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与白居易和韩愈大致是同时代的。当时诗坛上,有韩孟和元白两大诗派。按说,刘柳二人虽文采斐然,但并不算是孤高自傲的人,为啥都不在两大诗派之中呢?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有名的贬谪文人,他们的优秀诗作大都是在被贬之时作出来的。这就回答了刚才那个问题,他们两人离长安甚远,所作诗的风格自然不会与这些诗派相同。不过,使他们流传千古的,不仅包括其诗作,文章,更是他们二人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高洁品格,和始终如一的深厚友情。

年少相识 意气风发

刘禹锡和柳宗元相识于少年时期。从出身来看,二人同为官二代。刘禹锡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当然,这只能算是一个笑称。不过,即使摒弃这一说法,刘家也是自北魏孝文帝时期就历朝为官的,书香底蕴可谓深厚!柳宗元呢,更不得了,他的祖上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位因"坐怀不乱"而闻名的柳下惠。而在本朝,柳家也称得上皇亲国戚,天资聪颖的柳宗元,自然承担着家族兴旺的重担。两个人也不负这样的家庭所带来的优势,从小勤奋好学,年少时便以才气闻名。十九岁时,刘禹锡离家去长安游学,结识了小他一岁的柳宗元。二人诗酒唱和,好不痛快!并相约一起参加三年后的科考。三年苦读之后,二人双双中了进士。这一年,刘禹锡二十二岁,柳宗元二十一岁。自此后,文坛上肆意挥洒的他们,立志在朝堂上有一番大作为。彼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良久,中唐衰微,宦官专权,两个年轻人怀抱着中兴之梦,却不知寒冬将至,他们二人的命运也将彻底改变。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关系(朋友一生一起走)(1)

一朝被贬 半生凄凉

公元805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也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年份!在这一年,唐德宗驾崩,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顺宗李诵即位;这一年,也是刘禹锡和柳宗元颠沛流离生涯的起始。

李诵在做太子时,有两位十分受重视的亲信,也就是王叔文和王伾。后来,刘禹锡入侍东宫,受到了太子和这两人的赏识,此时,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朝为官,关系已然十分密切,经由刘禹锡介绍,柳宗元也加入了这个团体,并且他们二人很快成为了这个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李诵即位那年,也就是永贞元年,这个政治集团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目的是彻底改变藩镇和宦官专权的现状,恢复唐王朝的兴盛。改革之初,颇有成效。但是,这场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革新运动,很快就遭到了宦官们的反扑。永贞革新历时半年,以失败告终。自古成王败寇,唐顺宗在做了仅仅八个月皇帝后,就被迫退位。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王叔文先是被贬官,后又被赐死。王伾贬官后亡故。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到偏远之地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一年,刘禹锡三十四岁,柳宗元三十三岁。正值壮年,心怀复兴大梦的他们,终究落的凄惨收场。自此之后,柳宗元谪居永州,刘禹锡谪居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关系(朋友一生一起走)(2)

风情朗丽 淡泊简古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场浩劫,为他们二人带来了悲剧命运,也为他们名留诗史提供了契机。

十年里,刘禹锡即使历尽沧桑,仍不弃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且看《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们一提到秋天,总是一派寥落景象。而刘禹锡在贬所的日子,必然也是荒凉寂寞的。然而,他看到的却是秋高气爽,却是一排野鹤直上云霄!枯寂的生活,并未消磨刘禹锡对于生活的热情,他虽然不再是曾经那个一腔热血的少年,却不乏铮铮傲骨。

与好友的"风情朗丽"的诗风相比较,柳宗元的诗则显得较为"淡泊简古"。被贬之后,柳宗元先后经历了母亲病逝、女儿夭折、房屋失火的重大的打击。但这些打击,也没有使得柳宗元从此消沉。他看到远在百里之外的好友高歌秋日,不由得深受鼓舞。永州地处险峻,生活环境较为恶劣,但"人迹罕至"的幽美景致却有很多。柳宗元寄情山水,在永州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诗人从未忘记这场灾难,从未忘记诡谲的官场对他的倾轧。他在《江雪》中吟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独肃杀之感扑面而来;当他踏足那些清幽之地,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致不敢久留。这样的心情,才形成了他与刘禹锡不同的诗风。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关系(朋友一生一起走)(3)

事同人不同 高情满苍穹

情感虽有不同,他们两人却拥有相似的品格却怀抱同样的信念。公元815年,从前被贬的"八司马"终于被诏回长安。这一年,刘禹锡四十四岁,柳宗元四十三岁。旧友相聚,必然要把酒当歌。刘禹锡约上一干友人,到长安的玄都观赏花作诗,刘禹锡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表面上写桃花,题目中却故意提到朗州贬所,这实则是在嘲讽那些趋炎附势,谄媚无耻的当朝新贵们。被这样嘲讽,这些人当然不肯放过刘禹锡。于是,刘禹锡连同柳宗元等人又被贬往更偏远的地方被刘禹锡所连累,柳宗元不仅丝毫没有怨言,而且深深地理解他的知己。二人携手相去,到了衡阳面临分别,柳宗元作《重别梦得》以赠别。梦得是刘禹锡的字,这首诗不过四句,却饱含两个知己之间的相知与相惜。且看: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相识二十年,两人由青丝走向白发,只愿此生还有重逢之时。

只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了。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贬所逝世,享年46岁。去世之前,他把所有文稿和尚未长成的儿子托付给好友刘禹锡。此后,刘禹锡倾力整理好友文稿,并编集成《柳河东集》,并悉心教导柳宗元的儿子,辅助他考上了进士,完成了好友的嘱托。

刘禹锡和柳宗元年少结缘,一生命运相连,纷乱的朝堂之争并未离间他们的友谊,多舛的命途没有减少他们对于对方的支持,长久的离别也没能冲淡他们的衷情。真可谓,人生得此一知己,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