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演义里的中国史》之《封神演义》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1)

《封神演义》也称为《封神榜》或《封神传》,讲述的是姜子牙辅佐西周文、武二王灭商兴周的故事。该书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武王讨纣平话》,而我们今天看到版本成书大约在明朝万历到隆庆年间,作者是谁至今还有争议。但业界主流认为是明朝许仲琳所著。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2)

许仲琳是明朝中期南直隶应天府人,又号钟山逸叟。生卒不详,今天基本上找不到关于他的生平资料了,那为什么业界学者大多数认为《封神演义》是许仲琳写的呢?最重要的判断证据是现知最早的《封神演义》版本,现在收藏在日本内阁文库的明代万历年间金阊舒载阳刊本上。书中卷二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的字样,这是关于《封神演义》作者身份唯一能找到的关键凭证。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3)

而其它的几种作者说,陆西星说,王世贞说,都没有太多的考证资料支撑,更多属于后世文人的猜测和推断,特别这王化贞说更属于比较八卦的一类,王世贞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文坛领袖之一,是明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和历史领域的成就都很高,官运也很好,一直做到南京刑部尚书,死后还追封了太子少保。

《金瓶梅》《一捧雪》《封神演义》这几部经典名作都有人认为是王世贞写的,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坊间传闻:说这王世贞写了《金瓶梅》后,就拿到朋友圈中分享,大概也想博点好评与点赞,结果不知道怎么滴,被皇帝知道了,皇帝发话了:

“老王,你那本什么梅的新书朕也要看看”,

要王世贞第二天进宫将书稿呈献给皇上,王世贞心想俺写的《金瓶梅》这么多儿童不宜的内容,怎么能拿给天天呆在宫中当宅男的皇帝看呢?惹怒了皇帝不得把我当庭杖毙喽,情急之下,这王世贞连夜加班赶出了一本满天神魔乱舞的《封神演义》,供皇帝看了乐一乐。当然,这种说法经不起任何考究,一夜能写出一本《封神》,你信吗,反正我不信,故事只能是供大家饭后娱乐娱乐罢了。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4)

后世对《封神演义》的评价,用我们通常评价一部电影的判断标准的话,它属于卖座不叫好的类型,说它卖座,是因为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能与《西游记》并肩在中国流传度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神魔演义小说,小说中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比如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小说中姜太公可没在渭水边坐着傻等机会从天而降,而是写了不少推销自己的广告歌,在周文王踏青郊游的时候,找了几个群众演员,先让一名群众演员扮渔夫,登场大唱:

“日逐洪涛歌浩浩,

夜观星斗垂孤钓。

孤钓不如天地宽,

白头俯仰天地老”,

先吊起了文王的胃口,接着又让一名群众演员扮樵夫出场,开口又唱:

且横牧笛歌清昼,

慢叱黎牛耕白云。

王侯富贵斜晖下,

仰天一笑俟明君”,

这样一步步将文王引到了渭水河畔,最终如愿以偿,钓到了周文王姬昌这条大鱼。大概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人才自我营销成功经典案例了。哪吒闹海,应该是除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外,热搜指数排名第二的中国神史大事件了;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5)

还有比干挖心,这比干挖心可不是《封神》瞎编的哦,司马太公的《史记》就记载说这比干天天在商纣王帝辛耳边叨逼叨逼个不停,把纣王给惹毛了,说我不是听说圣人都有颗七窍玲珑心嘛,把你的挖出来瞧瞧,看看有几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史料记载最早的起以死纳谏的忠臣故事,《封神演义》里对这段也演绎得很精彩,说这比干被挖心前得到姜子牙开的一个秘方符水,喝下后护住了五脏,得以挖心而不死,走出王宫,这比干跨马如飞,皮里趴拉跑了好几里,在那儿遇到了一个妇人。

【妇人】卖菜卖菜,又新鲜又甜的空心菜 【比干】大婶,这菜无心能活,人无心能活否? 【妇人】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则死 【比干】哎呀呀!天亡我也!(吐血,坠马倒地的声音)

哪吒闹海,比干挖心,二郎神杨戬撒豆成兵等等。说它不叫好,是因为历来文学评论家对《封神演义》的评价都不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这本书时说它“

似志在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急,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鼎足视之者也”。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6)

意思是说全书摆出一副讲史的样子,却又满天神怪,不过是以商周为背景的意淫小说,没有《水浒》的写实,又没有《西游》的天马行空。尽管作者写这本书时志向非常大,大有要写成与《西游》和《水浒》三足鼎立的经典巨著,但鲁迅先生认为他的文学价值与《西游》和《水浒》还是差了几条街。

而《中国神话史》的袁珂先生则认《封神》一书篇幅散乱,主要神话人物的塑造较为苍白,特别主人公姜子牙与《西游》里男一号丰满血肉鲜活的孙悟空比起来,《封神》里的姜子牙一言一行木讷呆板,毫无生气,像极了现在靠颜值赚流量的小鲜肉们。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7)

