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从陈光裕老师《心田花开》里获得的启示

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一个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诗书传家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1)

不管有多少种回答,我从陈光裕老师《心田花开》里找到了答案。

通过作协微信群认识了陈光裕老师,也大概得知陈老师是位笔耕不辍的耄耋老人。但是,与陈老师甫一见面,就被她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震慑。我不知道这种“气质”到底是什么。等我翻开她送我的书《心田花开》,读到《一对老西藏的雪域经历》,陈老师写她与藏族房东“巴底拉”的故事,我一下子有些明白,这位老者身上,有与我相同的东西。

那就是善良的本性。

米青青老师说得好:“读一本书,其实就是读作者背后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以及作者的个性品格。”陈老师当年因为实习,借住在巴底拉家,深受这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藏民的关心,便记住了这天大的恩惠。陈老师毕业工作之后,巴底拉仍然与她们保持往来。这是友谊的继续。后来,由于陈老师换了工作地点,巴底拉带着孩子再去找,却“失望地离开”。陈老师知道后深感歉疚。只有生性善良的人,才会对这样的“小事”“耿耿于怀”,甚至在许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

在我的记忆里,我生活在农村目不识丁的母亲,也有如藏族妇女巴底拉类似的经历。那年,我家终于杀了一头过年肥猪,母亲一直对一位亲戚念念不忘,特地提了几斤猪肉去赶场,希望在场镇上把猪肉送给这位亲戚。母亲在街上转了好久,都没有看见亲戚。母亲不想去亲戚家里麻烦人家(农村人的规矩,基本上都是要给上门的客人烧茶做饭),便托人给亲戚带口信,说她在场镇的垭口上等。也许是这位亲戚恰好没有来赶场,也许是亲戚知道我们家也过得不容易,故意避开了母亲。母亲等到下午,也没有等来这位亲戚。垭口上风大,又是寒冬,母亲又冷又饿,后来流着泪回了家。

幼小的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那么“傻”,又那么固执,为啥一定要把我们平时都极难得吃到的猪肉送人,或者不直接把猪肉送到亲戚家里。最重要的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母亲不仅失望而且伤心了。今天,看到陈老师写的这个故事,再看到一直挂念着巴底拉命运的陈老师,得知巴底拉她们所在的县“整体情况已经变好”,发自内心地真诚祝福。我的思维,却一直停留在母亲的眼泪上,以至于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都有些为母亲叫“屈”。陈老师的“大”,越发衬托出我的“小”来。

诗书传家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2)

我一直认为童年的记忆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陈老师的童年虽然苦,但一直很温暖。她的母亲和我母亲一样,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勤劳朴实、坚韧刚强,都对儿女无私、宽容。在过年的时候,甚至容许孩子们做“手摊摊”吃。我母亲在粮食收获的时候,也是难得地让我们兄弟敞开肚子胀饱喝足。

陈老师的年龄与我母亲差不多,我和她算是两代人,但她经历的贫寒、困窘,我几乎都一样经历过。不过,我一直留在那痛苦的记忆中不能自拔,陈老师却已经升华。我也写了不少回忆困顿童年、懵懂少年的文章,却没有陈老师那样的洒脱。过去的苦难对于我一直是沉重的包袱,陈老师却早已经踩着过去眺望未来。

善良的人应该记着他人对自己的好,但不能总在心里藏着这样的“好”,更应该把这样的“好”传递出去,人格才会更加伟大,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而我呢,也许多了拘泥,甚至自私。

人生的路从来都是摸索前行,有得意也有后悔。无论如何,人都要学会宽容。

陈老师身为国家干部,一直严于律己,从不为帮助亲戚们而置法理于不顾。但生活在农村的亲戚们非但没有抱怨,反而在事后表示理解:“都怪我们以前不懂事……”“要是一出事,谁都跑不脱。”这是质朴中的宽容,是平凡中的大爱,如此才能让人不 至于目光短视。陈老师有幸生活在这样的家族,是个人的幸事,更是家族“忠厚传家”的基本根由。

诗书传家德(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3)

一个贫寒家庭翻天覆地的巨变,正是时代的巨变,也是人性升华的结果。在这部《心田花开》里,陈老师一家三代的精神图谱在文字里逐一展露。老一辈呕心沥血,年青一代坚持不懈,新生一代不忘过去,一代代人浸润在勤勉开拓、蓬勃向上、继往开来之中。从陈老师记录母爱、友爱、博爱,爱情、亲情、友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一位懂得感恩,更懂得回报的老共产党员的一生,对这个忍辱负重的国家、对给予她一生荣誉的党组织真诚的热爱。

大爱由小事累积,真情发自坦荡内心。藏族妇女让床垫、大姐、大姐夫准备腊猪头给自己过生日这样的小事,陈老师记得;学校校长锲而不舍挽救还是学生的丈夫生命,陈老师她们一家都记得。不但记得,而且,陈老师一家再以无限的热忱予以回报。他们回报的方式,除了书写与自己畅所欲言的周庆老师给予自己的关心、记录下为社区居民兢兢业业服务的女警官所做的每一件好事,还将在路上偶遇的三轮车夫帮忙、街边店主舀一瓢水给自己洗手这样的“小事”也形成文字,不忘滴水之恩然后将之泉涌社会。这些蕴藏在心间、自然流露出来的美好人格,不但让家族儿孙受到熏陶,连我这样的读者,也受到感染。

在《心田花开》的下篇“家人之作”、附录“惺惺相惜”的文友互动里,我看到陈老师的良善、宽容、泛爱、坚韧正在散发出来,最后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让无数人在陈老师的感召、引领下,变成一个个像她那样大写的人。

在《心田花开》中,通过文字,我看到陈老师的子女、孙辈们都非常优秀。有人说,值得一个家庭最大的自豪和骄傲,是子女的成功。想来,这也是陈老师一直坚持看书写作的动力之一。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文章的妙处是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通过陈老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小而大、由普通而突出的行文表述,我终于知道,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将心怀大爱,然后再延伸出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个人最渴望自己的子孙贤达、家族繁荣,如此则整个民族更伟大、国家更昌盛。

陈老师依奉的治世“法宝”,是1000多年前的北宋文豪苏轼说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她的这本《心田花开》,是一部对个人、家族、时代的记录,更是一篇向社会各界广为传播的感恩宣言,值得每一位渴望改变自己、改变社会的人阅读和学习。

衷心祝愿谦逊好学、德高望重的陈老师健康长寿,为我们创作出更多精神食粮。

作者简介:冯俊龙,男,汉族,1970年代生人,成都市金牛区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历史和军事题材作品创作。近年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同舟共进》《文史天地》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等刊物转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多次转发其作品和评论,曾获得“美篇”“百家号”“头条号”“简书”等网络写作平台优秀作者,其创作的长篇小说《老屋魂》《外乡人》《世间有高人》等在《简书》等平台连载,点击率达到或者接近100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