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成镇----告成村

搜集整理:常松木

文化古名村(历史名村之)(1)

告成村,俗称告县街,住于登封市区东南11公里处,辖4个自然村,22个居民组。告成古谓阳城,远古时仓帝都于阳城,《禅通记》载:“仓颉,治百有十载,都于阳城。”杨雄《河东赋》云:“瞰帝尧之嵩高兮。”郑康成曰:“尧游于阳城而死,葬焉。”夏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建都于阳城,时阳城在八方与告成之间王城岗。东周时,阳城迁于今北沟与告成两村之地域。周代属郑、韩,秦设阳城郡,汉为颍川郡,隋为嵩州,唐万岁登封元年改阳城县为告成县,神龙初复名阳城县,二年又改名告成县,天佑年间更名阳邑县,五代废阳邑并入登封,宋中期又复设阳邑县,金兴定八年(1222),废阳邑又入登封,设曲河镇辖告县街,明清时,告成为登封八大镇之一。

文化古名村(历史名村之)(2)

一、名人颛孙师,字子张,阳城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子张之儒为孔门八派之首。陈胜,阳城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人们对与陈胜有关的“揭竿而起、鸿鹄之志、燕雀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毋相忘”等仍耳熟能详,告成现在仍流传有陈胜打柴、陈胜打狼、陈胜悔婚等故事。邓说,《史记·陈涉世家》载:阳城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击破之,邓说军败走陈,陈王诛邓说。邓与陈胜为同乡,在陈胜军中为将,由于兵败,被陈胜杀害。王兴,阳城人,葛洪《神仙传》载:“居壶谷中。武帝幸嵩山,见仙人,言石上菖蒲,服之长生……从官亦多服之,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之言,采服不息,后百日升天。”申屠圣(?-前3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工人起义领袖。西汉时,阳城郡设有“铁官”,到汉成帝时,阳城冶铁已有相当规模,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夏六月,阳城铁官部申屠圣因长吏苛役,鼓动工人l80余众群起暴动,杀死长吏抢劫兵库,自称将军,攻打和占领了9个郡城。成帝异常震惊,派官兵镇压,用了九年时间,申屠圣起义军才全部伏辜。就此,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第一次工人起义光辉的一页。杜密,字周甫,颍川郡阳城人,少年即有改革地方风俗的大志,曾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太仆卿等。杜密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明,且知人善任,他不徇私情,对官家子弟为奸作恶者严加收捕,严厉查办。杜密又是一位慧眼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郑玄,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杜密任北海相时途径高密,认定郑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即为郑玄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时人称誉杜密为“天下良辅杜周甫”,与李膺并称为“李杜”。