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演绎的《康熙王朝》,出神入化,将过去的康熙帝活灵活现的展示在众人面前。

“陈道明之后再无康熙”的美誉。

清朝时期帝王康熙帝,非常热衷于征战和征服他国。

世人对康熙的评价褒贬不一,每一代圣君都是再这样的心态下,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不惧他人的评价,只为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

他在少年时将最有实力的八旗之首鳌拜击败。

当时环境非常恶劣,当时鳌拜在朝中势力非常强大,孝庄皇后都要礼让三分,康熙帝看到自己的祖母,还有自己的祖先打下的一片江山,不能让他人的权力大过一个皇帝。

康熙帝就在这种环境下,秘密组织一支部队,这支部队让外人看是在陪康熙帝玩耍,实际上是在秘密训练。

年仅十四岁的康熙帝开始筹谋着除掉鳌拜,并铲除朝中鳌拜的势力。康熙帝年纪虽轻,但很有韬略,他谋划周全、处事稳重,计划得谨慎而细致。

  当时,鳌拜的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朝中大臣几乎无人敢违逆鳌拜,康熙帝不敢与朝中忠臣联络;不敢借助于宫中护卫力量来对付鳌拜;担心打草惊蛇,酿成大变故。

  于是,康熙帝利用鳌拜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弱点,他用迁就鳌拜的方式来对付鳌拜。当时,鳌拜所希望的是康熙帝不问朝政,完全放权给他,让他独掌朝纲,所以,鳌拜最乐意看到的是少年康熙沉醉于玩乐,忘了朝中的政务。

  开始一个劲儿地在宫中玩乐起来了,他挑选一批壮实的、腿脚好的亲贵少年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玩起摔跤游戏。对于满族少年来说,这就是很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没有什么奇怪的。

  鳌拜见了,心里乐着,在他看来,小皇帝真的开始好玩乐了,年少好玩,在宫中大玩“布库”。鳌拜见康熙帝年轻爱玩,对他已构不成威胁了,因而也放松了对朝中力量的掌控。而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开始秘密地联络一些亲信大臣,拉拢京城卫戍部队的一些将领。

当时出了这些亲信大臣,孝庄皇后身边的侍女苏麻喇姑利用自己多年在皇太后身边细心观察,练就了心思缜密,遇事冷静,沉稳大方的性格。她利用自己身心上这些优越的条件一步步帮助康熙帝。

6岁登基,14岁产出鳌拜,年少有为。一个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是如何将这些经验与年龄都胜过自己的大臣抗衡呢!

康熙帝通过自己的机智果敢,知识渊博,年少老成,完成了擒拿鳌拜的丰功伟绩。

这些主要还是孝庄皇后教育康熙帝的有方法。通过心理战术,激发一个青少年内心的宏伟壮志成就霸业。

擒拿完鳌拜后,康熙帝开始平三藩。在平三藩时,孝庄皇后为了激发康熙的内驱力。

当时她与康熙帝的对话,这么说的:

孝庄:“你呢,只管安安稳稳地听朝,少说话,这话是越少越叫他们几个大臣摸不透,你看那观音菩萨,这天下人呢,成天都对着它拜呀拜的,可是,菩萨从来不吱声,那在菩萨面前没有人敢欺负皇上,因为菩萨什么都知道。

康熙:“孙儿懂了,孙儿也叫他们供着。”

孝庄:“除非你能修成正果,成千手千眼的时候,那什么都让人家看不透,你说呢?”

孝庄:“玄烨,你干脆把这个济世当作一块磨刀石,你磨他,他磨你,不磨不成器。”

孝庄:“你以为那些危难是在外头,不,大清国最大的危难不是那些判军和太监,而是在你的心里,你五内如焚,六神无主,你,你是退位而弃天下呀!当年,你父皇顺治就是败于自个的心魔才使得半世帝王弃天下而去,难道你也要步其后尘,重蹈覆辙吗?不要学他,要学这些列祖列宗,学你的皇祖母,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惟吾独尊呢!孙儿呀,你要是想打败吴三桂,首先要打败你自己,懂吗?只要咱们祖孙俩不倒下,别说他一个吴三桂,哼,就是他十万个吴三桂,也不在话下!丫头,开门去!……你们大家都听着,撤藩是我孝庄的意思,皇上是按照我的旨意去办的,今天,就是有天大的事情由我孝庄来顶着,关于撤藩他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大家应该坚信,我们的大清是铜铸铁打之江山,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勇猛,定能够歼灭叛敌,永铸江山。”

