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避讳,它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古已有之。旧时为了维护帝王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时或者写文章时遇到帝王或家中长辈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据《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在唐代,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规定,“世”和“民”字单独使用时是不用避讳的,只有一起使用时就需要避讳。到了宋代,有人因为避讳而三次改名,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原先他叫赵匡美,因为大哥赵匡胤当了皇帝,而改为赵光美,后因二哥赵光义又当了皇帝,被迫第三次改名,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称的赵廷美。虽然名字叫“廷美”,但他的生活一点都不美,甚至还有点凄惨。具体的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给大家讲述。

民间的雍正皇帝(为兄弟改名的雍正皇帝)(1)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说了那么多关于避讳的话题,我们来讲述一下,今天的主角——雍正皇帝。在讲雍正皇帝之前,我们先来普及一下,清朝皇帝的名字的避讳问题。清朝前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当时的人们因为是女真族,并没有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也并没有避讳这一说。自从清朝入关以来,逐渐受到汉族正统思想的熏陶,统治者渐渐地有了这方面的想法,康熙时期开始学着避讳了,比如写到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的时候,康熙帝会要求所有大臣在写完先祖名讳的时候,用一小块黄布进行遮盖,以示尊重。这可以说是清朝最早的避讳了,康熙帝就规定,康熙帝的名字叫“玄烨”,“玄烨”这两个字不管是分开还是合并就要避讳,那怎么避讳法呢?“玄”字最后一笔不写,这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吗?不仅如此,凡是偏旁部首带“玄”字的最后一笔都不能写,比如“炫”、“弦”、“铉”等等,都是这样的,就是说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你如果参加科举考试多半是不会中进士的,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子弟,花点钱买通下主考官,或许可以蒙混过关。碰到寒门子弟的话,你或许只有下次再来了。再说说“烨”字怎么办,在那个时候是繁体字,最后这一竖是不能写的。除此之外,还有一扇门也因为康熙帝的避讳而改变了原来的名字,它就是“玄武门”,它是紫禁城的后门,也因为康熙帝的名字而改成“神武门”。

书归正传,康熙朝以后主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清朝皇室开始用统一的字辈给皇子取名。也就是说,雍正是清朝第一个面临兄弟字辈避讳问题的皇帝。康熙帝的皇子字辈为“胤”,比如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等等。雍正帝在康熙朝后期的九子夺嫡中艰难胜出,登上皇位实属不易,所以他比以往的历任皇帝都需要树立权威,以示正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雍正把“改名活动”进行得非常彻底,不仅把兄弟的字辈由“胤”改为“允”,以突显自己的至高无上和独一无二,而且在兄弟们死后只有唯一一个兄弟即怡亲王允祥改回了“胤”字,其余兄弟都没能实现。有许多历史学家指出,这就间接说明雍正帝得位不正,否则为什么要给兄弟们改名呢?其实不然,个人认为,只能说明雍正帝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兄弟们分享,从他的建陵也可见一斑。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他不甘落后,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如果他子随父葬的话,此时他在清东陵里面的辈分最小,顺治帝是他的祖父,康熙帝是他的父皇,他不可能得到绝美的风水,同时后辈去祭陵的话,肯定先去顺治和康熙那里,最后顺便去拜祭一下,这使他得到应有的尊崇。这是他这种性格完全无法接受的。

结尾

其实,我们设身处地的替雍正帝想一想,如果我们是雍正帝会不会这样做呢?估计八成也会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康熙帝子女众多,他凭什么可以登上帝位,教训我们,你如果没有可以服众的能力,这个帝位肯定是“抢”来的,间接说明你得位不正。为了说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不得已而为之,同时试探兄弟们的反应,如果改名成功就可以进一步的改革。如果不成功,就先收拾了你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威,估计这才是为什么雍正帝要帮兄弟们改名的唯一目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