随着年事渐高,杜密告老归乡,但他对天下事仍然十分关心,经常去拜访颍川太守和阳城县令,后死于“党锢之祸”。韩褒,字弘业,其先人颍川阳城人也,后居颍阳,少有志高,好学而不守章句,及长,涉猎经史,深沉而有远略。嘉靖八年《登封县志》载:阳城人,应宇文泰辟官少保。530年,起家奉朝请,迁大中大夫,寻避乱于夏州。大统初,迁行台左丞,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天和三年(568年),转凤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卒谥日贞。常克念,字三华,明崇祯庚午(1630年)科举人,丁丑(1637年)科进士,后授平阳府推官。《明史·忠义传》载:“登封人,进士,为平阳推官,有政声。闯贼陷洛阳,抗节死。”刘受书(1579-?),字中一,号颍谷,明万历丁酉(1597年)科举人,铨授南直隶池州府建德县令,博学多闻,精通易理,著有《易说衍义续编》。刘湛然(1602-?),字惺复,号淙雯,明万历戊午(1618)科举人,顺治乙酉(1645)科恩贡,铨授汝宁府光山训导,升山西省辽州府和顺县县令。后以年老辞归,精研易理,著有《先天周易浅说》《易品分门全注》《卦畴合说》《春秋续传》,被称为阳城夫子。刘印昭,字仲融,号二许,明代禀生,升进士,官蓟辽督标游击,刘氏十世孙。刘于淮,字海若,明代进士,官江西漕运都司佥书,刘氏十世孙。刘天径,字去甫,号龙图,清嘉庆庚申(1780)科举人。历任叶县、鄢陵儒学训导,信阳里正,归德府教授。刘松屏,字武林,清乾隆辛卯(1771)科举人,历任遂平县训导、商丘县教谕,后升四川省监亭县知县。刘惠麟,字迪堂,号峻峰,清咸丰辛亥(1851)科举人,历署武安、涉县训导,汝州学正,升南阳府教谕,诰封奉直大夫。清光绪十九年(1894),撰《重修元圣庙碑》文。其他还有明代进士范荣,乾隆癸酉科(1753年)武举刘成琳,乾隆庚午科(1750年)武举刘占鳌,广东省信宜县知县杜唐仕,广东省高州府都司杜麒,清道光已亥(1849)科举人刘玉山,道光壬午(1882)科举人刘丽金,道光年间举人张达山,咸丰戍午(1858)科举人刘昆玉,光绪丙子(1876)科举人刘栋云等。

文化古名村(历史名村之)(3)

二、古遗址告成古遗址主要有王城岗遗址和东周阳城遗址。东周阳城遗址,其北半部在北沟村,南半部在告成村境内。南城墙为告成大街,东城墙和告成东河沟西岸相一致,西城墙在观星台西170米处,北城墙在北沟村境内。南北长1700-1900米,东西宽700米,城墙基宽约30-50米的壕沟。同时,城内发现有刻着“阳城”和“阳城仓器”的陶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县堂地遗址在阳城遗址西南角,即观星台西北百米处的一座台地上,人们在耕种时发现有规模较大的房屋建筑根基、石台阶、残砖瓦遗迹,同时有一块形制较明显的旗杆基石。据说这里是古时阳城县、告成县、阳邑县衙署遗址,其遗址范围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80米,老百姓称之为“响当地”即“县堂地”的谐音。阳城冶铁遗址位于阳城遗址南城墙外约150米处,遗址范围23000平方米,始于战国早期,盛于战国晚期,延续于汉代及其以后。1975年,县文物保管所从地面采集了一部分散落地面的铸范及熔炉残渣,1979年河南省博物文物研究所馆进行发掘,采得上层为汉代堆积层,下层为战国时期的残陶范、炉壁残块,残铁器和板瓦筒、瓦陶器等物及汉代熔铁炉,对研究古代的炼铁、铸铁、铸钢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冶铁遗址东侧有一区战国冶铜遗址,其范围仅几百平方米。遗址发现有一处1-2厘米厚的冶铜、铸铜的灰渣,土层呈黑绿色,个别处夹杂有铜渣。1971年在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兵器中,有的铜戈上铸有“阳城令督造”的字样。

