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俗话说得好:“不忘祖,不忘根。”至今,祭祖依然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而宗庙指的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皇帝的宗庙则是自秦汉起称“太庙”,简单来说,配享太庙便是皇帝给臣子设置的“激励机制”。

清朝李鸿章简历(配享太庙的仅12人)(1)

清朝是我国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所建立,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之后便对汉族进行打压,制造出了许多流血事件,不过到了康熙时期,清朝的统治逐渐趋入稳固,清朝皇帝不可能完全将汉臣排挤在外,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

另外雍正帝登基是在许多满臣的意料之外,因此雍正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是采用了笼络汉臣的手段,张廷玉便是在雍正一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李鸿章简历(配享太庙的仅12人)(2)

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在1677年,张英入职南书房,并且还曾充任过太子胤礽的师傅,康熙四十年,张英告老回家,康熙帝对他亦有礼遇,而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是他正儿八经考出来,并非是因为张英的缘故。

康熙四十三年,张廷玉入值南书房,康熙帝为了体现自己对汉族老臣的关爱,特意将张廷玉召到了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在家的情况,并且命张廷玉赋诗,张廷玉才学匪浅,也着实是惊艳到了康熙帝,康熙帝便把张廷玉提了上去。

而雍正帝在还是皇子的时候便已经听说过张廷玉,对这人颇为重视,1722年,雍正帝即位,重用了一帮有非凡才能的汉臣,在当时,谕旨每日下数十次,都是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要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胤禛就把张廷玉叫进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

清朝李鸿章简历(配享太庙的仅12人)(3)

张廷玉办事都合雍正帝心意,有真才实能,不久后便跻身于了枢臣之列。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在隆宗门设军机处,由张廷玉与怡亲王胤祥、蒋廷锡领其事,其中主要制度均是由张廷玉所筹划,足以见得张廷玉的才能以及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

雍正十三年,雍正离世,临终任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留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不过在先帝一朝受宠,并不代表新帝就会对旧臣有好的印象,事实上,乾隆帝的不少想法都与雍正帝背道相驰,雍正一朝重用的一帮臣子到了乾隆帝时期,要么是年老而逝,要么是受到了乾隆帝的打压。

张廷玉不是傻子,而他三番五次地“挑衅”乾隆帝,时时担心在他死后乾隆帝不让他配享太庙,还让出个凭证,惹得乾隆帝十分不快,因此令削去他的伯爵,这么做其实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

清朝李鸿章简历(配享太庙的仅12人)(4)

伴君如伴虎,张廷玉也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张廷玉曾待在雍正帝的身边,目睹过许多事情的发生,也亲身经历过许多事情。雍正帝临终留遗诏让张廷玉配享配享,张廷玉得知后,内心的恐慌要比兴奋更多,因为在此之前,都没有哪个汉臣享这样的殊荣,估计张廷玉心底都会询问自己一句:“我何德何能?”

张廷玉是首例,但他却明白清朝的皇帝对汉臣并不是完全信任,而且曹家是前车之鉴,盛极之后便是灾祸,因此在乾隆一朝,张廷玉看似把配享太庙的事情看得很重,做出一些让乾隆帝感到不愉快但又不至于要他命的事情。

清朝李鸿章简历(配享太庙的仅12人)(5)

最终张廷玉即保住了自己的家族,死后依然配享了太庙,而张廷玉便是296年清朝史上配享太庙的12人中唯一的一位汉臣,就连慈禧太后赞誉的再造玄黄之人的李鸿章都没资格。另外,清朝虽然共有12位铁帽子王,但并非是所有的铁帽子王都能配享太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