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1)

伏羲氏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正姓氏,别婚姻"。

——伏羲氏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在家族中,血缘关系远近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象征。

姓氏,据说最早起源于上古母系社会中部落的名称,或其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

其中一种说法是:

主要用于辨别其部落中,不同的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而姓产生后,世代稳定相传,而氏则随着继承的封邑,或者职位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就有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第二种说法:

姓为同部落的集体共有名称,而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分分支部落的子孙出处,由于后续人口繁衍,或迁居他地,或改变自身在部落负责的"功能"等原因,就分裂出了分支—氏。

在夏、商、周时,氏是独为贵族阶层的宗族制度中,男子使用的“称”,而女子多用姓“称”,例如,孔子的孔就是氏,而子才是姓,丘则为名,所以按照当时称氏的做法,就是叫孔丘,而不是子丘。

最近,首届中华姓氏申遗大会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内外姓氏文化专家和姓氏组织代表共两百余人与会,共同倡导传承和保护中华姓氏文化,推动中华姓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我们这一代有幸共襄盛举,所以,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姓氏来源,以及在姓氏的背后,源远流长的堂号和辈分,乃至最有价值的家谱。

以上,我们已经了解了姓氏的来源,那么现在就跟着我去了解一下姓氏背后更有价值的堂号和辈分,以及最有价值的家谱。


01 中国姓氏最独特的文化——"堂号"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2)

王氏“三槐堂”

堂号,就是各宗族的祠堂的"特有"名称,由于祠堂是祭祀先祖以及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所以一般的宗族都会取一个彰显自家的"家训"、教育后世子孙,或者为了纪念家族中(有名望)的始祖、名人的堂号。

而其实大多数堂号的来源,最初还是取自于郡望(郡号)的(地)名。

不同于夏、商、周时期,氏为特定贵族阶层男子特有称,自秦大一统以来,废除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所以氏逐渐演化为以郡县地为主的姓和氏的融合,称为姓氏。

堂号就是在那时候开始(发展),此时,多以宗族所在之郡、县的(地)名为堂号,偶尔也会取自宗族所在的诸侯国的名等,。

后随着同姓氏的宗族不断发展,以郡号为堂号的宗族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特色"堂号"文化。(堂号也可看做郡号。)

"堂号"一般有两类:

1.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来源大多为典故):

例如我们熟知的《孟母教子》典故中的孟氏,其中宗族一支孟氏的堂号就为"三迁堂",还有王氏的"三槐堂",赵氏的"半部堂";

2.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来源于始祖,族内名人):

"河南堂",此取名为丘姓宗族,纪念其始祖以及名人(丘和、丘行恭父子)而得,其二位当时官居高位,且富可敌国,而其后裔中又不断涌现了几十位"大官",是当时的河南郡中,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所以以此为堂号。

当然,这种取法,重复率很高,如"世德堂",就是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等宗族"共用"的。

当然,还有很多种去堂号的方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02 姓氏文化中"辈分"的来源与发展

简单说了堂号来由之后,我比较强调的还是"辈分"的来源与发展。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3)

辈分图 演示(相声界为例)

先说来源,在汉字词的字义中,辈分,是指在一个家族中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辈分是用以表明同宗宗族的亲属,以及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而作字辈的排列。

上古时期,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位置是把始祖居中位,此下就是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父),右为穆(子)。

例如:典型以七庙排列,自始祖之后,左父为昭,右子为穆,大祖居中,三昭(父辈)位于大祖的左后方,三穆(子辈)位于大祖的右后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的长幼次序和亲疏远近。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4)

昭穆示意图

在《论语乡党》中,孔子强调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资排辈的"礼"的辈分。

中国重"礼",重宗族,尤其特别注重"辈分",且一直延续至今,即使清朝统治之时,都(被迫)"入乡随俗"地沿用了辈分取名法,要知道在清初之时,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在满文的原意是"像野猪一样凶猛的人",但后续为了巩固统治,可能也为了"满汉融合",从康熙帝开始,皇族也按照排字论辈的方式命名。

比如:自康熙之后,下一代的皇子开始,第一字排"胤"字辈;

而皇孙的第一字则排"弘"字辈;

所以皇孙乾隆的汉名,就叫弘历,而在弘字辈分下,乾隆则选了"永、绵、奕、载"四字依次排辈分,等等种种,看名字就知辈分,也就明白长幼有序和亲疏远近了。

再说发展,首先,在宗族中,用"字"来行辈分,是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行"辈分"时,用什么字,就代表了宗族的"思想",一般有三类取字法:

第一种,用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贤等;(PS:我这一辈,就是贤字辈的。)

第二种,用以一种美好愿望,例如希望宗族延续、昌盛的取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等;

第三种,就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恩的取字,如:泽、祖、显、荣、恩等。

现存的在浙江一代的《唐氏宗谱》中"辈分"的取字就是:"福、禄、永、昌、隆、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这么大致一个循环了。

当然,"辈分"发展至今,其内涵已经扩大了很多作用,比如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上,已不再局限于宗族内部的论资排辈,而是广泛用于所有人的长幼,远近亲属、甚至陌生人的称呼。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5)

一般家族亲缘辈分表

对内(熟悉,亲属等)一般单独称呼,例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等;

对外(陌生,朋友、同事等)一般可单独称呼,也可在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单独称呼的,小姐、阿姨、大姐等等,在前面加姓氏的,李阿姨、张小姐、刘爷爷等等;

还有一些"特殊"的"辈分"称呼,例如高堂、严君、椿萱、千金、耶耶、姊姊、家家等等。

可以说,现今的中国文化中,对称呼上的溯源就是对"辈分"的一种优良传承。


03 最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家谱

说起保护中国姓氏文化,就不得不说由姓氏而来的家谱了。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6)

孔氏家谱

家谱是什么?