文化古名村(历史名村之)(4)

三、寨墙、炮楼、楼房宅院告成寨建于明代以前,清同治年间有过一次复修,民国三十年(1941)又重修一次,建国后还很完整,1958年后逐年被毁,现仅存有东部和西南部两段几米高的残墙。告成寨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300米,中间即北门至南门距离为450米左右,略呈椭园形。寨墙高10-12米不等,底宽8米,顶宽3米,寨墙上设有城垛、嘹望口、炮台等。共设6个寨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南门和小北门。除小北门为一个土洞外,其余五道门都有阁楼,寨门上方各有一方青石阴刻石匾,匾长2.5米,高1米,东、西两门为“告成镇”三个字,南门为“襟山”,东南门为“带颍”,北门不祥。东、西阁供奉奶奶,南阁供奉河大王爷。北门外西北侧20米处有一方巨大的硅石,石形如蛋,俗称“地胆石”和“天心石”周公测景台为相对应,古有“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之说。告成街西十字口东南角有炮楼一座,1947年夏一天,国民党部队一个连路过此地,因为下雨,部队在西十字口东南角炮楼周围休息,有的兵衣服湿了,想烤一下,结果不慎将二层的火药引着,把炮楼全部炸塌,官兵炸死百余人,当时把炸死的军官埋在北门外寨壕处,士兵全部埋在北寨门内路西祁家菜园内。告成西街路南刘铁良家有一炮楼。刘铁良之父刘毓乾(1878-1930),字建庵,清末秀才,家有三进宅院,第三进宅院上房后边,有看家护院的炮楼一座,一大间房,高二丈余,三尺以下为砖石垒砌,上边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枪眼一个,目的是保护本宅平安。告成街张家楼位于告成东街小北门内路西,民国时期张指南家为告成首户,一进三宅院,最后上屋和北厢房为高楼,上房包括地下室三层,砖石结构,高8米。主楼南山墙根有通往地下室的通道。楼为木棚板,楼梯在北风道,可上主楼和厢房楼的二层。主楼上层前开三窗,后开两窗。此楼1997年7月建市场时拆除。告成西街王家楼位于告成西街路北,一进三宅院的最后主房为楼房,建于清光绪年间,楼统高8米,墙厚2尺半。民国期间修过一次,现仅均残墙。告成中街路北刘西封家有楼三间,楼基青石垒砌基高二尺四,基上青砖垒砌至窗台平,四角砖柱土坯墙,俗称四面硬。楼三间长二丈七尺,入深一丈三尺五,高二丈。上下两层,中间木板棚,从下层中间木楼梯止二层。上层东西两间前后有窗户。1958年拆掉。过街楼位于告成东街,关帝庙至小北门中间,在关帝庙后大殿和卷棚中间有步梯可上过街楼,上边为楼,下边是南北过街通道,楼上边南北均有楼花门,建筑时间和关帝庙为同一时期。告成村自古就是告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多为四合院,部分临街房为店铺。四合院的厢房有鞍桥房(房的前后都是两搭桥)、虎坐房(前坡两搭桥后坡一搭桥)、活墙房(或叫对屁股厦子房)。告成西街李象贤家为一进五宅院。李象贤(1818-1911),清道光年间庠生,例授文林郎,恩荣七品寿官,塾师。此宅院为一进五宅院,临街房五间,中间为大门,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房同样为五间。同样的规格,从前到后共五进。内宅以外为更道,更道外边有三米多高的墙。一进宅院的上房悬挂清代匾额一块,上书“宣荣堂”三个字。第五进宅院后为后花园。另外,还有西跨院,内有水井,磨坊、石碾等生活用具,西北角有古槐一棵,树龄在三百年以上,1958年被伐。