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 防御系统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拦截敌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它包括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目标识别系统、 反弹道导弹导弹、引导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反弹道导弹导弹是防御系统的拦截器,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大气层外)和低空(大气层内)拦截导弹。它是在地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是两级或三级有翼导弹,由发射井垂直发射,以对付全方位来袭的战略导弹。

概念解读

基本信息

导弹防御系统与反导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即反导系统概况)(1)

反导系统导弹发射

摧毁敌方来袭的弹道式导弹(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的武器系统。一般包括预警雷达、地面引导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和拦截武器等部分。过去30多年间,美苏(原苏联)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分别研制和部署了以导弹为拦截器的"卫兵"和"橡皮套鞋"反导弹系统。目前正在探索和试验激光反导、粒子束反导等。

较为成熟的是导弹反导技术。已服役的具有反导能力的防空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爱国者系列,THAAD导弹,和海基的标准系列。俄罗斯的有s300等。以色列的箭式防空导弹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和我国台湾研制的天弓系列防空导弹。

中国于2010年0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于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弹道导弹,自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折叠

上升段

助推段拦截

导弹防御系统与反导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即反导系统概况)(2)

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

导弹上升阶段时拦截效果最好,因为此时弹道导弹刚起飞不久,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人领土。但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如: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

折叠

中段

中段拦截

比较成熟的反导系统。弹道导弹中段飞行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以惯性飞行的阶段,这时它的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如:美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海军全战区系统(NTW)。

中段反导试验,美国和日本有过成功经验,其中包括美国在阿拉斯加部--200公里高度飞行的弹道导弹,它在2008年成功击落过失控的美国卫星,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反导系统的一次实战。

中国2010年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2014年7月23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折叠

末段

再入段拦截

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 如:美陆军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海军区域防御系统(NAD),扩展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和苏联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研制反导系统,美国在中段反导和末段反导方面走在前面。

发展历史

概述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美国先后研制了 "奈基-宙斯"和"卫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前者只采用高空拦截导弹,后者用高空和低空拦截导弹分层拦截。1970年美国建立了"卫兵"系统的第一个发射场。苏联在60年代研制和部署了高空拦截的反弹道导弹导弹,1967年建成莫斯科反导弹导弹防区。已有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造价昂贵,作战性能并不理想。现代进攻性战略弹道导弹广泛采用分导式多弹头以及突防装置,导弹弹头作了核加固,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御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技术难度增大。1976年美国关闭了"卫兵"系统的发射场。1980年苏联决定把已经部署的64枚反弹道导弹导弹撤除一半。

8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在发展采用常规装药的多层拦截系统的同时,正把注意力转向于发展新的反导弹武器,如激光、粒子束等反导弹武器,以组成太空导弹防御系统。

系统装置

反导弹由战斗部、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动力装置、弹体、电源系统等组成。

战斗部大都用核装药,主要毁伤因素有:在大气层外是X射线和电磁脉冲;在大气层内是中子流、γ射线、冲击波等的综合效应。随着制导精度的提高,用化学装药的常规战斗部和无装药的碰撞式战斗部也获得了发展。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能使导弹保持飞行稳定并能导引导弹飞向目标。

动力装置通常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除用来推动导弹的飞行外,还用于稳定导弹的姿态,改变飞行弹道。低空拦截导弹的发动机除要求高比冲、高质量比外,还要求高燃速,使导弹能在数秒钟内达到几公里每秒的速度和100g以上的加速度,以便赢得时间,有效地进行拦截。弹体往往采用锥柱形或全锥形气动外形,使导弹在作高超声速飞行时具有小的阻力,大的升阻比和良好的操纵性能。低空拦截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时,最大速度超过10倍声速,气动加热会使弹体表面温度高达3000°C以上,一般使用烧蚀材料保护弹体。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ballistic missile early warning system)用于早期发现来袭的弹道导弹并根据测得的来袭导弹的运动参数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同时给己方战略进攻武器指示来袭导弹的发射阵位,所以它是国家防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主要要求是:预警时间长,发现概率高,虚警率低,目标容量大,并能以一定的精度测定来袭导弹的轨道参数。

系统组成: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通常由预警卫星监视系统和地面雷达系统组成。地面雷达系统又分为洲际导弹预警雷达网和潜地导弹预警雷达网。根据来袭导弹在不同飞行阶段的物理现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探测手段进行监测。工作波长从可见光、红外一直到微波波段。

弹道导弹目标识别系统

分析了地基雷达识别弹道导弹目标的技术途径。

反弹道导弹导弹

于拦截敌方来袭弹道导弹的导弹。又称反导弹导弹。它与多种地面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组成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简称反导系统。它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弹道导弹导弹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拦截导弹和低空拦截导弹。前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飞行到大气层外时实施拦截;后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进入目标上空时实施拦截。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拦截导弹受到普遍重视。实战时,可单独部署使用,也可两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拦截概率。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电源系统和弹体等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