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2020年清明节时写,昨天是寒衣节,拿出读了一遍,现和大家分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全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全集(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全集

此文是2020年清明节时写,昨天是寒衣节,拿出读了一遍,现和大家分享。

再有几天就到了2020年的清明节,转眼间父母去世也快一年时间了,父亲母亲的音容笑貌又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父亲生于1935年8月9日,很小时奶奶去世,爷爷忙于田里的农活,主要有老爷爷照顾。老爷爷是农村老家周围四里八乡有点文化的人,周围村庄谁家买房置地,一般是请老爷爷进行丈量,制作田地房产契约,因其态度和蔼,乐于助人,受到大家尊重。父亲受老爷爷的熏陶,从小喜欢学习。先在村里上完小学,后又去离家10余里的王家庄上了完小。由于从不服输的性格,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位列前茅。完小毕业后,家里生活困难,再也无力供其上学。那时刚刚解放,国家百废待兴,农村地区此类情况很多,国家也无力资助。好在经过多方联系,远在东北齐齐哈尔的姑奶奶,表示可接纳到东北去上学。在东北的3年,经受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冬天的极端严寒和身边没有近人诉说的寂寞,虽然初中毕业时因成绩优秀学校推荐升入当地的高中,但亲戚再也无力供养上学了。不得不将关系转到老家地区中学,期望利用奖学金读完中专阶段的教育。但回来后家庭困难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连去地区所在地的一两元车费都筹措不出来,只得放弃上学的想法。在五十年代中期,初中生已经是知识分子了,父亲不甘心在农村干一辈子,结婚后投奔关系不很远的济南姑奶奶家,介绍到济南市建筑公司工作。

母亲生于1934年3月7日,姥姥家是邻村,离我们老家不到两公里的距离。母亲兄妹6人,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排行中居中。解放前姥爷姥姥家里开着染料铺,有一挂大车三头骡子十亩田地,赶集做买卖都是赶着大车出行,在当地也算比较富裕。解放前后由于时局动荡,染料买卖做不小去了,家道慢慢衰落,土改时被划为贫农成分。由此也变成好事呢,因是贫下中农,文革中也少受了许多磨难。母亲自小就勤劳能干,织布纺线缝衣服纳鞋底,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几乎不知疲倦。解放后村里举办识字班,动员适龄人员必须参加,母亲就带着纺线车去听课,一边防线一边学习,一堂课下来,能纺一坨线,既学到了一些文化,又不耽误干活。由于家庭坏境的影响,母亲自小就形成了吃苦、耐劳、坚韧、包容、上进的性格,所以无论到那里,都能很快融入集体,逐渐起到中坚和带头作用。

父母结婚后,一个在济南城里工作,一个在农村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照顾老小,他们聚少离多。父亲因为是初中毕业,在城市建筑行业也算是有文化的,单位就安排他干技术员。他热爱学习的习惯在工作后坚持下来,他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利用业余时间把高中课程全部学完。之后考上山东建筑学院的业余大专班,业余学习大学建筑系课程,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夜校停办而没能学完全部课程,最后是肄业。文革开始后,他积极响应主席号召,参加文革各种活动,渐渐地爱学习、善演讲、组织能力强的特长发挥出来,一度成为单位革委会主要领导,日后慢慢发现斗争方向和方法有些问题,便逐渐淡出。后来听他同单位的老同志说,父亲人品好,不整人害人,保护了一批老同志和技术骨干。在文革后期,单位又有外出进修指标,父亲积极争取,到上海同济大学进修一年,总算受到大学校园熏陶,圆了自己的进大学的梦。这些学习经历丰富了专业知识,开拓了工作视野,加之工作中注意积累总结,使他在济南建筑材料行业有了些名气。技术职称也有最初的技术员,到助工、工程师,最后评上高级工程师。五十年代时城市用工还是比较随意,城市落户也不是很严,母亲本能够随父亲到城市居住,但老家农村有老人需照顾,就一直在农村生活。据母亲回忆,58年大跃进时,作为村里妇女队长带领村里的女劳力,深翻土地1米深,白天晚上连续作业20多天。田野里红旗招展,喇叭里歌声阵阵,战天斗地,热火朝天。最艰难的日子是在大跃进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由于天灾人祸,家里粮食接济不上,只好和村里妇女结伴,用自己手织的棉布,到我省受灾比较轻的莱芜、新泰等山区地方换粮食,几乎是一路乞讨,饿了到要口干粮,渴了讨碗凉水,历尽千辛万苦,换回一些地瓜干维持生计,好不容是熬过艰难岁月。文革后期农村进行整顿,公社派出工作组进驻我们村,从整顿基层涣散的村级班子入手,发展党员、健全组织、发展生产。由于母亲群众基础好、威信高,先被发展成中共党员,再被选举为村妇女主任,后又进入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期间工作组的一名公社女领导住在我们家(后成为亲戚),与母亲交流比较多,成为她的政治导师,使母亲进步成长很快,她们也成为十分要好的“闺蜜”,一直保持着亲密来往。成为村干部后,既照顾家庭,又参加农业劳动,还时常参加县、公社和村里的集体活动,虽然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满满当当,但从不抱怨,乐观面对,都是尽心竭力的把各方面做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逐渐好转起来,但没过多长时间,由于父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母亲户口迁到济南,也就在这时父母才一起生活。

