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杰: 千年古鄄历史名人榜

原创 太阳雨文学 太阳雨文学 2020-10-13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1)

作者简介:毕研杰,山东鄄城县第一中学教师,著有散文集《人在旅途》《我爱我家》《生活琐记》三部,主编《手把手教你写作文》、《阅读训练精编》、《青春留影》(1.2.3卷)等多部,参编《写作训练精编》、《写作导引》等十余部。有诗歌、散文、小说300余篇(首)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指导的学生作文有200余人次公开发表或获奖。

千年古鄄历史名人榜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2)

千年古鄄历史名人榜

鄄城一中 毕研杰

鄄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古鄄”之称。

“鄄”(juàn)为“甄”(juàn)的演化,是同音异体字,起源于舜陶河滨。“甄”字从瓦,“瓦”指陶器。“甄”的本义指陶轮(制做陶器用的陶质转轮),引申为用陶轮制作陶器、制陶人、制陶原料、制陶机械等。后来,“鄄”(juàn)专指地名,而“甄”(juàn)读音则改为zhēn,意思也转变为甄别、甄选等。《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边器皆不苦窳,一年所聚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此为鄄城的由来。

鄄城,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治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12公里的旧城镇,期间诸侯多次会盟于此。战国时期为齐国甄邑;秦时(前221—前206)改甄邑为甄城县,县治所在今旧城镇;西汉初甄城县改为鄄城县,至今“鄄城”这一名字已二千余年没有发生改变。

鄄城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人类远古先祖华胥、伏羲、女娲、颛顼、尧、舜等都曾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名胜古迹遍布,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据《山海经》记载:“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故曰‘雷泽’”。《太平御览》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因此鄄城又是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秦代《吕氏春秋·卷10》有“尧葬于谷林,通树之”的记述,谷林,即现在鄄城县富春乡的谷林村;而《史记》则有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而历山、雷泽历经专家考证均在鄄城县境内。因此,鄄城又是著名的尧舜之乡。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先后六次在鄄城葵堌堆与各路诸侯会盟;公元前632年,在鄄城临濮发生了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 这些,都在古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本文尝试记录那些在鄄城出生或曾在鄄城生活过并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并对其生平事迹略作概述。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3)

华胥: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有文字记载的华夏族祖先,生活在雷泽湖畔(今鄄城彭楼镇、闫什镇、什集镇、富春乡境内)。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的“华”字皆源于华胥。现今彭楼镇的郭北口村尚有华胥庙一座。

伏羲:“三皇”之一,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据《山海经·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经专家考证和史料记载:整个雷泽遗址均在鄄城县境内的彭楼西部、什集东北部、富春南部、郑营大部、引马西部。

女娲:华胥之女,生于鄄城雷泽湖旁,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颛顼:颛顼[zhuān xū](约公元前2514年―约公元前2437年),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一,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在神话传说中被神化为北方天帝,又称黑帝或玄帝。《左传》十七年载:都帝丘(今鄄城县旧城镇),成高阳氏。《太平寰宇记》载:濮州(治所在今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颛顼设五行之官,确定二十四节气。姬姓;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其部落在鄄城传二十世300余年。

:姓伊,祁氏,名放勋,黄帝之玄孙,上古五帝之一。《史记》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以钦、明、文、思四德以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的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自古就有“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之说,谷林就是鄄城县富春乡的谷林寺,今有尧帝的巨大坟墓,上有绿树环绕。

(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姓姚,有虞氏。虞舜,名重华,颛颛帝之后裔,生于姚墟(即今鄄城县彭楼镇舜城)。《史记》载:“舜耕历山(今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今鄄城境内),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位期间,制定了法律,驱逐了四凶,开辟了道路,平治了水土,划分了州界,华夏百姓安居乐业。

伯益 (前?-约前1973年) :颛顼之孙。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舜帝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见《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诸多功劳:其一,伯益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使人们减少河水泛滥的威胁,促进了民族融合。相传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於益,益避居箕山之北(见《书·舜典》、《孟子·万章上》)。

许由(约前2323年~约前2244年):,许氏开姓始祖,尧舜时期的贤士,字武仲,曾隐居于箕山,人称其为“隐士鼻祖”。尧知其贤能,欲以天下禅让,许由坚辞不受,并洗耳于颖水旁,做《箕山歌》。今鄄城箕山镇的一条河旁,有“许由洗耳处”(注:在孙膑旅游城大门外),箕山镇南还有个“许由洞”。

计然:生卒年月不详,姓辛氏,字文子,号称渔父。春秋时期著名谋士、经济学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今山东鄄城县临濮镇)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著有《文子》、《通玄真经》。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国。

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战国时期任漆园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曾垂钓于濮水(今鄄城临濮镇一带),今庄子钓鱼台犹存于鄄城县临濮镇庄子庙村。其代表作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4)