那听众就会问,既然文史大家们对《封神演义》评价都这样低,但它凭什么能这样火呢?那就只有抛开文学层面的研究,来谈一谈《封神演义》对在中国神话史体系方面价值与贡献了。

不知道听众朋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神话人物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比较散漫杂乱无章的,特别是上古神史人物和封建时代神话人物是呈断裂状态,上古神话是一堆人物,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祝融共工在那儿挺热闹,一到封建神话时代又是一帮神仙玉帝如来观音太上老君八仙孙悟空在那儿搭台唱戏。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集。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8)

造成这样的一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自两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封建时代中国是以佛教道教两大宗教为主流宗教,神仙体系也自然以佛教神仙体系与道教神仙体系为主,佛教我们都知道是从他是印度过来的,来到中土的时候自然他也带来了相对就已经很成熟神仙体系什么三世佛六大菩萨、五尊者,十大比丘,四大金刚,天龙八部,五百罗汉,三千诸佛,佛教神系是舶来品,他不需要从技术上解决中国上古神系人物的形象变迁问题,而本土的道教则有义务进行这样的梳理,但是道教早期的理论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它没有像佛教一样有自己严密的神仙体系,你看人家佛家进了中原,非常接地气,有大量解决底层百姓精神困苦的教义,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神话人物和故事,当然受大众欢迎。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9)

早期的道教过于迷恋养身和练丸,但那些都是贵族阶层才玩得起的高消费,对于大众来说太高冷,同时神仙体系也过于散乱,在早期张道凌创立的正一教中,道家的神系中后世熟悉的神仙恐怕就只有一个老子化身的太上老君了,这和佛系神仙比起来显得形单影只怪可怜的。其它的则五花八门,各派各支都有不同的说法,一片混乱。

后来道教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也在各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其中一条便是道教神仙的建立与完善,东晋道教名家葛洪(也就是西游记里四大天师之一的葛天师)便编纂整理了道教的《神仙谱》,在葛天师的《神仙谱》92人得以封神成仙,而到了南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又有了“三清“为首的更加严密的道系神仙体系。这个神仙榜的人物已经增加到600多。到了北宋王若钦《列宿万灵朝真图》,道家的神仙体系就更为宠大了。

封神,可以说是道教学者们一直以来要做的一件很严肃的工作。而《封神演义》则把这件严肃的事情普及化演义化,以达到更好的道教思想文化普及作用,就像历史专家在大学课堂讲史,虽然专业,但受众者小。现在草根历史写手天天给你侃历史,通俗易懂,轻松就把历史给学了。同样《封神演义》就用一个商周神仙公务员招考的桥段,轻轻松松就打造出了一个道家神系以及诸神众仙的来龙去脉。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10)

而从时间节点来说,《封神演义》选择商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也是等于《山海经》《淮南子》《天问》等上古神话故事到《西游记》《八仙东游记》《白蛇传》等两种不同时代神话之间搭了一个桥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山海经》里不是提到的神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黎分天地事件吗?天地通绝,神人分家,天帝特别天上给神仙弄了块地,自此神是神,人是人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你看《封神演义》就是在做《山海经》里重黎分天地后面的命题作文吗?重黎分天地后新开辟的天宫那块地是新开发区,以前的老神仙在三山五岳四海八荒自由惯了不愿去新区受管束,那咋办?在商周时期进行大规模公务员招考呗。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11)

《山海经》里神仙们打来打去,基本上都是炎黄两大部落的纷争,但《山海经》里没有告诉读者所有神话故事的同一个结局,那就是炎黄终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字,一个民族的整体骨架。而《封神演义》替它完成了这个扫尾命题,你看《封神》里第一男主姜子牙是谁的后裔呢?神农炎帝,史料记载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 神农居姜水以为姓“。而他辅佐的西歧姬姓又是谁的后裔呢?黄帝公孙轩辕,《史记周本纪》记载,姬姓的先祖叫后稷,是黄帝的曾孙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你看,来自炎帝后裔的姜姓子孙姜子牙辅佐来自黄帝后裔的姬姓子孙姬发成为了天下的共主,人间黄帝的子孙得了天下,神间炎帝的子孙主宰封神,天上人间,炎黄子孙共同开创新了秩序,为华夏的人史当然还有华夏的神史谱写新的篇章。这样的一个构架,它和中国历史的走向是完全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啊!《封神》的作者把道家封神的时间节点选择在了商周,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啊。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12)

一部作品,当它非常和谐,并且符合主流价值,还有神啊怪啊打得满天飞的精彩噱头,肯定就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大卖,而至于它其实的一些小瑕疵,到成为了可以原谅和忽视的技术性小毛病了。

所以《封神演义》能火,它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皇帝想看金瓶梅(皇帝想看金瓶梅)(13)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