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像

吞巴藏香、普松雕刻、雪拉藏纸、山南卓舞、嘎玛唐卡、江孜卡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西藏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也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游人不远万里,来一探究竟。艺·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角度的刻画和多种形态的展现,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里,感知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力量。

弥漫着艺术气息(艺像听说)(1)

走在幽深的小巷,街道两旁,是小镇人家窗口飘出的阵阵家常饭香,穿过巷子口,呈现在眼前的是热闹的小镇市集,形形色色的商品和来来往往的人,恍惚间,觉得时间变慢了,心头涌上一股子熟悉感。

如果将小镇比喻成一幅画,杰德秀像是一幅素描,古香古色,寻常人家。但在这古朴的色调里,点缀着一抹抹斑斓的色彩,系在腰间,晾晒在窗边,悬挂在房檐和屋顶……

千丝万缕 邦典初露模样

沿着雅江,寻着春光,遇见古镇——山南贡嘎县杰德秀镇。远处的青山隐在云中,田园间排列着石头建筑群,似乎有着几分江南古镇的诗意,又不乏青藏高原的粗犷,杰德秀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走进古镇的一处院落,耳畔传来的是声声机杼,眼里看见的是彩线翻飞。院落是杰德秀围裙的纺织房,透过微风吹动的门帘,看见的是藏族阿佳一边踩着木踏板,一边递着梭子,只见机梭在她们手中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中间是织机绷紧的经线,纬线横过来一道就压紧一下。

一道又一道,一种颜色到另一种颜色,在千丝万缕中,邦典露出了七彩的模样。

在杰德秀,据说800多户人家每家都有人从事纺织业,毛织品生产在这里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年的岁月沉淀了小镇漫长的故事,家家户户传承着杰德秀引以为傲的织造技艺。

漫长岁月里,邦典技艺依旧运作在机杼间,犹生心念,杰德秀小镇依旧活着。

岁月悠长 邦典再显光芒

弥漫着艺术气息(艺像听说)(2)

谈论邦典,大概要往前追溯那么一段时光。

史书记载,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汉地的许多先进生产技术,亲自教人们纺织﹑染色,聪慧的藏族人结合当地的织造经验,创造性地编织出温暖柔软的氆氇和彩虹般美丽的邦典。

邦典其实是氆氇的一种,原先只是妇女们用来遮挡尘污的围裙,后来逐渐演变为藏族服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还被赋予了成熟的意义。

15岁对于藏族少女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纪,因为到了15岁,家人便会择日为她举行成人礼。成人礼主要的仪式之一就是要在她的腰部系上五彩邦典——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系邦典,之后邦典将伴随她的一生。

系在腰间的邦典,在被赋予成熟意义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温柔和美好。

另外,邦典还有很多种类,艳丽的“嘎扎”,是给年轻姑娘们用的。素雅的“乌琼”,是给30岁以上的女人用的。为了走近邦典,我们选择走进当地的一家作坊。

参观手工作坊是件幸福的事:木质织机摩擦、撞击出有节律的脆响,彩线在姑娘们的手中自如翻飞,姑娘们也会随口唱起小曲来调剂劳动的枯燥。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的条纹逐一展现,刹那间,仿佛走回了纯真年代。

弥漫着艺术气息(艺像听说)(3)

走进杰德秀小镇是清晨时分,散步在小镇的街头是在午后的阳光里,从作坊出来刚好遇见了日落,耳边依旧是若隐若现的机杼声。

巷子口迎面走来了一位藏族阿佳,她的腰上系着邦典,色彩艳丽得很,日落的光辉洒落在阿佳的脸上、腰间的邦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