庄子钓鱼台

汲黯(?-前112年):字长孺,西汉济阴郡鄄城人,官至中大夫。汲黯先世有宠于卫君,曾七世为卫国大夫。武帝即位,黯为谒者。黯性情耿直,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曾多次当众指责武帝的过失,武帝称赞其为“社稷之臣”。汲黯为官忠贞不二,德高望众,死后谥号周公,葬于鄄(今鄄城县吉山镇观寺王庄北一里许)。

孙膑:(其生卒年不详),字伯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鄄邑(今鄄城)人。孙膑乃兵圣孙武后裔,聪明伶俐,好文尚武,与庞涓同师于鬼谷子。后庞涓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暗施毒计,将孙膑处以膑刑,并在其脸上刺字。孙膑身残意坚,辅佐齐国,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遗址在今曹州牡丹园内)和马陵之战。晚年隐退回鄄邑老家,在孙花园(今鄄城县吉山镇孙花园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策,终成不朽之作《孙膑兵法》。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公元193年,曹操把兖州治所从昌邑 (今巨野南)迁到鄄城,在鄄城屯兵四十万,开挖亘古清泉,在鄄城实行屯田,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军事征战奠定了基础。至今鄄城县的军屯、西营、东营等村庄相传都是曹操当年驻兵的地方。曹操以鄄城为根据地,招贤纳士,广收人才,开创了统一中原大业的大好局面。

曹植(192~232):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身在鄄城的曹植心情是苦闷压抑的,为排遣郁闷,在王府附近建造了一座读书台,台上建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有长廊与王府相连。曹植常常在此读书作文,饮酒赋诗,时有性情相投的文人到台上与之聚会,饮酒作歌,谈论古今诗文。两年后,即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而离开鄄城。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5)

陈王读书台

吴隐之(?—414年):东晋濮阳鄄城人,东晋时著名廉吏、名士。少年时以孝贤著名,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他饱览诗书,以儒雅彰显于世。刚成年时就与众不同,具有崇尚廉洁的情操,即使每天进餐仅食豆羹,也决不享用非分之粮。他一生清廉能守操,为官克己励节,以廉洁盛名。唐代魏征主编的《晋书》中评价吴隐之是“晋代良吏,吴隐之为第一”。官至度支尚书,做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曾赋《贪泉》诗一首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忆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义熙九年(413)溘然长逝,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其子延之为鄱阳太守,子及其后人,皆牢记隐之教诲,以清正廉明为传家之宝。

牛进达(595-651):名秀,字进达,濮阳雷泽(今属山东鄄城)人,为唐朝大将,李世民的心腹将领。后牛进达率唐军与高丽军作战,因指挥正确,在大小百余战中,均战无不胜。十日,唐军攻克石城(今辽宁庄河西北),进至积利城(今辽宁复县)下,高丽兵万余人出城迎战,牛进达派遣副总管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2000余级。

王仙之(?-878年):唐代濮州鄄城(今鄄城县旧城)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私盐贩出身。乾符元年(874年)王仙之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率众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之战死,余部北上投奔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葛从周(?—915年):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今山东鄄城县)。唐末五代时期朱温手下将领。初参加黄巢起义军。中和四年,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葛从周于是投靠朱温,从平秦宗权,屡立战功,被封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翟光邺(907-952):字化基,五代时濮州鄄城(今鄄城县旧城镇)人。后唐时受到明宗信任,迁皇城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后晋开运年间任宣徽使,出授青州防御使,招抚流散,境内安定。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宣徽使、枢密副使,出知永兴军。光邺好聚书,重儒者,有器度,不治产业,事继母以孝闻。

李迪(971-1047):字复古,其先祖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祖李在饮因避乱举家南迁,定居于濮州(鄄城县旧城镇)。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举进士第一,钦点状元。李先后两度官至宰相,尽心尽力辅佐宋真宗、宋仁宗。1047年卒,赠司空,谥文定。仁宗亲撰其碑文,因其以亮直称誉于时,故曰:“遗直之碑”,并改所葬邓侯乡为“遗直乡”。

张泳(994—1014):字复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尚书。泳自幼刚强自信,不拘小节,好为奇计,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为官后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秉公断案,深受百姓敬仰。1002年,张泳治蜀政绩突出,真宗对张泳说:“得卿在蜀,朕无四顾之忧也”。1014年卒,赠右仆射,谥号忠定,著有《乖崖文集》10卷。

刘忠(1452—1523):字摅诚,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楼镇刘大楼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景泰二年(1451)受乡荐,任广西御史,后任职台州,为政宽严适度,人皆悦服,当地归纳其政绩达18条之多,于是升任山西左参政。当地连年灾荒,有青壮年啸聚垣曲山中,官府欲发兵进剿。刘忠为他们争谏,单人独马到山中劝说,众啸聚者都跪在地上感动地流泪,第二天各自散去。垣曲人为刘忠立“安民碑”以作纪念。刘忠抚民有功,升为四川左布政使,后又转山西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榆林等职,后因病而卒。今麻寨乡刘大楼西北1公里许有刘忠墓。

