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中有这么一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几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几位
水浒传中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中有这么一段:
吴用已思量心里了。如今天下盛行四家字体,是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体。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苏黄米蔡仲的蔡原指蔡襄。不过这个说法流传太广,许多人也是深信不疑。不少人还言之凿凿地表示其实原来这个蔡是蔡京,只不过后世耻其为人,才用蔡襄替换了蔡京。
“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是蔡襄还是蔡京,这事在明朝之前其实早有定论。之所以大家搞不清楚,还得赖到明清学者的身上。
话说明初有个大才子,叫王绂,乃是书画大家,尤擅山木竹石,“以理入画”、“草书入画”,其墨竹号称有明一朝天下无双。那这么大的手,除了作画当然也免不了要搞一点文艺评论,聊聊前人的书画作品,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本名为《书画传习录》的书。
这本书分为四卷,分别是卷一“论书”,卷二“论画”,卷三“书事丛谈”,卷四“画事丛谈”。所谓书事丛谈,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对书法界各种掌故的一点笔记,而“苏黄米蔡”中的“蔡”即蔡京说,就是从这出来的。
世称宋人书,则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端明书焉。端明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书画传习录·卷三
王绂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因为从道理上来讲,苏黄米三人长幼有序,蔡襄较三人皆更为年长,要是这个“蔡”指的就是蔡襄,那就该是“蔡苏黄米”了,所以王绂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发现了问题所在——北宋书法大家有两个蔡,蔡襄年长,可蔡京年轻啊!所以这个蔡,那肯定就是蔡京没跑了。
这话听上去很有道理,王绂的江湖地位又毋庸多言,因此许多人也就信以为然——然而这里面有两个大漏洞,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还是顺序问题,蔡襄生于1012年,苏轼生于1037年,黄庭坚生于1045年,蔡京生于1047年,米芾生于1051年,那就算这个蔡是蔡京,显然也得是“苏黄蔡米”才对劲吧?
第二就更有意思了,王绂这哥们死后四百年,这本传说中的书画传习录一直都不为人所知。直到清嘉庆年间,无锡嵇承咸——这哥们据说是嵇康后人——在自家旧宅里发现了一本残卷,据说是“蟫残鼠劫者十之三,帝虎鲁鱼、别风淮雨者又十之二”。
老嵇一看这还了得?王绂的书画评论大作啊!这必须重新校对出版刊行!于是在家里修修补补删删改改,是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足足搞了六个三年,最后书画传习录补完计划顺利完工,“零件不仅一个不少,相反还多出好几个”!
(嵇氏校刊书画传习录)补缺略订讹舛,间有阑入近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然而无论如何,王绂的名声太大,这本《书画传习录》虽然有种种可疑之处,但毕竟里面还有不少真知灼见,因此也就被大家捏着鼻子认了下来。后世人再提苏黄米蔡之说时,往往就要把这位请出来扯个大旗、做个靠山——您瞧准喽,蔡指蔡京这个说法,可是王绂先生说的,人家什么身份?还能有假?
其实明清持此论的,远不止书画传习录这一家之言,明代有清河书画舫、书画跋跋续;清代有西阪颊稿、订讹类编续编,都表示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只不过后世耻其为人,才把这个蔡硬点成了蔡襄而已,可谓是见山不是山。这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清代的大瓢偶笔,作者表示经他研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襄——后来蔡京当国,大家趋炎附势,就把这个帽子安到他头上了。结果世事无常,后来蔡京失势,于是大家研究决定,又把蔡襄请了回来,还让他做这四大家之一,可谓“见山还是山”。
然而尴尬的是,这些个说法都是晚明以来提出来的,想要作为有力证据来论证“蔡”即蔡京的观点,实在是力有不逮。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书画传习录的力度最大,可这里还有个问题——你们怎么不去问问神奇的宋朝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北宋著名文青皇帝徽宗沉迷书画——这事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废话——然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徽宗表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嘛,你们看我大宋文化事业繁荣昌盛,那是不是要搞个官方榜单,把历代的书法大家都排个次序?于是在徽宗的示意下,大家搞出来一部《宣和书谱》,历代书法大家被尽收其中,其中正书部宋代八人入选,行书部宋代九人入选,蔡襄与蔡京赫然在列。
那么苏黄米蔡这四位,是不是都入选了呢?
呵呵,当然没有!
