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读札记之八在宜兴时曾和葛兄一起去范氏壶庄,与范伟群大师品茗聊地(不是聊天是聊地块),壶庄里有范家窑,有大生园 “大生”是范氏壶几代款识,非一人所为,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略见一斑,还有沈鹏和黄永玉老先生的题匾与题字离庄后略查得知,与之握手见面离别的范伟群大师,竟是“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能让楼天下知、武能镇住西夏国的范仲淹范文正公的第三十二代孙,这一握竟握出了历史感初识范仲淹,是少年时在松滋南海磨盘山麓读《岳阳楼记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识范仲淹,是中年在盐城东台安丰小镇,知建范公堤:他而立之年任盐官,上奏并督建150余里捍海长堤,防海潮安盐民(至民国时还有近600里、现大部为204国道之一部分)三识就是在这“天下一壶”的蜀山脚下,遇见范公后裔 真是:壶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 一握思千年,欣遇范氏郎(无崇古媚今之意 有文脉绵绵之叹)之所以写这一段,一是范仲淹辅助宋仁宗发起庆历新政历史上以“仁宗”为庙号的只有四个(西辽、西夏和蜀主刘禅不列入),分布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中宋仁宗广纳谏言、屈己逮下、慈民爱物,确实宽和仁厚,是符合儒家对君王的期待的二是范仲淹生前便是儒家入世典范,从军从政从文,皆有所成,是当时圣贤,去世后宋仁宗即题碑额:褒贤之碑,后则入祀孔庙,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居庙堂之上?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居庙堂之上
--《论语》我读札记之八
在宜兴时曾和葛兄一起去范氏壶庄,与范伟群大师品茗聊地(不是聊天是聊地块),壶庄里有范家窑,有大生园 。“大生”是范氏壶几代款识,非一人所为,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略见一斑,还有沈鹏和黄永玉老先生的题匾与题字。离庄后略查得知,与之握手见面离别的范伟群大师,竟是“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能让楼天下知、武能镇住西夏国的范仲淹范文正公的第三十二代孙,这一握竟握出了历史感。初识范仲淹,是少年时在松滋南海磨盘山麓读《岳阳楼记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识范仲淹,是中年在盐城东台安丰小镇,知建范公堤:他而立之年任盐官,上奏并督建150余里捍海长堤,防海潮安盐民(至民国时还有近600里、现大部为204国道之一部分)。三识就是在这“天下一壶”的蜀山脚下,遇见范公后裔。 真是:壶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 。一握思千年,欣遇范氏郎(无崇古媚今之意 有文脉绵绵之叹)。之所以写这一段,一是范仲淹辅助宋仁宗发起庆历新政。历史上以“仁宗”为庙号的只有四个(西辽、西夏和蜀主刘禅不列入),分布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中宋仁宗广纳谏言、屈己逮下、慈民爱物,确实宽和仁厚,是符合儒家对君王的期待的。二是范仲淹生前便是儒家入世典范,从军从政从文,皆有所成,是当时圣贤,去世后宋仁宗即题碑额:褒贤之碑,后则入祀孔庙。
回到正题。“孝哉闵子骞” ,说的是子骞兄弟二人, 母死,父复娶,又有了二个儿子 ,子骞兄弟衣服单薄,而后母儿子都衣甚温厚,子骞父亲知道后欲去其后母,子骞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后母悔改之后,至均平,遂成慈母。 现在二婚家庭多,这个故事或有教益,当然,在亲子和养子间一碗水端平,确实不易,考验做人的功夫。说起孝 , 我确为不孝之子。 “父母在,不远游…” 此一不孝 ,我在父母生年便远遁他乡,且一去便不回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曾对父亲摔碗一次,揭短一次,此二不孝; 父亡不在身侧,此三不孝;母在未亲侍,此四不孝……。
第十一篇最后一章颇有趣:子路以勇民谋邦,曾皙以足民富邦,冉有以教化立邦,唯公西华曰:“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我的志愿就是和一群好朋友,在沂水边划蒲秋(游泳),在台子边(大树下)乘凉,等衣服干得差不多了,唱着歌儿回家转。此生之苦,苦在无依靠(西方人有个上帝可依靠,佛徒有佛主来依靠);此生之乐,乐在此世间中,这等景象好不快哉!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 ,点即公西华。 原来孔子也作逍遥游,热爱大自然风雨杨柳,热爱运动,纵情歌唱游乐。在这一点上,我更爱孔子。
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 。上篇札记提及三死 ,言之未尽。一死为半推半就,并无自觉,以前论过当年的中专制度毀了一代骄子,时代使然,犹如更早的上山下乡。改开搞(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之初,急需速成式专业人员,拔尖选优进中专是应急之举,并无不当。我们是时代大潮中的一粒沙子,无怨无悔,于个人也是如今想来只当一死。我不是死于时代,而是死于胸无大志 。我素无志向,成绩好,只是出于喜欢读书,我即便进了北大清华也必无成。现在仍然喜欢读书,喜则喜也,欢在其中。二死则来自天意,我不死谁死?骄狂不覊,目中无人,聚众而饮,不醉不归,二五八三五七,日不离席,所以我当天灭。前记说,损失惨重后一蹶不振,属用词不确,应是从此水深火热。因为年纪尚轻,并未放弃,只是头破血流仍一路挣扎,一路仍有诸多贵人加持,容后慢述。三死是主动为之,将一切归零,缘起有三:一在体制内无望,二是从日本归来后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三是受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刘祖琼先生的启发:要钓到大鱼,就不要呆在小河边,于是我便卟嗵一声跳海里去了。当然, 至今也没钓到大鱼,但也见了很多大鱼的影子。故:三死有幸,有幸游之于四海。
此篇问政问仁问友问明问达问君子,孔子就像个人生导师,更像个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大师。 因人施教,同问不同答,不以全纠偏,而是对症下药, 一针见血。樊迟问崇德辩惑 ,“子曰: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子张同问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樊迟,勇而志于学、质朴狭隘、恕己严人易怒;子张,爱恶不稳定、易走极端,所以孔子如此分别回答。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仞”,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感觉孔学有时也是活甩甩的学问, 无可无不可,全在一念之间。当然,虽不时有些小矛盾之处,但大的内核是不变的;虽然不是用概念加推理的方法,也还是用了广泛列举的方法。现代新儒学则认为,仁是宗教性私德,需通过教育而内化,礼是社会性公德,要由法律明确规定,所以现代新儒学要将仁与礼解构而分别开来:礼是礼,仁是仁,法是法,德是德,不必以仁释礼,也不必仁礼混一,更不是以仁抗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只说了己所不欲,却未说“己所欲” ; 《圣经》倒是说出来了,“己所欲,施于人” 。 由此可见, 《圣经》对人的道德要求更高,是明确要求舍己为人、舍己救人、苦修奉献的,所以基督徒多止兵戈、办学校、建医院,但对异教徒却是杀杀杀 , 于是有了十字军东征 有了…在对待异见旁说时,儒家则更具包容,因包容而生同化力。这个只说什么而不说什么,真是大有学问 东方式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