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抄读《易经》——谦。

按照《易经》的顺序,谦排在第十五位。从分宫来看,谦则是兑宫的第六卦,从五行属性来说属金。

我们正式对这一卦开始介绍:

首先,是谦的卦象。

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讲你读得懂的易经)(1)

谦底下是艮卦,上方是坤卦,所以又可以记为——地(坤)山(艮)谦。

其次,是谦的卦辞、彖辞和象(从本期开始,我们介绍卦的方式稍作调整,把卦辞、彖辞、象放在一起讲,也有助于大家对本卦有个初步的总体印象)。

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讲你读得懂的易经)(2)

从这三者来看,谦卦总体是非常吉祥平和的。按照我国传统理念,“谦受益、满招损”,所以讲“虚怀若谷”,十分推崇谦逊谨慎的品格。

故而在彖辞之中,分别从“天道”“地道”“鬼神”“人道”四个方面来讲宇宙、众生对于谦的态度,并称赞谦的状态是地位尊贵光明,虽然看似卑微,但实则不可逾越——这也是自重故而得到他人尊重的状态,因此这便是君子的“终”,也可理解为君子所追求的极致。

君子以裒多益寡,这句话有否让你想到那句“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呢?所以很显然,谦卦展现的君子,是已经超越了人性,而循天道而行的状态。

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讲你读得懂的易经)(3)


简要结合每一爻的“小象”,解释每个爻的爻辞: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牧也。

卑以牧,指的是用谦卑的态度来约束自身;大川即为大河,涉大川在古代而言,其实是有一定危险的事情,那么用谦卑的态度来约束自己,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艰难险阻,自然是吉祥的。

而不提“大川”的引申义——艰难险阻,我们单看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这里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这与现在一些人提倡的“征服自然”是截然相反的。而经过各种实验、碰壁,事实上现代社会也开始反思,人类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其实是渺小的,有时候要学会尊重自然,敬重生命、世界,才得长远。

六二:鸣谦,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本爻阴爻当位,又在内卦正中,故而是“中心得也”,讲的是秉持着中正的心态。鸣,是鸣叫,也表达出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在这样的状态下,仍然保持谦恭,怎么会不吉利呢。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本爻是本卦唯一的阳爻,也是当位的,虽然在内卦最上(也是到了极致的状态),但往前看,其展现出的状态是坤卦(外卦),是柔顺的。

而这里的“劳”则是指的他有功劳,故而在其位是正当的,在这个状态下,仍然不骄不躁,谦卑待人,自然会使得万民臣服,也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讲你读得懂的易经)(4)

六四:无不利,㧑谦。

象曰:“无不利,㧑谦”,不违则也。

本爻的“㧑”是“指挥”的意思,九三显示是位统领(万民服),那么他对外自然是要有所指挥的,而在指挥之时,他仍然是谦虚的,不会独断专行,不会违背基本的规则法度,自然是无往不利。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来到六五,这是外卦的中位,其实体现着“刚柔并济”的状态。所谓柔,虽然本爻有讲到征讨,但也讲明了征讨的原因——不富以其邻,这是说,本国无法富强,主要原因是外敌(尤其是邻国)的侵扰,故而“侵伐”是出于正义的自卫反击,那么也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也象征着本卦“谦”并非毫无底线的退让——这本身也是符合地道的,记得我们前文讲“坤”时所说的“方”“直”嘛?虽然柔顺,但也要保有自己的原则。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这是本卦第二次出现鸣谦,仍然是值得名声广播,然而上六底下都是阴爻,并没有太大的力量,故而抱负未酬,但可以用军队去征讨“邑国”。邑国,是指的属于内部的封土,譬如诸侯的国土有所反叛,那么去征讨他们,是不会有问题的。

回到标题,六十四卦之中,只有谦卦,每一爻的爻辞都是吉利的,这也正应着我们之前所讲的古人对于“谦”这种美德的推崇。故而说,谦卦是最吉利的卦,也希望我们在为人处世之中,保持“谦”的状态,那便无往而不利啦。


卦象故事

《断易天机》曰:唐玄宗因禄山乱,卜得之,乃知干戈必息也。

其评曰:谦者,退也。日月有盈,谦而有亏,谦谦君子,尊人自卑。利用谦逊,万事无违。

故称其:地中有山之课,仰高就下之象。

安禄山叛乱,即安史之乱,是指的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所发动的战争,而安史之乱也使得唐朝从鼎盛走向了衰亡。

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讲你读得懂的易经)(5)

对于这场叛乱,《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记载良多,在这里我们就以《资治通鉴》的部分节选,来简要讲述。

首先是叛乱之前,安禄山获得了唐玄宗的高度信任。

春,正月,己亥,安禄山入朝。是时杨国忠言禄山必反,且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上使召之,禄山闻命即至。庚子,见上于华清宫,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上怜之,赏赐巨万,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矣。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

此时唐玄宗甚至连太子、杨国忠的话都听不进去了——这也侧面说明,此刻的唐玄宗不仅仅是对安禄山宠信无二,更是刚愎自用,实在昏聩。

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讲你读得懂的易经)(6)

而后,则是安禄山光速飞升,如同坐了火箭一样,各种加官进爵。

乙巳,加禄山左仆射,赐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丙午,上还宫。安禄山求兼领闲厩、群牧;庚申,以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禄山又求兼总监;壬戌,兼知总监事。禄山奏以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闲厩逼使,杨国忠由是恶温。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

这时安禄山的很多官职甚至是他自己求来的,可在唐玄宗、杨贵妃眼中,或许安禄山仍然是个粗俗、逗趣的“好大儿”,只拿他当个宠物逗弄。但安禄山事实上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部队,如同潜藏在阴暗之中的猛兽一般,在磨尖自己的爪牙。

己丑,安禄山奏:“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臣军授之。”于是除将军者五百馀人,中郎将者二千馀人。禄山欲反,故先以此收众心也。三月,丁酉朔,禄山辞归范阳。上解御衣以赐之,禄山受之惊喜。恐杨国忠奏留之,疾驱出关。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执绳板立于岸侧,十五里一更,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自是有言禄山反者,上皆缚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从安禄山的角度来说,此刻他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已经成型。于是脱身离开长安,准备起兵。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遽反……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天宝十四年,亦即公元755年,安禄山正式叛乱。

至德元年,亦即公元756年,安禄山直接撕掉了“讨杨国忠”的这层遮羞布,自称大燕皇帝。

这场叛乱之后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期间伤亡将士30余万人,战争席卷整个华夏大地,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公元757年,安禄山实际上便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担心他宠幼废长),而安庆绪后来又被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另一位主角)所杀,史思明在公元761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害,最终史朝义的部下向唐朝军队头像,史朝义自缢而亡。

至于卦象所讲的“乃知干戈必息也”,的确干戈必息,但代价却是惨痛的。倘若是唐玄宗当时便请人占卜,未免这个心态太过“轻描淡写”了。

所以从这个故事中,或许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场战事未发之前,唐玄宗犯了哪些错误,而这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警示。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之后我们继续下一卦——豫。

#抄书打卡##挑战抄书10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