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消息
又是被小学生霸屏热搜的一天。
这一次,
他们做出了语文课本里的竹节人,
站在课桌缝隙间两两搏斗的滑稽样子,
勾起了“80”“90”后的满满回忆。
▼
“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都做,哪个同学的课桌有大缝那就是最好的演武场。”“学以致用,这个教学方式很好。”
这波回忆杀,引得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光“美丽浙江”的抖音号里,就有3600多条评论,7万多点赞。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发现,《竹节人》是六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而视频里的这群孩子,来自义乌东河小学六年级六班。布置他们做竹节人的,就是语文老师楼萍萍。
得知真相的网友又忍不住感叹:“原来是义乌的,难怪了。”
国庆假期语文作业:
做一个竹节人
视频会上热搜,东河小学的语文老师楼萍萍自己也很意外,今天,她接了好几家媒体记者的电话。
“其实以前上到这一课,也叫同学们做过。没想到这次其他老师拍了视频,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楼老师已经有十多年教龄,《竹节人》是新版语文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按照上课进度,国庆假期之后,班里正好要学到这一课。
放假前,楼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个任务——回家做一个竹节人。
竹节人怎么做?课本里其实介绍得比较详细: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怕同学们不会,楼老师还特地找了一些资料供参考。“大体还是让同学们自己摸索。”楼老师说,这篇课文没上过,摸索的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同学课文的预习能力。
而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也是将实践活动和语文相结合,考验孩子的动手能力。“竹子要锯开,还要打孔,将绳子穿过,工具性是比较强的。”楼老师介绍,这也与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
学生带回的作品,出乎老师意料
按照书本上所介绍,制作竹节人的原材料是竹子,回校后第一天,楼老师却大为意外,44位同学,基本上每个同学都上交了作品,而且材料五花八门,有的用塑料吸管替代,有的用笔杆、卷纸制作。
“大家的创造能力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同学们还交流起了制作经验,“有人说,新鲜的竹子难做,要找枯萎一点的好下手,还有的说,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参与,还有的三四家一起合作完成。”
楼老师坦言,因为疫情等原因,孩子们假期不能出去玩,会感到枯燥,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可以和家人合作,一起完成一件作品,既可以增加动手能力,也是与父母互动沟通的机会。“有的同学说,从找原材料到制作完成,全家忙活了一天,很充实。”
10月8日开学后,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了教室。语文课结束后,课间休息时,还有同学在桌上打斗竹节人,玩得不亦乐乎。“有老师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特地拍下视频发给我。”没想到视频发到网上后,小学生制作竹节人的事就火出圈了。
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带着兴趣去学习
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玩具可选择的余地很多,和动辄声光电齐发的现代玩具相比,简易的竹节人,带有浓浓的时代印记,距离他们的生活似乎也很遥远。
《竹节人》一文中,作者写到:“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70后、80后关于竹节人的欢乐记忆,现在的孩子因为接触得少,很难感同身受。
之所以让同学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竹节人,楼老师的出发点,也是希望他们能带着兴趣去学习。“如果不是自己动手做过竹节人,可能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感受在抽屉里偷偷玩竹节人的乐趣。只有真正接触了,才能感受到这样玩具的新奇,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记者:朱丽珍/文
视频、图片由中国义乌网记者车志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