家谱又名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等等,是一种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其中"全部"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我们通过家谱,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真实面貌、时代独有的精神,也可以了解在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具体情况。

中国的家谱发展的历史悠久,大致源于周时的周天子七庙,当时名为"族谱"。

后续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官吏铨选和名门望族之间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而编纂家谱的目的,也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 宋史· 艺文志三》:" 司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家谱的编纂从前是由官方所垄断的,大约自宋末明初起,家谱开始走入民间,民间私修之风日渐繁盛,

1. 家谱的重要"依据":

家谱中最重要的构成或者说"判定",在于"世系表"。

这是修撰家谱的基础依据,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说明在一个宗族(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构成(排辈分)使用的"证据"。

例如,父与子,祖与孙,兄与弟之间的排列关系。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7)

甲骨文上的世系表

一般来说分为四类:

欧式:即为横行体式,为欧阳修创立,使用的格式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做横式记载,基本是五世为一表,简单明了,且每个世代的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简短地生平记述,会写上人的字、号、功名、官爵、和生辰,是否婚配,功绩几何等等;

苏式:可称为垂珠体,为苏洵创立,世代用竖线串联,直行下垂,由右向左排列,强调宗法内的"辈分"关系;

宝塔式:把世代人名以宝塔的形状,由上向下排列,中间用横、竖线相连,竖线在横线中间,但其弊端是,很多时候兄弟之间的长幼辈分会不清楚,不在同一张纸上的人名很多时候会"重叠";

牒记式:就是单纯用文字来表述每个人的关系(例如很多皇族都会采用此法,是为宗牒),每个人名下都单独有其简介,内容大致为: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婚配、葬地、功绩等。

2. 家谱的体系构成:

这里主要以明代开始的私修家谱的体系构成为范例:

姓氏辈分排名国字辈(中华姓氏的来源)(8)

李氏宗谱体系

如正德元年的《余氏会通谱》的内容就包括此三类十种:

"新旧序、跋、辨、图、外传;

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

卷末跋、后序。"

而近代一点的这本《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有了一点更"完整"的变化,变为三类十四种:

"序、凡例、 列士、金氏该国;

世系、事略、行实、行状;

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

以最"著名"的孔氏家族为例,历年修撰时,仅"规矩"就改了很多版,例如明天启年间就加了一条规定,即义子不能入谱,后清康熙年间更是加了三条规矩,例如"犯义、僧侣、贱役"不入,乱辈者不入等。

这里摘取一小部分(最出名的)排"辈分":

1 世祖( 父亲 ) 叔梁纥 ( 子纥 )

孔子 : 名孔丘,字仲尼,自此改"子姓"为"孔姓",是为孔姓始祖

1 世孙(儿子) 孔鲤 2 世孙(孙子) 孔伋

3 世孙(曾孙) 孔白 4 世孙(玄孙) 孔求

.....

12 世孙 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 世孙 孔福(孔霸长子,被 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 孔捷(孔霸之子)、 孔喜(孔霸之子)、 孔光(孔霸之子)

......

3. 家谱的影响:

家谱是中华姓氏文化中最重要的承载部分,不但是传承姓氏、堂号、辈分文化的综合要素,更是一种中国的独有文化之一。

家谱作为一种对"正史"之外的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如果我们现在可以好好地修撰和珍藏好长久保存的家谱,那么也可以给将来的子孙,作为了解我们"窗口",就像我们也可以从家谱中了解祖先们的"丰功伟绩"一样。

家谱,虽是以记述一家一族为主体的"史实",但说到底,它集合的必然还有更多其他宗族,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家谱中不仅仅只有一些"人名"的堆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谱里面更多的还是传承一种"家训"(文化),也是一种良好家风、家教的延续,尤以谱牒记叙的内容最为详实。

家谱最原始的功能是辨祖宗世系次序的传承,所以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有其姓氏的起始渊源,支派的迁徙,世系的繁衍,宗族人口的不断变迁等内容,可以引领同姓宗亲寻根问祖,是后代子孙们的根系所在,我们每个同姓后人都承载着祖宗之根本"灵魂"

最重要的是,家谱不仅是我们后代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证据",还是一种对后世子孙的道德教化

所谓"尊谱施教",一本家谱,就是一本"修身规范",它对每一个家庭,及子孙后代们的影响,都将会时代传承下去。

最后

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还有追寻姓氏的兴趣吗?以及在你们家还有,关于家族的辈分、堂号以及家谱的传承吗?欢迎与我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汉祖求源》、《孔子世家谱》、《始祖郡望堂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