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读书是古人颇为雅致的一件事情,在书房之中,燃一炉香,一则以提神醒脑,二则使人心气平和,恭言谨行。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的句子,“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便是兽形的铜炉。

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全文(红袖添香夜读书)(1)

古人焚香大多并非如我们今天所见,在香炉里插几根线香点燃,而多是将香料置于炉中慢慢焙烤,使香气缓慢挥发。一般的是要用一个矮几或桌置炉于上,着不多与人膝平。先将特制的小块木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覆于其上,在香灰中戳一些孔,再放上瓷片、银叶、金钱、或云母片用作“ 隔火”,将香丸、香球或香饼等置于“隔火”之上,借炭火之温焙烤香料,缓缓将香气散发。香不能真正地燃起来,否则香烟过烈,不仅香料顷刻燃尽,而且由于香气过浓,让人有躁动不安之感。所以,焚香时要时时看护,不时地以手试火,若是香燃得过快,香气过浓,则要于“隔火”下再覆一些香灰;若是香燃尽了,便要及时添香,所谓“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和凝《山花子》),便是此事一写照。添香时要以食指与拇指轻轻捻一粒如梧桐子或弹丸、鸡头米大小的香丸,点入香炉,动作轻巧雅致。古时的香炉多是有镂空的盖子的,香烟从镂孔里轻轻袅袅地飘出来,慢慢溢满整个书房,更加是一种意境。

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全文(红袖添香夜读书)(2)

李渔认为焚香是雅致活儿,须是主人亲自为之方可,“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但也并不是说别人不能做,如果是有一红颜知己,于案塌之侧,夜半焚香,那自是妙不可言,正是“修蛾慢敛,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毛熙震《女冠子》)说到此处,还是那个千载不变的关于才子佳人的话题,才子佳人在一起最浪漫温馨的意境莫过于“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衣袖,南朝齐代王俭诗《白紵辞》有“情发金石媚笙黄,罗袜徐转红袖扬”的句子,唐代诗人杜牧《书情》诗里说“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颦”,都是这个意思。后来,“红袖”成为古代对女子的代称,当然主要指美女,唐代文学家元稹《遭风》诗中说“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元代散曲家关汉卿《金线池》楔子中说“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清代诗人孙枝蔚《记梦》诗中则有“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殷懃”的句子。

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全文(红袖添香夜读书)(3)

后来“红袖”用来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在《寿简斋先生》诗中说:“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说法概源于此。清代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中有“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的句子。另有对联说:“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对月把酒时看剑,红袖添香夜读书”。经籍在手,佳人在侧,读书焚香本已就是古人雅致的事情了,而再有两抹红袖,纤纤玉手,轻启炉盖,小心续香,读书读到这份儿上,那可真是美哉美哉了。不论是焚香还是红袖,在现在看来表现的都是一种文化,一种意境。不过,有美女在侧添香奉茶,是不是真能读书读得下去,可就不得而知了,若能读得下去,实在要佩服古人的定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