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有时能看到一些带“海苔”的小零食,比如小麻花、饼干、苔饼等。仔细看配料表,里边
加的海苔,有的是紫菜,有的是浒苔。
浒苔可以吃,人们捞出来晒干就叫苔条,用于加工小食品。它还有苔菜、鸡肠菜等别名。宁波菜中很多菜品都有它的身影。
说到浒苔,以往大多数人不熟悉。从2007年开始,连续多年一到初夏就有新闻报道,青岛海岸浒苔暴发性生长形成绿潮。
外地游客本是来看海的,没想到看到的却是“草原”,让人伤透了脑筋。
然而在青岛海岸,还有一种海白菜,也和浒苔一样,暴发起来也是一眼望去海滩一片绿色。它们好像永远打捞不完,好不容易清理干净水面了,一两天又郁郁葱葱蔓延起来。
其实、连云港、厦门等海岸都遭过这类绿藻的围困。
浒苔和海白菜都属于无毒的石莼科绿藻,生长方式一样,也都能吃。主要区别是浒苔的叶子窄,为单层细胞,所以叫苔条。而海白菜的叶子宽,为双层细胞,更像菜叶。
海白菜,石莼科 石莼属Ulva绿藻植物的藻体。出自海边,有点像紫菜一样附石而生,故曰石莼。海白菜是俗称,不同的品种别名还有海菠菜、海莴苣、海条、青苔菜、菜石莼、纸菜等。英文sea lettuce,意即海莴苣。
本属有30余种,中国原生有6种,其中较常见的有石莼Ulva lactuca、孔石莼Ulva pertusa、砺菜Ulva conglobata和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还有一些外来的入侵种。
能长
海白菜在我国沿海诸海域都有,有多有少。它们生活于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有岩礁类的海岸才会出现,泥沙性海岸因无法固着而无法生长。海水太深太浅都不利于生长。譬如,连云港一带养紫菜,多余的肥水把石莼养肥了。可石莼的孢子在当地泥沙性海域无法落脚,于是向北漂流到青岛这样的海岸正好适合它们生长。
海白菜藻体碧绿色,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共存,孢子体与配子体同形世代交替繁殖。叶形多变,有圆形、卵形、长椭圆形等,高10-60厘米不等。
石莼成熟的孢子悬浮于海水里,一旦条件适应,就开始发芽生长。最适宜条件是温度20~25℃的春夏之交。在此平静的海边水域里,石莼生长极快,一天能长20-30%,三天就能长成。它们一旦开心起来,多的让你怀疑世界,根本没人会动人工养殖的念头。不过天一热,超过25℃它们就悄然消退了。
它们泛滥的危害性不大,但恶心度极强,爬上海滩积多了确实有碍整洁观瞻。它的疯长其实还是与人类活动有关。人们本来是为了养殖紫菜的,结果过多的“肥水”却养肥了石莼和浒苔。好在它们本身并不会危害环境,而且对环境修复还有好处。况且无毒,人畜可食。
能吃
石莼与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海洋藻类一样,都是可食性“海藻”,《本草纲目》将其列入“菜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连、胶东沿海居民在冬、春二季可以吃到较为昂贵的海麻线(萱藻)馅的包子和饺子。然而在这个季节市民更经常的是到海边拣拾不花钱的嫩海白菜回家,做时令小菜吃。其他海边城市也如此,采收后洗净,干燥后还可储备。的确经济实惠。
它的味道很鲜美,介于海带和紫菜之间。以做凉拌菜(沙拉)最多,其次是入汤。也有做馅料的,作为包子、饺子或春卷的配料。干品打粉也可做调味料。
石莼干品的不同部位粗蛋白质3-20%,总糖约38%。氨基酸和多糖含量比陆上蔬菜要多。还含有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麦角固醇等成分。
挑选石莼,要看颜色。比较好的新鲜石莼是淡绿色或者绿色,形状不规则,表面看起来有一层白霜,质地松软。保存石莼应置低温干燥处,最好能避光,防止返潮变质。
近年来,近海污染严重,石莼会吸附很多有害物质,食前需多泡一些。偶尔会有有毒的鱼卵或某些海虫附着其上,要仔细清洗。
能用
人的食量是有限的,更多的是用做家畜或家禽的配合饲料。都说海鸭蛋味道好,海边养的鸭子也常以吃石莼为主。也可加入鱼饲料中,鲍鱼、对虾等海洋生物也以石莼为食。
其实海白菜大部分是做肥料。即便人畜都吃,也还是少量,再说了海白菜长老了也不适口。
民间还有石莼利水的说法,用来消肿利尿。
海藻内含有多糖和其他活性成分,可用于生物制药和化妆品原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石莼多糖有助于降血脂、降胆固醇、抗凝血等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其中的有硫酸多糖有抗凝、预防动脉内皮损伤和狭窄等生理活性。
石莼多糖具有类似透明质酸的作用,对皮肤角质层具有保湿作用。农业上还可开发为干旱地区的保湿剂。
石莼不会危害环境,反而能净化水质。在给水产养殖做饲料的同时,发挥净化水体作用。它能“吸除”水中富含的无机氮、磷等营养,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还可以遏制有害的赤潮和蓝藻泛滥。
如今石莼还有个更重要的用处,用于清洁能源领域。主要用来生产生物乙醇和沼气等替代能源。生物能源或将进入“藻时代”。
,