张家大院为民国时期告成首户张指南的宅院,位于告成街东十字口北、小北门内路西,并排两处临街豪宅,分南院与北院,南院为主宅,为一进三宅院,北院为一进二宅院。临街房六间,石台阶二尺余,前墙全部方石到沿,前墙下边各有数个拴马孔,上边有匾池,挂有大匾。两院建筑结构相同,同脊同檐,只是北院为两进,其院后有牲房、磨屋、水井。解放后张家宅院一直为告成镇区行政办公用房,1998年,建商业广场时全部拆掉。四、寺庙寺院龙华寺位于观星台左侧,明嘉靖八年(1529)《登封县志》载:龙华寺在测景台左,北齐武平元年(570)建。《伽蓝记》载:魏时有龙华寺,寺钟撞之,闻五十里,萧综闻钟声以为奇,作《听钟歌》词。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为龙华寺古刹庙会。建国前后,龙华寺尚存正殿残墙和铁人两尊、千斤重的铁香炉、石幢等。据传说北宋初年,告成一举人与龙华寺和尚要好,常在寺中弈棋。一日,举人一大早去寺中对弈,欲敲门而入,忽听屋内有女子说话声,舔破窗纸,见和尚正搂抱一女,细看竟是其表妹。举人大惊,连忙奔向县衙,禀告县令,县令奏明朝廷,皇上大怒,剿灭了寺院。焦山寺位于告成村颍河南岸的焦山头上方。一说蜀后主阿斗之师谯周劝阿斗降曹,曹操念谯周有功加封为阳城侯,后谯周因对朝政不满,出家为僧,建焦山寺。二说焦山寺建于南北朝年间,盛唐时曾有过修复,毁于宋朝中叶。过去曾有戏剧《大闹焦山寺》流传。2007年修建登禹铁路时遗址被毁,曾发现一段山洞地道通向箕山。告成村的庙宇很多,有名的如周公庙、卢医庙、太后庙以及村内的火神庙、关帝庙、大成庙、舜帝庙、禹王庙等十多处。 周公庙又称周公祠,位于观星台内,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照壁、大门、仪门、测景台、大殿、观星台和帝尧殿等。卢医庙位于告成村东南三里许的凤凰山,始建于明代,前有卷棚(拜殿),卷棚内有柱子四根,庙顶上五脊六兽供奉卢医扁鹊。清雍正九年(1732)重修,该庙1 958年被毁。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主殿、卷棚、配房等。主殿中间供奉卢医扁鹊,两个站童为他的两个徒弟子阳和子豹,白县令和药王孙思邈分坐南北。现存清雍正九年(1732)重修碑和一株古槐。1998年10月19日,卢医庙被公布为登封市文物保护单位。农历四月初六为卢医庙会。太后庙位于告成东门外稍偏东北百米处,原有大殿三间,塑有西汉薄太后圣像,现庙址无存。舜帝庙在东南门外偏西的原古官道北侧,坐北朝南,民国时舜帝庙大殿遗址尚存,殿门前有一株大柏树。禹王庙在东南门里偏左,与舜帝庙一墙之隔。创建于秦汉时代,占地面积5亩左右,有大殿、廊房、围墙、大门,大殿前有一尊4尺来宽、6尺长的石香炉,院内有一通高9尺、宽3尺、厚8寸的大石碑,正面刻大禹生平和治水业绩,背面刻“禹避阳城处”,此碑1958年毁掉。关帝庙位于东十字路口西北角,共三进,创建于宋代。大门正对东南街,为三间卷棚式门楼。正殿前有卷棚,供关帝圣君,前边站有关平和周仓。整个关帝庙建筑恢弘,占地面积约为五亩,从卷棚和后大殿间可上东边的过街楼。明后期,曾在庙里扎过社学,清代以来一直为学校占用,大殿和廊房相继改为教室、教师住屋和办公设施。1970年,庙内的三间卷棚仍保持完好。1998年建市场时全部拆除,建为商业广场,现在广场东南的亭子为后大殿原址。大成庙在西十字街东北角,坐北朝南,为明代建筑。临街为三间三门两柱大开间卷棚式建筑,方三丈大殿内供奉孔子和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庙大门上方有匾额一方,上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大成庙于建国后成立供销社时被拆掉。白龙庙又称白龙池,位于告成村西门外西北二里处。