉字特点(汉字文化源远流长)(3)

纵观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条规律就是“化异为同,化同为异”,这有什么说法呢?

“化异为同”就是将原来不同形体的字用相同笔画来表示,如“马”、“鸟”、“鱼”在繁体字中它们都带有四个点,这四个点代表不同的事物,在隶书以前,这几个字形态各异,但在后来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都用四个点来表示了,汉字简化后,这四个点就都由一横来表示。

“化同为异”就是将相同的形态化为不同的笔画,如“烧”、“然”、“赤”原本它们都是带有火字的,但是“然”的“火”变成了四个点,“赤”字也慢慢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化同为异了。

汉字从古时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简化汉字经历了许多次变化和改革,所以汉字才越积越多,越来越简化。

据史料记载,秦代的《仓颉篇》《博学篇》《爱历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0字,到许慎《说文解字》就有9353千字。

同形求异的汉字特点(汉字文化源远流长)(4)

晋宋以后,文字日渐繁多,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记载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

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17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收录在字典中的字也越来越多。到1990年徐仲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时,已经收录了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主编的《中华字海》收录多达85000字。近来,根据北京汉字库公布,共收入有出处的汉字多达91251个。

由此,我们现在使用的方块字看起来简单,书写起来省略,实则里面一横一点、一撇一捺都蕴含着大学问。

正是因为有汉字的积累和发展,才能记录下历史,见证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树立传统文化的典范。

本文参考自:《语言常识全知道》《说文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