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中国都是西方国家的天朝上国,但是鸦片战争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大的一败涂地,使得华夏鄙视洋人的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外国列强看透了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家,而一些爱国人士看透了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于是打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口号,很多国人纷纷摒弃国学,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发达的科技”。

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清华大学曾出三个字的考题)(1)

本来融会贯通是一件好事,但是东西方观念的碰撞后,国学遭遇了几千年来最低迷的时期,身为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垣更是下定决心要走“教育救国”路线,他要求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国学,更娴熟的运用国学,很多有识之士与陈垣有着同样的忧虑,陈寅恪就是这么一位有识之士,他是清华大学的阅卷老师,他认为想要发扬国学,可以从考题入手,于是在1932年的入学考试的出题时,用对联来当作考题。

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清华大学曾出三个字的考题)(2)

其实这个国学部分的考题非常简单,就一个三字小对联: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

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清华大学曾出三个字的考题)(3)

很多考生看了这个考题后都有点晕,还以为这个题有多难呢,特别是在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潜移默化后,他们对国学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考生们稍加思索后,千奇百怪的答案就都出来了,有的人对下联猪八戒、唐三藏、牛魔王等等西游记中的人物,甚至有一些愤青更是写出了什么王八蛋和狗东西这种污言秽语,作为阅卷老师的陈寅恪可谓是非常的心寒,学生们要么是对不出来,要么就是连最基本的素质都没有,这样的考生真的能进入清华将国学发扬光大么?

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清华大学曾出三个字的考题)(4)

当然,好学生也有,比如有些答案虽然差强人意,但是还是可以给出合格成绩的,比如有的学生对下联王引之、祖冲之,这类下联还有点讲究,比如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都是动词,所以陈寅恪还是稍稍有点欣慰的,不过这些答案始终不是陈寅恪想要的。

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清华大学曾出三个字的考题)(5)

本来陈寅恪都感觉不会有好的答案了,但是突然一个下联让陈寅恪喜上眉梢,只见一考生对的下联是:胡适之,一时间陈寅恪当场就表示,就凭这三个字,他想上清华哪个系都没问题。这个考生后来就是清华校长陈垣的关门弟子,更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专家周祖谟。

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清华大学曾出三个字的考题)(6)

那么这个答案究竟有多棒呢?能让陈垣和陈寅恪对他如此的推崇,后来陈寅恪就此事作出回应,作为最理想的对子,首先的符合四个条件,词性、声调、语汇和思想内涵,要满足一正一反一合的条件方位对对子的最高境界,虽然“王引之”和“祖冲之”也不错,但是最绝的对子当属胡适之,猢狲,孙对胡,适在古文中是“到”和“行”的意思,所以“行”对“适”,“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着,综上所述,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