龙山坡西坡的中下部,有一山泉,称白龙池,泉水常年不枯,自古以来春耕栽红薯时附近的群众常到此泉担水,给群众提供了很多方便。2004年,重修白龙庙,龙王像前有四位站神,分别为雷公、电母、雨神、风婆。白龙庙内还供奉九龙圣母、九龙王、老君和财神。农历二月二为白龙庙庙会。火神洞位于告成西十字路口北,坐北面南,大成庙西隔壁,为下石上砖券洞一大孔,洞高4米,宽3.5米,深7米,门高两米许,宽约1.5米,门前台阶约80公分,内供奉火帝真君。火神洞的管理者为火神社,每年元宵节轮流做社。做社期间,洞门口高搭彩棚,洞内摆大供,大方肉块数斤重,摆在桌上,肉块上插有纸扎的花树。另外还有干鲜水果、各种糕点,鸡鸭鱼和面食供品等上百碗(盘),最前边是一个供品果子楼,就这一个楼就需高级糕点数十斤。洞外彩棚上有灯笼上百盏,称廒山,洞外广场上,吊挂数十条,远处都可看到做火神社的热闹气氛。正月十六是火神爷社会,告成有古刹会十多个,最热闹的为正月十六会。这天,各乡村文艺社团都要来演出,从上午十点开始按先来后到顺序过社,把告成三里长街堵得水泄不通,而告成的三道社:狮子、小车、小黑驴总是排在最后,称为“送社”。火神洞前十字口南有一戏楼,为告成地区最好的戏楼,戏楼1958年扒掉供销社建了临街房。另外,告成村还有三官庙、山神庙、东街奶奶庙、西街奶奶庙、老君庙等。五、传说故事 “铁腿”邓三刚晚清,告成有位武师叫邓三刚,人称“铁腿”邓三刚。一年春天,他跟师傅常水州(荥阳人)、神拳刘二(告成人)、吉汉卿(告成人),应邀到襄县与“气功英雄”王云五比武。王驾车相迎,款待备至,并张文街头告知众人。比武前夕,王云五想试探一下客人的底子,但又难以张口,于是,一日借外游之名,陪众城郊散步,行至城南关麦场上,突然止步叫道:“各位师傅,今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何不玩个痛快!”四人一听已明其意,笑声答道:“既然王兄提议,岂有不从之理。”言罢,整衣进场,赤手空拳,表演什么呢?一看,场上放着几个碾麦的石磙,相视一笑,各搬一个。挺立于麦场中,接着先是高空投磙,自撂自接,再是相互传递,你扔我接,后来两人对踢,你我交换,最后,四个人交叉踢磙,速度迅猛,风声飕飕,持续时许,个个面不改色,气不发喘。演毕,众请王下场示教,谁知这位“气功英雄”早已面惊失色,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赞:“神功,神功!”可是,“铁腿”邓三刚的腿功没有得到施展,心中有点不快。次日,别襄返登,王云五套铁轮大车送行。刚出城郭,三刚趁人不防之机,忽然跳在车前,躺在路上,说时迟那时快,车轮咔嚓,从他腿上旋即而过,吓得王云五一头冷汗,说声不好,急刹车去搀,可三刚忽的站起来,一个彩脚跳到车上,王云五看此情景,惊叹不止:“贤兄,真乃铁腿呀!”从此,“铁腿”邓三刚在襄县一带名声大震。 “神拳”刘二清代,告成镇有个姓刘名二的人,幼年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度日,年仅十岁的刘二,被逼当上了本镇财主赵继祖的放牛娃,这个赵继祖在方圆几十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百姓送-绰号“黑蝎子”。刘二在赵继祖家整日食不饱肚,衣不蔽体,在挨尽皮鞭的苦难生活中挣扎着。这年夏季的一个中午,刘二正在邓家山上放牛,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眼下起了瓢泼大雨,刘二赶忙把牛赶进周公庙内,不一会儿,迎面进来一位老太太,也到庙内避雨,经过叙谈,得知老太太是许昌人,由少林寺看望侄儿返回家乡,路过于此。她也知道了刘二的身世,大雨一直下个不停,眼看夜色降临,刘二把老太太领进自己家中暂住。老太太见刘二小小年纪,为人忠厚,于是,对他说:“孩子,要想出人头地,不受欺辱,就得练就一身好功夫。”