北宋末年的政治斗争搞得那是如火如荼,在意识形态挂帅的影响下,《宣和书谱》中硬是没有苏黄这两位“旧党”的身影,只有米蔡。而蔡京与蔡襄两人在徽宗心中的地位——别误会,我说的是书法造诣的地位——也是高下可见的。徽宗表示:
京从兄襄,深悟厥旨,其书为本朝第一。而京独神会心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可与方驾,议者谓飘逸过之。——宣和书谱·卷十二
本朝第一这个评价,到这也就算是盖棺论定了。因为之后没几年就是靖康之耻,北宋覆灭,徽钦二宗被金人打包北去,赵氏皇族只剩下了一个被金兵吓得阳痿不举的赵构到南边继承了大统。然而赵构不举之后并没有完全丧失对书画的兴趣,恰好大家痛定思痛之后重整朝纲,把新党及王安石等人打翻在地又踏上了一万只脚,因此苏黄两位终于得以翻身——到了这个时候,宋朝四大家的说法才第一次被人提出了出来、而提出这个说法的也不是别人,正是高宗赵构。
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始搜罗法书,备尽求访,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至煕丰以后,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入格律,欲度骅骝,终以骎骎不为绝赏。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翰墨志
想不到吧!
最早一版的宋四家之说,原是苏黄米薛!那么蔡襄在哪里呢?
赵构表示,蔡襄大大乃是“论外”,岂能跟别人齐名?
高宗皇帝天纵游艺,尝评公书为本朝诸臣之冠,且有入格律、度骅骝之褒,天监在上,谁敢措词。——宋集珍本丛刊·周益公文集·卷四七
可问题在于苏黄米三人的实力有目共睹,而薛绍彭的地位却没那么结实。所以到了南宋,宋四家的说法逐渐变成了宋三家,即苏黄米三人互相捆绑,而蔡襄作为论外,此时却是被拿来跟这三位打擂台的
近岁苏、黄、米芾书盛行,前辈如李西台、宋宣献、蔡君谟、苏才翁兄弟书皆废。此两轴君谟真、行、草、隶皆备,石在仙井,可宝也。淳熙元年九月八日蜀州手装。——渭南文集·陆游
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朱子语类
本朝如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则。及至米元章、黄鲁直诸人出来,便不肯恁地。要之,这便是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朱子语类
盖因南宋理学盛行,中国文人,又讲究一个字如其人,因此苏黄米三人的字虽好,却过于随性。想我蔡襄大大,文字中正大气,才是王道。而蔡京作为北宋亡国的导火索之一,其字画作品都被人唾弃,更不要说跟苏黄米三人并列了。
到了南宋末年,这种提法已经形成惯例。最后在宋末元初这会儿,宋三家 论外的传统终于又变成了宋四家,第一位提出这个说法的,当属王芝。
右为蔡君谟所书《洮河石研铭》,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位置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放笔为佳。若君谟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字学亦有风气,仆谓君谟之书犹欧公之诗也。绣江出示此卷遂附识之,以质之知此中三昧者,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大梁王芝拜题于宝墨斋——蔡襄书法史料集
大抵三加一说得多了,索性就变成了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王芝虽然把这四位终于放到了一起,却没给他们排座次。排座次这事,还是后来人干的:
宋人不及唐者,不独人不专习,大抵法唐欲溯洄至晋而有未至焉。李建中后,蔡、苏、黄、米,皆名家——跋张于湖寄马会叔侍郎三帖·许有壬
先朝评书者,称苏子瞻、蔡君谟、黄鲁直、米元章为四大家,并驰海内,纵横于夷岛之间——跋蔡君谟书寒蝉赋·宇文公谅
这时候已经是元朝了,有元一朝,宋四家有说是苏蔡黄米的,也有说是蔡苏黄米的,当然也有说是苏黄米蔡的。不过无论如何,从南宋到元末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蔡京从来没有进入到这个榜单中过!也就是说,自从有宋四家的说法开始,或三或四,或薛或蔡,这个“蔡”,始终都没有蔡京什么事儿。
而南宋时期,米芾以其书法摆脱横蹊而被视为“变”的极端,蔡襄则被认为是“正”的一极,所以文坛上米蔡并提的说法成为了常态。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说法的盛行,才导致了宋四家最后的提法变成了“苏黄米蔡”,其实也不无道理。
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前辈掌故尽皆丢失,有人死活想不通这个位次排名,才一拍脑袋冒出来这个蔡即蔡京说
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呐,当然要看个人的奋斗,但也离不开历史的进程。蔡京在会在徽宗一朝位极人臣,书法与另外四位相比亦不遑多让,大字书法朝中一绝,朝中官员皆效仿临摹,甚至有“司空敕”、“蔡家敕”之说。然而其书法作品却因为其为人而甚少留世,不得不说也是件挺遗憾的事儿……
所以蔡京老爷,在下面好好改造,面壁思过吧!
蔡京·面壁塔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