读读这激情昂扬的话语,不难知道康熙帝的心智是多么的高。年少就能悟透这些话语,可以想到康熙的成功是必然的。

人成功不成功,主要是战胜自己的心魔,知道自己的心魔是什么后,方可有方法去除。

康熙帝是在这样的一组对话后,剥开内心的魔障,开启了平定三藩之旅。

1673年至1676年为平定三藩相持阶段,康熙帝利用吴三桂儿子吴应熊之便,他通过抓住人性的弱点,一点点施展平三藩的计划。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最终平定云南王吴三桂是在1679年(康熙十七年)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平定三藩练就了康熙帝的耐力和愿力。

三次亲征葛尔丹,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葛尔丹,为了统一大清江山,他的心是如此的坚硬。

准噶尔原叫绰罗斯。明末,该部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时强大起来。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他在俄国侵略者的指使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居然越过杭爱山脉,突袭了土谢图汗察浑多尔济父子,掠夺了活佛哲卜尊丹巴胡图克图的财产,使外蒙同胞“死者相枕”、“逃亡死绝”,并堵塞了朝廷赴楚库柏兴谈判的使团的去路。

第一次亲征葛尔丹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 7月,他越过呼伦湖,掠夺内蒙乌珠穆沁部,在乌尔会河还袭击了尚书阿尔尼率领的蒙古兵。

为使喀尔喀同胞返回故土,实现边境地区的安定、统一,康熙皇帝亲率大军大战噶尔丹。

康熙皇帝一面叫杰书进驻归化一带堵住噶尔丹的归路,一面令大军隔河列阵,与噶尔丹相向而峙。9月3日下午二时许,清军火器猛轰驼城。黄昏时,敌阵被截断为二,清军步、骑齐发,争先夺人,那骆驼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又因绑着跑不动,反成了噶尔丹军逃跑的障碍。噶尔丹大败,翻过大碛山,逃走。

康熙三十五年(1696) 4月,中路军北上,5月,到达科图,再次亲征葛尔丹。

康熙三十六年(1697),他再渡黄河,进抵宁夏,命萨布素会同赞扬古等深入进剿。

康熙帝为了大清社稷,为了江山百姓安慰。答应蓝齐儿远嫁蒙古时,曾愤怒地将桌上的杯子摔碎。如果他不爱蓝齐儿,怎么会如此愤怒?甚至会和容妃因这件事发生分歧时,而难过落泪呢?这份无奈只有身为父亲的康熙帝体会到五味杂陈。

在这件事上康熙牺牲了最心爱的女儿和最宠爱的容妃。

康熙做为帝王,杀伐果断、叱咤风云,是千古明君,但作为父亲,他心狠无情、多疑多虑,不配父亲这个称号。自古事事难两全,也许这就是作为皇帝,拥有了江山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就要接受家庭成为无声硝烟战场的代价吧!

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死于台湾,郑氏集团因权力之争内部矛盾激化,实力人物冯锡范和刘国轩联手杀死郑经长子郑克(臧土),拥立冯锡范之婿、郑经的次子郑克塽。郑克塽年仅12岁,郑氏集团的实际权力落入冯、刘二人手中。

当时姚启圣上书,恳请皇帝收复台湾,在朝廷内引起轩然大波。康熙帝利用自己睿智的思考后,举起收复台湾的大旗。

通过姚启圣推荐的李光地,施琅两名大将 经过多年训练水陆兵。

以施琅为首,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施琅制订出攻台作战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选择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季风是台湾海峡最明显的气候特点。其次为了训练战士们的内心强大,通过先到先得,胜者为王,烧杀抢掠等方式激发士兵们的气势和雄心。

最终收复台湾,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耀眼的光辉。

康熙帝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千古明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三次亲征葛尔丹;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

在即将登天之际,防止儿孙争夺皇位,留下了自己一生的总结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纵观历史,康熙帝不愧为千古一帝,他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佳话。

康熙帝的这段历史给后人很多深思和参考的地方。

他的足智多谋,离不开他的博览群书。少年壮志,安定和稳重,离不开孝庄皇后给予的鼓励和激发内驱力。所以通过看康熙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激发年少孩子的内心和雄心也是有方式方法的。

康熙帝成就他此生霸业,少不了他对世人内心的懂得和利用。少不了孝庄皇后的感染。少不了他懂得用人和识人。

康熙帝的治国思想(通过康熙帝的少年壮志)(1)

康熙帝的治国思想(通过康熙帝的少年壮志)(2)

康熙帝的治国思想(通过康熙帝的少年壮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