刘二连连点头称是:“老人家,俺早有这个心愿,就是无门可投。”“孩子,我有一个侄儿释德海,就是少林寺武僧。”说着摘下一只耳环,交给刘二:“这只耳环,乃我传家之宝,侄儿一见便知。”刘二再三拜谢老太太。由于刘二求艺心切,当即告别娘亲,直奔少林。到了少林寺,见着释德海,献出耳环,释师傅一见便知其意,立即收他为徒。转眼十个春秋,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刘二已十八般武艺样样俱通。而此时,赵继祖的五个儿子,长子黑虎、次子白虎、三子青虎、四子黄虎、五子赤虎,已长大成人,有钱有势,横行霸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这年刘二的堂妹刘爱姐,为了反抗赤虎抢亲,一家老少全遭陷害,被关进赵家水牢,刘爱姐蒙赵家丫环相救,死里逃生,跑往他乡。四月十五日,少林寺古刹大会,兄妹二人在寺院相会,刘二听了妹妹诉说家内遭遇,心中十分气愤,即刻回禀师父,师父当面赠与飞镖、袖箭,让刘二返回家中,除暴安良,以平民愤。这天夜里,刘二和妹妹悄悄回到村里,拜见母亲之后,伙同乡亲协商惩治赵家之计。第二天,刘二男扮女装,独自走向街头,他脸似三月桃花瓣,唇红齿白秋波闪,十人见了九人迷。这时,恰好赵家五虎手牵鹰犬,肩扛鸟枪,要去荒郊游玩打猎,一眼看见刘二所扮的这位小姐,真是喜出望外,神魂颠倒,一齐拥上前去,你拉我拽抢回家中,要拜堂成亲,众乡亲一看赵家中计,无不欢喜,按照安排各行其是。就在拜堂之际,刘二揭去假发,撕掉罗裙,现出和尚面目,大喝一声:“我就是当年的刘二!”赵家一看大吃一惊,慌作一团,刘二趁赵继祖措手不及,挥拳将赵继祖打倒,对准裆中,飞起一脚,这个罪恶累累,杀人不见血的“黑蝎子”就一命呜呼了。五虎一看,父亲被刘二打死,似五只猛虎一齐扑向刘二,刘二抡起两条铁棒似的胳膊,施出“飞凤掌”、“掏心拳”,三下五除二,就将五虎结束了。这时,前后宅院火光大起,水牢早被打开,全村百姓和牢中的姐妹都来助战。赵家万贯家产,瞬间化为灰烬。刘二拳打五虎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十里八村,人人称赞:真是神拳啊! 告成士绅抗衙役古时,县长有抓官戏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本县辖区内无论什么地方唱戏,只要戏唱得好,县长知道了,就马上派衙役带上火签把戏班子带到县里演出,戏价由原请戏者照付。据说清代晚期,告成街请了一班颇有名气的戏班子,在西十字口的戏楼上演出《临潼斗宝》。这场戏,一般的戏班拿不下来,因为戏衣需要十八身王衣、王冠。刚演到热闹处,正好县上的两个衙役从县东办公事回来路过,走到台子下边,停步看了一会儿,不住点头赞叹,因公事在身,就匆忙离去。回到县衙禀报后,就把告成街唱好戏的事,绘声绘色地报给了县长。县长一听,正好有段时间没看戏了,立即命衙役带上火签去抓戏。两个衙役持签骑快马来至告成街十字口,下马分开人群,走到台子下边,将火签扔到了台子上。这时告成的几位士绅也在台下坐着看戏,几个人一使眼色,就有人上到台子上把火签拾起,扔给了衙役。两个衙役看人多,只好扫兴而回,禀告县长。县长一听,说:“走,我亲自去看他们怎样!”县长又带了四个衙役骑马而来。当衙役走后,士绅们感到不妙,要想个对付之策,几个人抬来三张大方桌,放在台下正中央,一张供上火神爷像,像前摆供品一桌,供品前边一桌是香案。县长和随从人员来到告成,见此情景下马来到神像前,先恭敬地给火神爷行了拜礼,这时士绅们来到县长面前问安,说了些奉承话,使县长表面上很高兴,并请县长到府下休息。县长明知是这几位士绅使的套,但也拿不住别的把柄,只好说:“下人办事不周,我看戏怎会有火神爷关紧呢?”供稿:郭通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