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或晴或阴。

室内,时明时暗。

昔古圣贤不以阴晴为意,

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凡尘多俗愿,杂事多劳身,

尚古人之雅德,无力以为,

或以物代情,

故如今之天色晦明,

常自坐,观如意是。

气润自通,佛心大亮。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1)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2)

如意究竟从何而来呢?不同的古籍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细细品味或可知一二。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以辟众魔。” 是兵器法器说。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亦是兵器、权杖说。

《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 是“痒痒挠”“不求人”一说,《能改斋漫录·事始二》、《释民要览·道具》这两本古籍也支持此说。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3)

《南史·韦叡传》:“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是指挥棒说。

不难看出,如意是多起源的物件,它是由古时象征权力的权杖的变化而来,毕竟无权在手,谈何如意呢?

贵族们附庸风雅的追捧又将其变为把玩的器具,同时在民间使用的“痒痒挠”、“不求人”又为其加入了新的功能,最终逐渐合流而统称为如意。

毕竟如意,如意。名称顺耳,寓意吉祥,造型优美,传说甚广,以至于连神仙都拿起了如意,佛僧道士都有随身携带如意作为法器的习惯。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4)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5)

中国人对如意的喜爱,可以说是延续了上千年,因而随着盛世起伏如意也在不断变化。

唐宋朝时,如意与灵芝相结合,如意与健康长寿联系在一起,如意这才逐渐失去实用价值。至明清时如意转为一种陈设品,供人们观赏把玩。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6)

▲象征权力法器的天官式如意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7)

▲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灵芝式如意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8)

▲可把玩可观赏的三镶式如意

如意也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与生活中。唐代皎然的《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

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

可见在老师的手中竹如意兼具了教鞭的作用,教鞭虽毁,但师徒情深。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9)

梁简文帝萧纲诗中:“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可以说是相当漂亮了,手腕着美玉,腰间佩如意。

而将心愿注入如意之中的还有乾隆皇帝,一首《咏白玉如意》道尽了其心中的沧桑:

和阗供岁供,制器玉工闲。

虽曰来之易,能忘获以艰。

新年符吉兆,代语得心闲。

永愿洗兵马,休言致白环。

而若说心境、心性则当推唐代张祜言:“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禅心或不可得,然向佛之意还是应有的。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10)

常将心事诉明月(常自坐观如意)(11)

今之如意,以观赏居多,把玩次之,实用几无。材质多到难以想象,可以称为吉祥把玩器物之首。金、银、铜、铁、玉、角、牙、竹、骨、木。

玉是中国人的情结,曾经的皇室对玉如意特别推崇:祭天大典,皇帝登基,两国建交,皇帝选妃,奖励大臣,都要送玉如意。

民间也不落下:家人远行前,也会让其带上玉如意,表示良好祝愿。

上至帝王权贵下至黎民百姓,都拿玉如意放在身边,以求随心如意,事事顺心。举手投足低眉抬眼间,便着了那好心情,好彩头。

如意也已转化进“如意纹”中,几缕若隐若现的曲线,便勾画出华夏人心中的安宁与质朴。

常自坐,观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