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昨天上午,我家小朋友从早上10点开始一直在玩手机刷抖音(我平时并不是特别反对她玩手机,适量地看些有意义的或者有趣的内容,可以丰富在生活中遇不到的知识),直到中午吃饭还在玩,我有些生气的和她要回手机,但并没有阻止她,我生气的将手机抢过来,瞬间她像失去很喜欢的宝贝一样不知所措的抓狂,但我并没有理会她,等她自己哭闹完安静下来,开始了我们的对话:

妈妈:“你觉得你做错了吗?”

小朋友:“错了”

妈妈:“哪里错了”

小朋友:“不该一直玩手机”

妈妈:“妈妈平时是允许你玩的,但不能没有节制,如果你以后还想看手机,那你要能管得住自己才可以”

小朋友:“我可以管住我自己”

妈妈:“那你给妈妈写承诺书,说你可以管住自己,并写出你看手机的时间, 如果没有做到怎么办,不会组织语言可以请妈妈帮忙,不会写的字,自己查字典”

然后在我的协助下,自己写下了看手机的承诺书,并且这两天都很自觉地做到了。

对得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1)

一个生活中很日常的小故事,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类似的事情,但却让我陷入了深思,孩子与成年人的世界,如此不同。

我把此题命为“犯错”,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是恰当的,但用在成人身上,需要换做另外一个词……

在孩子的世界,还没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没有完全的自理和自律能力,“做错”很正常,并且这种“错”并非真正的“错”,而是家长建立的一种判定标准而已,而且,在孩子被认为是“错”的时候,可以被引导、改正……而成年人的“错”,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

成年人,明是非,懂道理,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甚至明确知道,不可为的事情后果是什么,但依然去做了,这样,你还可以用“知错就改”“浪子回头”去形容吗?不可以!因为在他做之前,就知道这是“错”的,那只是人性背后欲望的驱使,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只是对目前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无力改变的叛逆。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某些时刻,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的活着”,在理性的思维下,我们努力的自洽,努力的自我调适,但谁没有过情绪的起伏,没有过厌世的感受,无论什么样的自己,请先不要对抗,先接纳它的存在,理解、包容、安抚自己隐藏的那个“小孩”,不要说“对不起”,告诉它“谢谢你的提醒,我需要做出改变了”。

成年人,如果“错”了,就承认吧,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自责,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后果,去“自救”,去“自渡”,看向未来,过好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