来济南的初期,日子过得比较紧,记得社会上刚兴电视机时,家里买了一台泰山牌黑白电视机,把全部积蓄都用上只剩下20元钱用于全家一个月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拮据的情况下,父母不抱怨、不悲观,坦然面对 ,积极生活。父亲退休后,参加老年书法和绘画学习班,从初级班开始,一直学到高级班,最后因没有再高级的班级了,一连在高级班里学了好几期,大家都说他是老年大学研究生毕业。他的书法绘画作品被推荐参加全省老干部比赛,还获得三等奖。他把精品装裱起来,放在家里作为装饰品或送给亲朋好友,都夸他水平高写得好。母亲任劳任怨照顾家庭,精打细算安排一日三餐,做好可口饭菜等着家人回来。她的信条是宁可饭等人,不能人等饭,力求让家人吃饱吃好。我儿子基本是由母亲看大,三四岁时到处乱跑,一不小心摔倒磕碰着,就连续几天埋怨自己没照看好。就是到晚年还一直惦记孙子是否吃好、喝好、穿好,惦记着工作怎么样,嘱咐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诚实、上进、有担当的人。母亲在来济南后多方询问打听,把党员关系从老家转到街道党支部,找着组织后,又激发了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党员活动,按时缴纳党费,完成组织交给任务。由于她的积极态度,领导一度让她担任居委会副主任,因眼睛不好、文化水平所限,不得不婉言谢绝,街道、居委会和派出所的有关领导表示遗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居住由一开始的一间20平方小阁楼,到两间40多平方平房,再到70平方的两室一厅楼房,最后到160余平方带电梯暖气的大房子,居住越来越舒适。吃饭由一开始不讲究营养能吃饱就行,到鸡蛋、牛奶、大虾、海参想吃就吃。外出由用脚丈量,到自行车、到摩托车,最后到汽车,也算达到了小康。父母多次说,赶上了好的时代,没有想到能过上这么美好的生活! 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父母身体不断出现些毛病,活动受到限制,尤其是母亲在青光眼手术和胃部切除手术后,虽经艰难的康复训练基本能够自理,但无力进行买菜做饭等家务了,我多次建议由我出资雇请个保姆照顾两人的生活,但被二老果断拒绝。父亲放弃书法绘画,拿起菜刀擀面杖,承担起买菜做饭的重任,虽然一开始有些笨拙,但经过不断学习,重复多次劳动,最后也算得心应手,以至于母亲自觉能够做些厨房工作而帮厨时,父亲“严厉”呵斥不让插手,母亲只得悻悻离开。母亲进行胃部切除三分之二的大手术后,在床上躺了三个月不能下地活动,但她始终坚信能够康复站立起来。先在床上活动手脚,为下地做准备,三个月后克服身体不便和疼痛,先扶墙、后拄拐棍再慢慢独立行走,由吃流食、半流食到和我们一样饭食,为身体康复历尽艰辛,表现出了困难面前不低头、积极向上的大无畏品格,现在想来还是从心底里佩服。一旦能够干些家务后,慢慢地由少到多干起了择菜、缝补、洗衣、擦地等活计,她说只有干点活才觉得踏实心安。

二老都有自己的脾气,父亲性子急、脾气暴、好发火,但转变快;母亲性格顽强、包容性强,两人有时为了点小事也争吵。大部分是父亲先发火,高声嚷嚷,后来声音渐小,母亲则后程发力,寥寥数语扭转乾坤,最后和风细雨归于平淡。现在看来,争吵也是他们一种互相交流的方式,通过大声表达自己意见,达成某种形式统一。父亲外出购物,时常都带回一些母亲愿意吃的食物。母亲说过喜欢的东西,父亲一旦有条件时就买给母亲。母亲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父亲吃,要求大家只有父亲动筷后才能吃饭。把父亲洗过的衣服叠齐烫平,整齐地摆放到柜子里,以备随时换取。每晚睡觉前,两人相约几点起床,早上吃什么早餐,达成一致后才各自回房休息。就是这样两人相互扶持、相互关照、互相鼓励,走过晚年美好一程。

父亲有心脑血管的病疾,但一直控制较好,定期检查血液指标,每天早晚两次测量血压,但谁能想到2019年4月18日在家睡眠时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本来身体就不好,父亲突然去世后,身体每况愈下,虽经全力看护,50天后的6月8日也安静地在家仙逝,紧随父亲去天国相聚去了!

父亲、母亲对我们的呵护、关心、教育、期望将永远铭记,您们的恩情、精神必将永存!愿二老在天国一切都好!

写于2020年4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