苏佑(1493—1573):字允吉,一字舜泽,蒙古族,明代东昌府濮州清丘(今鄄城县什集镇苏老家)人,文学家,嘉靖五年进士。知吴县,改束鹿,皆有惠政。迁兵部侍郎兼都御史,总督宣、大军务,守边有功,进兵部尚书。后坐事削籍归,不久复职。喜为诗,文词骈丽,诗格粗豪奔放,有《逌旃琐语》、《穀原文草》、《穀原集》等。

李先芳(1510~1594年):字伯承,号北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濮州李庄(今山东鄄城县李进士堂村)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升为户部主事,不久因父亲病故,回乡守孝,后补为刑部侍郎,累官至尚宝司丞、陛少卿。后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巴结而得罪权要,被降为亳州同知。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著作颇丰,共有作品四十余本五千多卷,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近20个门类,还曾主持编纂民间版《濮州志》。此外,他还通晓音律,尤精于琵琶,就连当时的琵琶名家都折服于他。学术界有人考证,《金瓶梅》的作者就是李先芳。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6)

苏述(1580-1625年):明朝大臣。字绍尼,号彭符,曹州府鄄城(今鄄城县什集镇北王召村)人。明朝万历丙午举人,丁未进士,随后出任河南浚县县令,在任职期间建造了著名的江北“石头城”,后出任陕西巡案、浙江道监察御史,官阶二品。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文人出身的苏述曾率军平定了云贵叛乱,为国家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朝廷为褒扬其功,特敕建功牌坊一座,以荣耀乡里。

王宗朋(1847-1906):字兰居,清末山东濮州王榔头庄(今鄄城县箕山镇王榔头庄)人。自幼爱好武术,性格豪爽,刚强正直,扶弱济贫,壮举豪强,抗官府,成为鲁西苏北一带农民抗捐领袖。光绪二十年(1894),王宗朋以练武强身、扶弱保家为宗旨,创建了“红沙会”,并以此为基础,带领农民抗住了官府的民堰捐。光绪三十二年(1906)其被官府诱骗到王崮堆(今鄄城镇)杀害。宣纺元年(1909)十月上旬,8州县42里百姓为王宗朋立“思墓碑”以作纪念。

王鸿一(1875-1930):名朝俊,别署鸿一,山东省濮州沈口里刘楼村(今鄄城县闫什镇刘楼)人。1900年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兴中会。1903年回国,1904年创办菏泽第一公立小学堂。是年秋,又成立第二公立小学堂,继而创立普通中学(后来的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前身)、巡警学堂、桑氏女塾、黄庵工艺局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任山东提学使,发展地方企业,解决贫民生计,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他倡导实业兴国,创办学堂,提高国民素质。晚年又参与反蒋活动。1930年7月病故于北京,1936年,迁葬济南四里山。

彭占元(1870-1942):字青岑,又名东半,山东省鄄城县彭楼乡彭楼村人,清末廪生。1903年师范毕业后,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被推为山东同盟会部长,捐款创立《民报》社。先后任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南京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彭占元热心教育,造福乡梓,邀集各乡绅士募捐,创办南华小学(今菏泽二完小),带头捐出家中宅基地,建彭楼小学堂(今彭楼完小)。1935年7月,黄河从临濮、董口决口,他主持大堤合拢工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操劳奔波于工地,终使决口合拢。晚年,定居曹州,经营盐务。抗战时期,日本曾多次拉拢收买他,终不为所动。1942年去世,享年72岁。

我真的不知道我的家乡——一个偏居鲁西南一隅黄河岸边的落后小县城,还曾经出现过如此众多的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我现在窃窃地思考:如果我的故乡真要建设成为“旅游强县”而不只是“旅游资源强县”的话(可参看拙作《鄄城,我的鄄城》一文),在对各个景点加以深入挖掘、规划发展、统筹建设过程中,是不是专门开设一处“鄄城历史文化名人展厅”或“鄄城历史文化名人一条街”?把这些曾经光耀历史的鄄城名人制作成雕像或蜡像,再附以其生平事迹概略,让后人——不只是那些外来的观光旅游者,还包括我们鄄城本土人——接触鄄城文化,了解鄄城历史,感受鄄城魅力,继而热爱鄄城,宣扬鄄城,发展鄄城!

即使此景点暂时寂寞也不怕,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我们鄄城的后生们(一届届广大中小学生)一步步了解、宣传自己的家乡,谈起自家的家乡能为之自豪。比如,可以通过春游、秋游形式轮流让各个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比如,可以以文字加图片形式出版 “鄄城历史文化名人” 读本,下发至各中小学生阅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此以往,鄄城的富强繁荣指日可待!

山东菏泽鄄城仪氏名人(古鄄名人榜)(7)

注:人物事迹来自史料与网络,没有一一考证,特此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